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秦劍軍 李新淼
我國的經濟改革是首先從農村開始的,農村經濟的改革發軔于20 世紀70 年代末,是我國經濟改革的重中之重。1978 年11 月,安徽鳳陽小崗村開始實行包產到戶責任制,開啟了農村經濟改革新紀元。1978 年12 月,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改革開放并將農村發展作為首要突破點。鄧小平指出:“我們的改革是先從經濟上,從改善人民生活上做起,不是從政治上做起。”此后,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不斷出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凸顯。從脫貧攻堅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經濟改革又走過了四十余年的光輝歷程。認真回顧和總結農村經濟改革的發展歷程和寶貴經驗,對于我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從1978 年鄧小平提出將經濟建設作為一切工作的重心到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經濟改革大致經歷了六個階段,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一系列的改革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并從本質上改變了農村的社會面貌和經濟發展狀況。
1978 年11 月24 日晚在安徽鳳陽小崗村,18 位村民召開了秘密會議,簽訂了一份包干保證書,這在當時相當于簽下了一份“生死狀”。誰也想不到這份“生死狀”竟然開啟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河。那時的中國,是剛剛結束文化大革命的中國,在這一背景下簽下這份保證書,對18 位村民來說意義重大。歷史的車輪就這樣轉動起來了。
金光燦燦,小崗村的糧食產量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經統計,1979 年小崗村的糧食產量是全村前5 年糧食產量的總和。1980 年,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公開肯定了小崗村的做法。這傳遞了一個信號,那就是農村經濟改革勢不可擋。此后,中央連續出臺了五個圍繞農村問題的一號文件,這一系列文件的出臺從核心政策層面明確了支持包產到戶、包干到戶。長期禁錮農民的舊思想、舊觀念被徹底沖破。國家政策與農民利益良性循環互動,農民大膽試行的農業生產實踐得到了支持與肯定,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1984 年,社隊企業即鄉鎮企業受益于原農牧漁業部印發的《關于開創社隊企業新局面的報告》而迅速發展。這不僅開辟了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的新途徑,也使得農村產業結構發生了內部調整。1988 年,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決定降低工業發展速度,將國家投資比例向農業傾斜,千方百計把農業搞上去。同年,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自此,私營經濟成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開始受到法律保護且在一定范圍內發展。1989 — 1991 年,國家正式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農村市場以刺激農村經濟增長,一系列政策的發布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產業初步振興和鄉鎮企業蓬勃興起,大大提升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源動力,深入推進了農村經濟的改革。
1992 年,黨的十四大召開,指明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農業生產方式也開始向市場化方向轉變。自此,農村經濟改革進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階段。1998 年,修訂后的《土地管理法》規定,將農民的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 年,大大激發了農民從事生產的積極性。2002 年,農村稅費改革在安徽省試點成功后,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取消了各種稅費,減輕了農民負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開始進入無稅時代。在此基礎上,各地開始探索并推廣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資源得到了有效合理配置,農業農村經濟也得以快速發展。
這一階段以2002 年黨的十六大召開為標志,“三農”工作作為十六大的重大戰略部署,成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 年,中央針對“三農”工作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2004 年,“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指示性號召語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被提出,提倡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2007 年,中央一號文件把上述政策演進為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2008—2010 年中央先后出臺了《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關于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和《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其總體目標都是統籌城鄉經濟共同發展。在此之后,黨中央更加注重農業科技的發展和創新,進一步推進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在科技支撐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雙重驅動下,我國逐步實現了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新格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道路由此開啟。
2012 年,黨的十八大召開,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民收入翻一番兩大目標。據統計,農村人口約占我國總人口的 65%。因此,如果大多數農民無法實現自身小康,那么我國共同富裕的目標將無法實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15 年,中央出臺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2016 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闡明了“十三五”時期做好全面脫貧、精準攻堅的總體工作思路、基本工作目標、主要工作任務和重大政策舉措,是各地開展工作的重要依據。2020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文件頒布,旨在解決“三農”領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問題。這一系列政策的提出,加快了我國脫貧攻堅和實現全面小康的步伐。
脫貧摘帽不是結束,而是新征程、新奮斗的開始。2021 年,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這也意味著“三農”工作的歷史重心已全面轉向鄉村振興。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不能只是口號,更重要的是行動。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們真正實現這一偉大目標,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在此基礎之上,一系列相關政策先后出臺,也使得農村經濟建設走上了新道路。
