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石寺鎮人民政府農業服務中心 孫暉 趙勇
新安縣是食用菌生產大縣,林菌資源相爭矛盾十分突出,為了使天然林保護工程在新安縣順利實施,新安縣利用食用菌原種基地的優勢積極研究政策,加強行業管理,提出行業政策、發展規劃和建議。
新安縣制定了林區修枝撫育發展代料和外購木屑發展代料生產的策略,并且把各項發展食用菌優惠政策貫徹到鄉鎮,落實到農戶。以“擴張規模,優化結構,科技支撐,菌農增收”的發展思路,突出特色穩步擴大生產規模,拓寬了銷售渠道,提高了產品檔次。
1.實施技術培訓計劃。采用舉辦學習班和聯合辦班的方式,年培訓達50 期次,11 000 人次,年免費發放技術資料20 000 余份以上。
2.編寫技術資料。為適應群眾發展生產需要,編寫《黑木耳生產技術要點》《地栽黑木耳生產技術要點》《雙孢蘑菇栽培技術》《天麻栽培技術》《豬苓栽培技術》等簡單實用的操作技術資料9 種,共印32 000 份,免費發放給菇農,支持菌農生產。
3.生產實驗,推廣新技術。先后引進新品種6 個,改良老品種2 個,與河南農業大學聯合,進行食用菌優良品種試驗,選擇優良袋料香菇品種2 號、香菇品種3 號、香菇品種8 號、黑木耳優良品種6 號,平菇優良品種3 號和豬苓優良品種3 號,分別在生產技術水平較高的菌農和有經驗的食用菌廠家進行生產試驗,技術鑒定成熟后,進行大面積推廣。
4.選派技術骨干指導生產。推選有技術、有經驗的技術骨干到各鄉食用菌廠及大型食用菌栽培廠指導生產發展,兼顧農民利益,定位產品市場,申請注冊食用菌品牌商標,創建企業自主品牌。
5.穩定袋料生產,發展草腐菌。為保護森林資源,優化栽培結構,通過先期考察,成功建立草腐菌示范棚20 個,同時組織各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鄉村干部分批到食用菌基地參觀學習,帶動全縣發展草腐菌101 個棚,10 萬m2,實現產值600 余萬元。原種基地技術骨干積極服務農戶生產,農戶對草腐菌管理技術水平日趨提高,為大面積推廣奠定了良好基礎。
為進一步鞏固新安縣食用菌支柱產業地位,進一步加強食用菌基地設施建設,完善基地各項管理制度,確保食用菌生產基地健康快速發展,不斷提高食用菌生產基地的輻射帶動能力。
為了有效保護林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大力推廣代料栽培適用技術實現由椴木向代料的整體轉變,形成與新安縣資源條件相適應的春栽為主、多菌發展、周年產菇的生產模式,新安縣應該依托鄉鎮基層菌種廠,在生產布局上形成菌類特色產品生產帶,以特色鄉鎮為單元,形成袋料香菇生產帶、木耳生產帶、草腐菌生產帶,這樣有利于統一管理及統一技術指導,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新安縣要發展壯大菌業實驗廠,擴大生產規模,擴大生產品種,加速“合作社+基地+企業”的協作步伐,形成“合作社+基地+企業+農戶”的模式,真正做到興起一個企業、帶富一方百姓。
原種基地繼續與多部門聯合,狠抓技術培訓工作,逐步形成縣、鄉、村三級菌種廠技術培訓體系,使新技術和新標準能夠及時得到應用和推廣。隨著技術人員隊伍的壯大,新安縣菌業將穩定發展。
新安縣加強與省、市農業科研機構的聯系,引進新品種在新安縣進行試驗種植,總結管理特點,最終選育適合新安縣發展的菌類產品品種。應用先進的科學種植模式,實現生態農業、循環農業,讓農民實現知識更新,提高整體素質。
整合資源優勢,發展菌業生產,搞好食用菌示范建設,抓袋料香菇標準化生產示范工作,抓平菇的高產栽培,加強示范點管理和指導,為大面積示范推廣奠定基礎。充分認識品牌優勢,抓好標準化、規模化建設,不斷擴大影響,保證產量、提升銷量,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生態產業優勢,做大做強,打造出品牌,帶動一方群眾發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