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亞瓊,趙 睿,岳
(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工程學院 天津 300350)
2019年1月,國務院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首次提出“建設50所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150個骨干專業(群)”。按照職業教育改革方案的規劃,教育部職成司通過院校自主申報、省級推薦和部級遴選等程序,共遴選197所高職院校入選“雙高計劃”單位名單,這標志著“雙高計劃”正式進入項目實施階段。“雙高計劃”是教育部促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頂層制度設計,旨在通過全國或區域內的樣板學校和專業群的示范作用,輻射帶動同類型相關院校和專業群的發展,推動中國高職教育整體的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意味著高效率和可持續增長,這也是“雙高計劃”區別于教育部以往建設專項重要的一點,因此如何評價項目取得的成績和產生的影響是衡量“雙高計劃”項目實施效果的重要參考[1]。
本文從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評價中存在的不足入手,從評價原則、評價體系架構入手,探索建立健全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的合理路徑,為“雙高計劃”的高質量實施提供依據。
“雙高計劃”項目的實施既傳承了職業教育通過國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設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優秀文化基礎,又契合了國家高質量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重在破解制約職業教育發展中的瓶頸問題,要求高職院校破除舊有傳統思維,不斷深化產教融合。2020年12月,教育部、財政部發布了《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績效管理暫行辦法》,提出要明確各級職責,評價主體由單一向多元發展,從傳統的教育部、財政部兩部驗收的模式,轉變為學校、省級教育部門和財政部門協同兩部共同參與的三級評價模式,從原來的結論性評價變為過程性動態管理。這種調整既符合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要求,又可以通過各項指標的考核,促使高職院校及時修正建設目標,不斷提高資金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率,確保績效目標如期實現[2]。
黨和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契機。職業院校的使命是為國家發展需要培養高素質復合型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雙高計劃”建設單位正是踐行使命的排頭兵。項目的績效評價考核相關高職院校是否錨定了項目建設目標,堅持破立并舉,通過工學結合、產教融合路徑,解決了學校發展中的專業群整合、一體化課程構建、學生系統化培養等困擾職業教育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通過第三方滿意度評價、服務貢獻度評價等,引導院校優化資源配置,創新分層培養機制,試點大國工匠涵養模式,推動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3]。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項目績效評價工作的重心往往放在事后評價層面,存在事前評估不全面、事后評估不到位的問題,很多部門也并未真正建立合理運用績效評估結果的意識,很多院校將績效評估與部門年度考核混為一談,未深刻理解績效評估對于項目目標設定、項目過程管理、項目資金使用、項目資源配置等方面的指導作用。“雙高計劃”的實施對高校的績效評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高職院校建立科學的績效評價制度、完整的績效評價流程、合理的績效評價結果運用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雙高計劃”績效評價離不開學校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制度,才能保證項目建設的順利進行。按照以往傳統的建設方式,錯誤地將“雙高計劃”作為一個填報材料的項目進行管理,沒有健全“雙高計劃”建設領導管理機制,缺乏縱向的動態管理和實施,就極易造成項目評價制度與質量監督缺位,項目建設效果放任自流的問題。
兩部雖然對“雙高計劃”項目績效評價設計了三級績效指標體系,闡明評價要涵蓋“四打造”“五提升”等方面,但并未提出更細化的指標和指導性意見。雖然考慮到了各地區和各院校在綜合實力、專業特色等方面的差異,避免了用“一把尺子”量所有院校的不合理情況,但在實際工作中,各“雙高計劃”建設院校績效指標數據填報大相徑庭,呈現出較強的主觀性,強化了院校的行業、專業特色,忽略了基礎性工作的評價,導致績效評價結果不具備橫向可比性,給“雙高計劃”的驗收帶來一定的困難[4]。
