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肖琬,姜驍倬,邵 雪
(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 四平 136000)
詞匯作為語言三要素之一,是外語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學生的詞匯水平會直接影響其在聽力、閱讀等環節中對語篇的理解和口語表達的流利性。對吉林師范大學西班牙語專業本科二、三年級80名學生所做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在關于“你認為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最大的學習障礙是什么?”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有33名同學的答案主要集中在詞匯量不足或無法熟練掌握詞匯用法等詞匯相關問題上,占比41.3%。由此可見,詞匯已經成為西班牙語本科生在語言學習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受傳統教學法影響,國內現階段外語教學中仍存在對語法和詞匯進行割裂的分項教學模式,課程的講授被劃分為課文、詞匯、語法和練習等部分,學生則將語法視為二語習得的核心內容,嘗試使用語法將單詞連接起來以構成句子。語言學家Michael Lewis(1993)提出:“語言是語法化的詞匯,而非詞匯化的語法”[1]。這既說明了在語言學習中占主體地位的應該是詞匯而非語法,同時又表明兩者之間并非對立關系,而是存在緊密聯系。詞匯承擔著表明語義的核心作用,語法則對詞匯的使用起到規范和限定的次要作用。這意味著在外語教學中應當將更多的時間用于引導和幫助學習者擴大詞匯量。
Lewis作為語塊教學法創始人之一,在其語言學著作The Lexical Approach一書中首先提出了“語塊”和“語塊教學法”的概念。他認為詞是語言學習的核心,這里的詞既包含單詞,也包含詞組短語,這便構成了語塊(亦譯為“詞塊”,英語:lexical chunks,西班牙語:el enfoque léxico)的概念。在此書中,Lewis根據句法功能將語塊分為以下四類:
單詞和聚合詞:單詞即傳統意義上的詞匯,如palabra,paraguas,paracaída,correveidile等不可變化、不可分割的詞塊;
搭配詞:如ganar el premio,ir a trabajar,ver al médico等在使用中共同出現的頻率較高的詞語搭配,其中以動名詞搭配結構最為常見;
結構性短語:如no…sino…,es verdad que…,es imposible que…存在于書面語和口語中,且可能是連續性或非連續性的短語。
美國語言學家Norbert Schmitt(2000)基于該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研究后,得出以下結論:“大腦會將語塊作為獨立的個體進行儲存和加工。它能夠在長期記憶區儲存大量知識內容,但當一個人在講話的同時,他的大腦只能處理加工其中的一小部分內容。”[2]在語言習得過程中,語塊以整體形式輸入,并在日常交際使用中同樣以整體形式輸出,因此,將語塊視作一個整體來進行記憶并提取,便大大減少了詞匯加工整合所需要的時間。傳統教學法中過度強調單詞的個體性,將單詞從語境中抽離出來,片面孤立地對其進行語法層面上的分析和記憶,卻忽略了它作為一個短語或語塊在句子、語篇或文章中所起到的整體作用和具體語境及場景。因此,以語法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往往只注重機械性地背單詞,卻無法識別適用于該語塊的正確語境。如在翻譯語篇時,學生若將所有詞匯逐個翻譯,就會導致翻譯的句子語句不同,缺乏邏輯[3]。在學生對單詞進行加工并輸出時,由于對一些短語的固定搭配難以記憶和理解,便更容易出現受母語負遷移影響而形成的“中式西語”。因此Lewis認為,能夠理解并生成語塊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嚴維華指出,語塊習得可以幫助外語學習者減少母語負遷移引發的詞匯搭配錯誤,最大限度地克服中介語,從而使自己的口語和寫作水平日趨提高[4]。
學生首先需要了解并分辨哪些詞語或詞組可稱之為語塊。教師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文章中出現的語塊進行劃線,此舉也便于學生在重復閱讀文章時,對畫線部分語塊進行快速辨析,進一步培養將語塊看作整體的習慣,并使學生自然感知到語法結構。如當學生讀到:“llevando a cabo un estudio,es importante que registres los datos de manera exacta y sistemtica.”通過之前的學習了解,可識別出“es importante que”為一個固定語塊,之后學生可以對其劃線,并通過句義和上下文理解其含義。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該生又逐漸接觸到了如“es imposible que…”,“es conveniente que…”多個與其句式結構和用法相似的短語,從而自然感知到動詞ser搭配形容詞可用來表達對某事物做出的評價或看法;又通過“該短語后每次出現從句時,從句中均使用虛擬式”這一現象,可以總結出該句型使用虛擬式的用法。這種通過對語塊進行理解、歸納和總結,從而自然感知到的語法習得,比直接背誦語法規則“單一人稱動詞搭配形容詞所引導的從句中動詞使用虛擬式”更便于學習者的理解和記憶。
