□郭運宏 唐華瑞
本文以國內高職院校軌道類專業為研究對象,以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為抓手,通過以崗定課、教學創生、評價賦能等措施,構建“崗課賽證”融合育人模式,以期培養一批高鐵軌道產業急需的具有工匠精神、精湛技藝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崗課賽證”融合育人模式在軌道類高職院校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是新時代高職教育的責任擔當,也是高職院校實現高質量轉型、高水平發展的必然選擇。軌道類專業“崗課賽證”融合育人模式順應了軌道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的現實需求,展現了高職院校類型教育建設的特征需要,提升了學生高質量就業的能力和可持續性發展的需求。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經驗有深圳的“課證融通”模式、金華的“賽教融合”模式、山東的“賽證課相通”模式和佛山的“區域支柱產業主導”的實踐模式等。這些研究一方面缺乏高速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崗課賽證”融合育人模式,另一方面對高速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崗課賽證”融合育人的實踐路徑研究也不夠深入。
作者對國內多家高職院校軌道類專業進行走訪,就融合育人的認知、崗位鏈的現狀、實踐教學的拓展和教學評價的維度等方面展開調研,基本上存在的共性問題是:一是對“崗課賽證”融合育人的主體和內容的認識存在偏差,普遍存在對課程按照崗位技能要求的重構不足,特別是在考慮競賽和證書后的再次重構缺乏研究;二是崗位鏈沒有厘清,以崗位鏈為主線,學校、企業以及產業學院等共同參與引導課程開發目前研究多、實踐少;三是實踐教學難度逐步加大,基于安全考慮,零距離接觸真實實踐環境,突破教學重難點相對單一;四是隨著教學評價在教學比賽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如何引入多維度的教學評價來提高學生培養社會認可度研究不足。
高職院校“崗課賽證”間的融合不僅僅是產業、教育、競賽、證書間“主體”的融合,更是標準、內容、過程、評價等育人要素及人、財、物、環境、文化等資源的融合。在各要素融合過程中仍然面臨融合邏輯不明確、融合過程缺乏組織合力、融合結果難以評估等問題,給人才培養帶來一定的挑戰。作者認為,“崗課賽證”以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供需為抓手,聯結產業、教育、競賽、1+X 證書推動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活動實現四個育人要素的融合。
近年來,高職院校軌道類專業群主動厘清崗位鏈,引領課程開發;擴展實踐教學形式,實現“賽證促學”;落實“崗課賽證”多維度評價體系,實現“以評促改”,推動構建“崗課賽證”融合育人模式。形成集人才培養、技術應用研發、創新孵化、標準研制、社會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555”特色校企協同育人體系,培養了一批高鐵產業急需的具有工匠精神、精湛技藝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根據“高速”“智能”“安全”等鐵路前沿技術對崗位的需求,厘清崗位鏈,將行業標準和崗位要求融入教學標準,引領高鐵課程開發,升級課程內涵。目前,作者單位部分實現校企共同開發教材、工作頁,共同設計和開發實訓項目,主持、參與制定鐵道機車等多個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和行業標準,參與制定《列車牽引計算規程》《條碼技術》等國家標準。針對當前高鐵管理體制改革,率先啟動“工電供”專業群課程一體化改革。鑒于高鐵運維生產計劃性強、時效性強的運輸組織特點,實施“外學內引”,“外學”,到現場去,在鐵路企業共建“專業分校”,實施忙閑交錯、工學交替、半工半讀等靈活的學習方式;“內引”,引現場來,應用IPV6 等信息技術將生產現場實時同步到校內智慧教室,推行面向鐵路生產現場的任務式、模塊化培養模式,將高鐵技術升級帶來工藝革新和作業標準融入課堂教學環節,實現課堂內容與現場技術同頻同步。
從鐵路專業投入高、涉及工種多、生產一線安全隱患大、上崗門檻高的實際出發,為滿足校企“共建共享”的內在需求,與中鐵某局集團公司共建國家級覆蓋鐵路全工種的“專、仿、實、真”一體化實踐基地,校企共同成立管委會負責基地運營,形成“共建、共管、共用”的長效合作機制。以網絡技術、VR 技術等信息化手段促進軟硬件互聯互通和跨專業融合,大力推行現場化、情境化、案例化、項目化教學,實施“課堂講授→虛擬仿真→真實環境→一線崗位”教學模式,實現各崗位技能培養“聯操聯控”。采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完善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第一課堂進行基礎課程教學;第二課堂針對于專業技能競賽以及1+X 技能等級證書考試任務,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實施等形式,圍繞競賽項目和考證內容進行第二課堂教學。
一方面,診改反饋提質量。學校動態監控育人質量,從課程實施前、實施過程中和實施后三個方面加強評價。課程實施前評價主要包含課程結構評價、課程方案評價和課程標準評價;實施中評價包含教學組織和教學效果評價;課程實施后評價包含結課形式評價和課程評價反饋。教學院(部、系)每學期提交評價診改報告,實施學校-院部兩級質量管控。同時,依據修訂的《教學質量評價辦法》開展網絡評教、教師評學和同行評議,動態監控課堂教學開展情況、教師工作狀態、學生學習狀態,將評價結果、聽課評價等級與職稱評審相掛鉤。引入麥可思等行業評價和企業第三方評價,跟蹤與分析畢業生質量。全面落實“崗課賽證”多維度評價體系,實現“以評促改”。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助力診改。制訂《“崗課賽證”工作實施方案》,實施教學診改。高度重視數據平臺建設,全面構建圍繞“崗課賽證”提升教學質量的診改大數據中心,充分利用診改平臺質量監控系統,不斷提升教學管理和服務質量,及時有效地為教學質量提供決策依據。
綜上所述,通過一系列的重構,基本實現了《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要求,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在重構下基本實現“零距離”,部分解決了“崗課賽證”的生成邏輯不一致、融合難度高的問題。下一步,將重點解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訓練,進一步打造面向高鐵專業群智能化實踐教學基地,對接1+X 證書制度,明晰技能培養規格,采集技能培養過程數據,生成技能培養效果評價,對學生技能水平精準“畫像”,引導學生進行精準化技能訓練。
另外,要成立學分管理中心,健全學分認定、積累和轉換機制。高校和企業共同開發學分管理系統,構建學校、行業企業互認的學分認定、積累和轉換標準,對接國家“學分銀行”,為在校生的技能競賽、在線學習等多類型學習成果進行認定和學分轉換,為行業企業和社會人員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社會化培訓等學習成果進行認定和學分轉換。這將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提升學習效率,形成自主、個性化和泛在的學習模式,快速適應高鐵產業管理體制、技術規章、生產布局、勞動組織、人員素質、應急處置等崗位新變化,通過“崗課賽證”深度融合,重構高鐵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一批堅守高鐵安全紅線、掌握高鐵關鍵技術的創新型、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打造支撐中國高鐵持續領跑世界的人才培養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