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陽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張福勝
新鄉市農業科技教育服務站 呂海英
原陽縣水稻大規模種植始于1968 年,到1999 年已經發展到3 萬hm2,呈現“萬畝堿區變良田,黃水引來稻花香”的景象。期間,原陽大米獲得了多項榮譽,1990 年被指定為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專供食品,1991年榮獲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1996 年3 月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綠色食品,2002 年10 月獲得國家工商總局頒發的“原產地證明商標”。近年,由于諸多因素導致種植面積持續下滑,目前,水稻種植面積僅有1.15 萬hm2,嚴重制約了當地水稻產業的發展。對此,原陽縣農業農村局通過調研,分析了水稻面積下滑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原陽縣引黃稻改成功后,水稻插秧經歷了拔秧移栽、鏟秧帶土移栽和機械化插秧三個階段。水稻插秧是水稻生產中耗費人工最多、勞動強度最大的環節,所以有“日插一畝田,少活大半年”之說。近年,水稻機械化插秧規模不斷擴大,由于機械化插秧對整地質量要求較高、農機農藝結合不夠等因素,導致人工插秧占比仍在30%以上。此外,機械化統防統治存在很多限制因素,也制約了原陽縣水稻產業的發展。
目前,原陽縣約有60%的水稻產區屬于農戶分散經營,集約化程度偏低,導致弊端較多。一是人力資源浪費。按現在戶均人口5 人,人均耕地0.1 hm2計算,按當前的機械化發展程度,一個勞動力可以管理稻田2~3.33 hm2,這樣就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二是病蟲害防治效果差。由于稻農是分散經營,導致相鄰地塊不能同時施藥,不易統一實施無人機統防統治,造成害蟲交叉遷飛,防治次數增加,防治費用提高。三是不能發揮規模效益。分散經營人工投入大,生產成本高,加上近幾年稻谷價格滯漲,勞動力價格攀升,規模效益無法顯現。
一是農民進城。20 世紀90 年代以前,我國經濟整體欠發達,農民獲取資本的唯一來源是土地。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煥發出了廣大稻農的勞動熱情,催生了原陽稻米產業的輝煌。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二三產業相對第一產業發展勢頭更加強勁。隨著國家的富裕,農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標準不斷提升,農民認識到在農村辛苦勞作但創造的價值偏低的時候,便選擇了進城務工。這一部分農業生產主力軍的離開,加速了原陽縣水稻生產面積下滑。二是從業者老齡化。目前,原陽縣“空心村”較為普遍,農業從業者五零后是“游擊隊”,六零后是“主力軍”,45 歲以下占比極少,稻農老齡化難于適應水稻種植強體力勞動,改種旱作也是無奈之舉。因此,“后繼乏人”也是原陽水稻種植面積大幅萎縮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陽縣水稻種植應加大與科研單位的聯合力度,加快水稻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力度,篩選出推廣綜合抗性好、豐產性能好、適宜當地種植的優質水稻新品種。特別要篩選出生育期適宜麥后直播的優質水稻品種,省去育苗、插秧復雜環節,節約生產成本。針對直播稻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加強配套栽培技術研究,開展稻田化學除草攻關,穩步擴大直播稻生產面積,徹底改變水稻種植模式,實現水稻生產的變革。
原陽縣應加快培育和扶持家庭農場、種植專業合作社及種植托管企業等新型糧食生產主體,穩步推進土地流轉,逐步擴大集約化經營,充分發揮規模效益,不僅有利于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還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時解決農村勞動力的老齡化問題,也可以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緩解社會快速發展給傳統農業帶來的沖擊,推進農業逐步走上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原陽縣政府部門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政策扶持力度和技術培訓力度,補齊“工廠化”育苗、機械化插秧和無人機統防統治病蟲害短板,在穩步擴大機耕、機收面積的基礎上,實現水稻種植從整地到收獲全程機械化。充分發揮農機專業合作社、植保專業合作社作用,擴大社會化服務程度,盡可能減少人工投入,切實降低人工成本。
原陽縣應大力推廣稻田養蝦、稻田養蟹、稻田養鰍、稻田養蛙、稻田養鴨等稻養結合模式,改善土壤結構,減少農藥、化肥投入,節約生產成本,提高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利用率,一水兩用、一田兩收、一舉多得,經濟效益明顯增加,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提升,推進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食品安全型產業發展。
原陽縣應以新型糧食生產主體為核心,以示范帶動為舉措,宣傳、培訓、指導相結合,線上線下相補充,全面加強高素質農民的培育和培訓。邀請水稻專家、種養能手,在水稻生產關鍵農時,重點加強稻養結合、工廠化育苗、機械插秧、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關鍵技術培訓,開展高產攻關、高產示范、種養結合觀摩會等活動,帶動周邊稻農學技術、用技術,促進稻區均衡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