語塊識別能力對于閱讀或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著明顯的幫助。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做該類型習題時,對起到信號詞作用的語塊用特殊符號進行標記。信號詞語塊通常在文章中起著重要的起承轉合的作用,其后出現的信息對理解語篇有重要作用。如出現a diferencia de,al contrario,en cambio,en contraste con時,后面通常表達的是與上文相反或對立的觀點;而使用en realidad,de hecho,lo importante es que等語塊時,則表示對后文內容的突出和強調;a continuación,en cuanto a,para continuar,por otro lado,por otra parte等語塊則在文章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出現en breve,en fin,en resumen時,緊隨其后的是對整個語篇觀點的歸納和總結。學生掌握定位信號詞的能力后,理解語篇的速度和準確度都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教師應鼓勵并指導學生增加閱讀量,在初期需嚴格把控閱讀材料質量,多接觸語言使用準確的優質語料,提高語言輸入的數量和質量。對于大學本科一二年級學生,教師除引導其整理在課堂教學環節和教材上出現的高頻語塊外,還應鼓勵學生拓展難度在歐標A1—B2級別之間的閱讀分級讀物或寓言、童話等體裁的篇幅較短的課外資料;而對于三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需要逐步增加新聞時事類文章及評論和中短篇西班牙語小說的涉獵。因為新聞語言有著簡潔準確、通俗易懂等特點,適合用于語料積累,而文學作品中的語言使用通常更具形象性和多樣性,更容易提升學習者的閱讀興趣。搭配輸入新聞語言和文學語言中高頻出現的語塊,能夠使語言學習者更加全面地積累正確、標準的語料。
對文章中出現的語塊不僅要加以記憶,更要注意觀察其出現的語境,通過深層次地體會和理解文本背景,提高對語塊理解的準確度。如érase una vez,haba una vez等語塊多用于語篇起始,以此作為開頭的語篇體裁多為童話或寓言故事,相當于中文語境中的“從前有一個……”;又如Aqutienes…,根據不同的語境,譯法也不盡相同。在句子“Aqutienes la oportunidad de tu vida de ganar un viaje con todos los gastos pagados.”中,該短語譯為“你現在有(機會)……”,而在句子“Aquienes la llave.”中,則譯為“給你(鑰匙)。”如果學習者對上述語塊有較多的積累和了解,便更容易判斷出文章的體裁或句子的準確含義,從而提高對該文章理解的準確性。語塊的生成需要大量的語言材料,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視聽說材料的積累,通過多聽多讀多表達,來全面提高學生的視聽說綜合能力[5]。
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使用語塊進行造句,進一步強化學生將語塊作為整體進行處理的能力,提高語塊在教學中的重復率,強化學生的記憶。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選出若干高頻語塊,以抽簽等隨機分配的方式發放給學生,請其在固定時間內使用分配到的語塊進行造句,或和其他同學自行組隊,將各自分配到的語塊結合起來,共同創作一個語篇,從而不但鞏固強化了學生對于語塊的記憶和應用,更深化辨析了該語塊所適用的語言背景及常與之搭配使用的其他語塊。
此外,當學習到一個或多個有著較為典型的使用場景的語塊時,教師可以引入思維導圖的概念,請學生們聯想哪些語塊有著和該語塊類似的使用場景,或和該語塊共同出現的頻率較高,從而既復習了之前學過的語塊,也能夠明確并強化新語塊的使用場景。例如當教學中出現medio ambiente這一語塊時,通過拓展想象,學生們可以列舉出經常與其伴隨出現的la protección del medio ambiente,la contaminación,la sostenibilidad,las nuevas fuentes de energa等語塊。此舉有利于學生形成場景性記憶,并提高對該語塊的理解程度和識別的準確度。
在日常測驗中可對語塊的掌握情況進行專項測試。如對一些動詞和前置詞固定搭配的語塊,可針對其中的一部分或某一個單詞進行填空;如請學生將由sino構成的兩個不同語塊no solo…sino que también…和no…sino…分別填入下列兩個句子:
①Siendo hijo de pescadores y nieto de pescadores,Diego___podser otra cosa___pescador.
②___tenemos que alimentar a una población mundial creciente,___tenemos que cumplir con los retos de la generación de energía.
學生通過上述測試能夠更加強化對于這兩個形近但含義截然不同的短語的記憶。
通過對語塊的預習、復習和整理等環節及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搜索語篇、積累語塊的過程,學生從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傾聽者和接收者轉變為參與者和創造者,將被動學習模式轉化為主動學習模式,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學生在思考并實踐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和分門別類總結的過程中,逐步掌握了自主學習能力。此外,學生對語塊的學習和理解均基于自己原本對知識的掌握水平,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以各自達到不同的學習目標,因此能夠實現對每位學習者的因材施教。
在西班牙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理解語塊的含義、作用及其在外語學習中的重要性,并正確運用語塊教學法引導學生在語言輸入和提取過程中將語塊視作整體,針對語言學習不同階段的特點和學生所具備的能力分別給予學生相應程度的指導、布置匹配的學習任務,并對學習效果進行定期檢驗。此舉將從速度和準確度等多個維度提升學生對語篇的閱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