“雙高計劃”是符合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的建設項目,建設周期長,資金投入大,過程監督嚴格,因此需要全員參與,但是在目前的項目建設中,部分教職員工還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對于績效評價指標的學習不充分,政策學習不透徹,且學校績效激勵制度的不完善,導致教職員工缺乏參與的渠道,難以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造成對項目的低認同感和低參與度,不利于“雙高計劃”績效目標的實現。
統籌意味著要兼顧多頭、破解多難,高職院校要深刻理解相關文件精神,在把握政策要求的基礎上,充分結合院校自身特點,考慮院校“十四五”規劃目標和學院發展現狀,才有可能制訂出既符合國家政策,又有針對性、導向性的績效評價體系。
績效評價要盡可能實現科學性評價,指標確定要細化,標準化,盡量減少主觀色彩。對于“雙高”建設院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績效評價,主動采用客觀尺度,使評估指標不僅內容準確具體,同時應盡可能量化,通過量化指標打分的形式形成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
績效評價應該以建設目標為出發點,績效指標的設計要結合院校的辦學理念,數據的采集才能具有參考性,才能更好地指導項目建設。院校要體現“雙高”建設的特色,就應針對教職工的崗位職責制訂不同的評價目標和評價方式,通過多樣化的績效考核評價標準,激發育人主體的積極性,助推優質專業群的建設。
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學校、企業、社會以及教師、學生、家長等眾多主體的支持,只有多主體同頻共振,兼顧各方滿意度才能全面考核項目實施的真實效果。學生是項目實施的根本受益人,績效管理應重點關注學生的收獲感和成長度。教師是項目實施的主要載體,應加強教師團隊的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強化以績效考核體系建設為突破口,增強教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5]。
“雙高計劃”是一個滾動實施、動態更新的建設項目,兩部通過中期考核、末期驗收和重新申報的程序,對院校進行階段性考核,對完不成建設目標、未取得預期績效的院校進行動態調整。因此,院校應該立足于長遠的發展,以打造院校層面的特色品牌為根本方向,因此績效評價不能只停留在完成績效目標的層面上,要避免“唯指標”的固有思維模式,將評價結果作為院校長遠發展的動力,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動學院的特色發展[6]。
“雙高計劃”是一個系統性的項目,建設周期比較長,難度大,因此需要舉全校之力進行統籌規劃,強化頂層設計,制訂合理的績效管理制度作為保障。首先,要以政策制度為導向,領會精神,圍繞政策要求和建設目標,明確近期、中期及遠期建設重點項目要取得的標志性成果和預期績效。其次,要對現有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創新,分解績效指標,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評價制度。最后,高職院校可以通過成立由校內外專家組成的績效考核委員會,對項目的建設進行動態化管理。
高職院校要將人事績效管理與“雙高計劃”項目績效評價相結合,優化績效考核辦法,融入職稱評定、個人績效獎勵的元素,既要重視定性的考核評價,也要重視定量的評價,進一步提高績效考核工作的公平性、合理性,激發教職員工的創造性。
“雙高計劃”績效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存在建設任務多、指標涉及面廣的問題,因此應當對標教育部重點工作,結合學院“十四五”規劃進一步細化績效評價指標的內容,要充分體現出學校建設的特色,強化關鍵指標的導向性作用,對關鍵指標賦予較大的權重,以提升院校教師承擔重點任務的積極性。為提升院校之間的橫向可比性,績效指標應盡可能進行量化,對于無法直接量化的指標,可以通過標準化、行為化和評估法等方式將主觀性指標量化。通過多樣化評價指標的確立,可以更加充分地鼓勵院校走特色發展的道路。
教師作為績效評價主體中的重要一環,應將教師的個人發展與學校的發展戰略結合起來,完善激勵制度,突出激勵制度的差異性和導向性。獎勵不僅僅只局限在薪酬獎勵上,還應納入職稱評定、晉升和榮譽推薦等多個方面,全方位鼓勵教師。學生、家長以及行業企業作為職業教育的受益者、參與者也應加入績效評價體系中來,將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企業的滿意度等相關指標納入考核范圍,將企業人才需求的供給效果納入考核體系,通過引入多方評價提升績效評價結果的公開與透明度,增強績效結果的可信度。
加強宣傳報道,形成持續推進的宣傳態勢,有利于院校師生對項目的實施達成共識。宣傳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如專題會議的學習,分類進行座談培訓,將建設目標和績效評價指標裝訂成冊進行學習,營造全員參與的氛圍;如建設“雙高計劃”網站,通過專欄開展職教政策宣傳,建設成果互學互鑒以及優秀人員展示等,形成正面宣傳環境。
首先,利用信息化手段對關鍵指標完成度進行過程性監測,對數據填報,材料上傳實時監管,實現對數據第一時間的反饋和修訂。其次,績效平臺為雙高建設的學校提供客觀的數據,基于對數據的評價分析不斷激發院校建設中的新思路,促進院校根據績效不斷修訂實施路線和方案,進一步提升建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