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看到“食品添加劑影響兒童智力發育,導致肥胖、性早熟”“別讓色素堆積成孩子的童年”這樣的說法,為人父母者難免產生對于兒童食品安全的各種憂慮。12月6日,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王蓓教授表示,食品添加劑早已與人類為伴,是大眾飲食的日常構成,家長在選購兒童食品時無須過度擔憂添加劑問題。
食品添加劑并非洪水猛獸,而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食品添加劑已經成為現代食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扮演著行業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推動力的重要角色。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不僅不會危害人體健康,還有利于食品的外觀、口感及保存。
不過,一些消費者之所以依然忌憚,主要是擔心“好經被念歪”,個別無良企業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從而危害消費者尤其是兒童的健康。這種擔心并非多余。近年來,食品添加劑超標現象時有曝光。比如,主打“不愛亂添加”的網紅蛋糕“小白心里軟”,就曾被南京市場監管部門查出丙二醇含量超標。
消除談“添”色變,靠科普更靠監管。首先,加大對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行為的打擊力度。根據《食品安全法》,生產經營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將面臨沒收違法所得和食品、并處罰款、吊銷許可證等處罰。有關部門要加強市場抽檢和執法監管,該罰款的頂格處罰,該吊銷許可證的堅決吊銷。對情節嚴重、影響惡劣的危害食品安全的行為,將當事人納入黑名單,終身禁止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管理工作,構成犯罪的還要依法追究刑責。只有讓“伸手必被捉”成為鐵律,失信廠家必然付出代價,才能倒逼其珍惜羽毛,誠信經營,同時也能織密食品安全網絡體系,營造放心消費的市場環境。
其次,相關標準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過去,我國只有針對3歲以下嬰幼兒必需食品的國家標準,對于3歲以上兒童食品沒有明確規定,而是按照普通食品標準生產與管理。兒童的身體尚未發育成熟,排解能力差,按照成人標準攝入添加劑,很可能帶來健康風險。2020年,中國副食流通協會發布《兒童零食通用要求》,填補了國內兒童零食標準的空白。但是,該標準并不具有強制性,而且更為細分的品類生產標準及3歲以內嬰幼兒零食標準仍然空白。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高潔建議應加強專門針對未成年人食品包裝標識的立法,明確“兒童食品”的專門分類,對未成年人食品的營養成分標識、食品添加劑要求、食品安全標準等進行明確規定。希望有關部門從善如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和標準體系,規范食品添加劑使用監管,引導企業依法誠信經營,提振消費者的消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