綜上所述,通過四十多年的探索,我國已經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農村現代化發展道路。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農村經濟改革依然存在許多問題與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認真總結其歷史經驗,探尋其發展規律,可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重要的啟示和借鑒。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社會生產關系一定要與當時的生產力相適應,這是開展經濟工作必須遵守的首要前提。1949 年,土地改革給予了農民生產資料,也釋放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符合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辨證統一。實行改革開放之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通過改革引入了市場經濟,破除了不利于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使得農村各種資源的配置得到優化。因此,在經濟改革中要始終貫徹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的原則。
農民是農業發展的貢獻者,是農村發展的主要參與者,所以尊重農民的權益和意愿不僅是對農民的尊重,也是農村改革和經濟工作的立足點。改革只有得到廣大農民的認可和支持,才能得到擁護,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對此,習近平指出:“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這句話用在農業農村工作中就是看農民是否享受到了農村發展的成果。農村經濟改革四十多年來,始終是以農民權利和意愿作為立足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給予了農民自主生產的權利和享受生產成果的權利;土地承包期的延長給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取消農業稅更是給農民卸下了重擔。這些政策都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
政策是各項事業成功的重要保障。好政策的頒布,能降低風險、促進發展,所以農村經濟改革過程離不開政府的宏觀調控。政府應當結合不同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不同狀況以及當地的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因素,做好農村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地制定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扶持政策,比如在適合發展旅游業的地區和適合發展種植業的地區實行不同的支持政策。
我國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得益于其發展過程中接連不斷的制度和科技創新。首先,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農村,科技創新就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農村積極推進裝備、技術、信息等各個方面的創新,大幅度提升了農村生產力水平與農業發展質量。同時,土地制度的不斷創新、產權制度的不斷改革和發展等也都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農村逐步建立了適合發展的生產組織方式。除此之外,農村還要大力推進文化創新、管理創新、產業創新等,充分發揮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各方面的人才,專業技術人員與青年勞動力是農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首先,農村現代化建設和農業發展過程中的技術問題在不斷增加。由于農民受教育的水平有限,即使加大投資力度,配置先進的設施設備,也無法有效推進農業的現代化進程。這就需要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與幫助,為農民解決各種技術問題,推動農村經濟朝著高質量、高水平的發展方向前進。青年勞動力也是農村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很多年輕人為了掙錢和提升生活質量紛紛走出農村來到城市,導致留在農村的只有老年人和孩子。但老人和孩子由于文化水平較低和接觸外界信息能力弱,很少能了解到市場需求,導致農業結構相對單一。青年勞動力是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學習能力較強,接觸外界信息水平較高且較為熟悉農村生活,更有利于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想要保證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就一定要保證土地、水和生態等各種資源的平衡。很長一段時間內,粗放型經濟生產方式是農村的主要生產方式。由于農民生態意識較為薄弱,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破壞。而可持續發展戰略可以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有機統一,是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生態農業和綠色農業的必要之舉。所以農村經濟想要持續發展,必須改變原有的發展模式,推進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當今很多農業現代化國家的農業經濟發展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學習。這些國家大多從法律、制度、科技、教育等多個層面推動本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美國建立了多層次的農業科技創新研究機構,主要有政府、大學、企業和個人四類主體,四類主體依據自身不同的研究方向與研究重點進行農業科技創新,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科技創新的速度與質量。日本非常重視農業人才培訓與農業技術推廣,經常性開展農民科技培訓與教育,并安排推廣人員直接進入農民家里或者田間地頭進行指導。有些地方規定,農民必須接受農業院校的正規培訓并獲得農業技校學歷方可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日本在小學、初中、高中的課程中都設置有農業教學課程。這些措施都有利于培養了解農業、重視農業并致力于農業發展的人才。
除此之外,這些國家都建立了完善的農業保險制度。如種植業商業保險的應用,使得農民在面臨自然災害時有所保障,促進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讓農民放心生產、放心發展。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方面,他們也依靠政府主導、示范試點、國際合作等方式推廣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并通過立法、政策、輿論引導等推進循環經濟的實施。總之,發達國家農村現代化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40 多年前,中國通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啟了農村經濟改革新征程,40 多年的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積累了寶貴經驗,為農村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今天,農村經濟改革開啟了新征程,面臨著新情況和新問題,但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要有力推進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必須始終堅持把尊重和保障農民群眾的權益作為農村經濟工作的根本立足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依靠創新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注重人才培養,汲取成功經驗,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高層次、高效率地推進新階段農村經濟改革。我們相信,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億萬農民群眾的共同努力,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必將呈現出更加絢麗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