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躍飛
福建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福建福州 350000
大腸癌(即結直腸癌)在臨床中比較常見,2018年全球癌癥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居第四位,病死率居第二位[1]。結直腸癌在我國全部惡性腫瘤中發病率排第四,病死率排第五[2]。有研究[3]表明,睡眠障礙在腫瘤患者中比較常見,而在晚期腫瘤患者中尤為明顯。現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對于該病的治療現狀做一綜述。
我國傳統醫學認為大腸癌屬于“腸積”“積聚”“癥瘕”“腸蕈”“腸風”“臟毒”“鎖肛痔”等范疇。多數醫家認為其發病機制系正氣內虛,瘀血、痰濕、瘀毒等多種病理產物相互糾結于腸道而成腫塊[4],也與外邪侵襲、飲食不當及七情內傷有關[5]。睡眠障礙在《黃帝內經》中稱為“不得臥”“目不瞑”,近現代中醫則稱之為“不寐”,其病機為陰陽氣血失衡導致陽不入陰而發病。病因包含感受外邪、七情內傷、飲食不節、臟腑失和、體虛等,根本在心,受到肝脾腎影響[6]。
睡眠障礙在惡性腫瘤患者中比較常見,長期短睡眠(<5 h)與大腸癌患者的病死率呈負相關[7];同時,長期睡眠障礙還可導致大腸癌患者胃腸道癥狀的發生率升高,睡眠時間越少的患者,胃腸道不適癥狀越明顯[8]。睡眠障礙的發生機制尚缺乏統一的認識,目前比較能接受的有“過度覺醒假說(認為失眠是一種過度覺醒,是患者皮質和皮質下某些腦區功能和代謝異常所致)”和“3P 假說(認為易感因素、促發因素、持續因素三者累計超過發病閾值而造成失眠的發生和維持)”。腫瘤患者的睡眠障礙目前研究認為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睡眠外環境的變化、心理應激及角色轉變的不當反應(焦慮、恐懼、內疚、抑郁、無助)、家庭及社會支持不足(缺乏情感上的支持、醫療花費過多)、疼痛、腹瀉、癌性疲乏、化療藥物產生的毒副反應、自我調節能力欠缺[9]。同時腫瘤分期較高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這類患者大部分已失去手術機會,常伴有遠端轉移,臨床不適癥狀更明顯,可選擇的治療方式比較局限,預后較差。由此產生的巨大身心負擔可造成睡眠障礙的風險劇增[10]。
非藥物治療主要包括針灸、推拿、耳穴貼壓、綜合護理干預、心理調節、運動。高浩美等[11]通過對76 例腫瘤失眠患者的研究發現,耳穴貼壓法在治療輕、中度睡眠障礙(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分6~15 分)時有效率較高。房永純等[12]通過在腫瘤患者中的臨床觀察發現,綜合護理干預可以改善腫瘤患者的心理狀況和睡眠情況。針刺可以調節氣機,促進臟腑氣血調和、平衡陰陽以達到治療失眠的目的。謝晶軍等[13]通過臨床研究發現,靈龜八法在治療腫瘤患者睡眠障礙時總有效率可達69.77%,效果較好。崔勁花等[14]通過臨床研究發現,雷火灸可有效改善宮頸癌患者的輕、中度睡眠障礙。推拿治療可加速血液循環、促進血管擴張、增加腦血流量以改善腦組織血氧供應,以調和氣血、陰陽。吳暉等[15]通過對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研究發現,手足穴位按摩能有效改善輕、中度睡眠障礙患者的睡眠情況及便秘狀況。有研究[16]表明,運動,包括瑜伽、氣功,對于癌癥患者亞臨床水平的睡眠問題是有效和安全的。張曉霞等[17]對96 例癌癥患者接受正念減壓治療與否進行對比觀察,隨訪7 周發現,正念減壓治療可以調節癌癥患者的心理狀態,改善其輕度睡眠障礙。
2.2.1 中醫藥治療 林友燕等[18]通過研究發現,中藥熏藥對于老年腫瘤患者輕度睡眠障礙(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分6~10 分)療效確切。中醫認為雙足是人體多條重要經脈的匯聚之地,足浴可以有效促進人體氣血運行,調節臟腑功能。陸偉華等[19]通過研究發現,足浴在改善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的輕、中度睡眠障礙方面效果較好。馬繼紅等[20]通過臨床對比觀察,隨訪一個月發現穴位貼敷可以顯著改善中晚期腫瘤患者睡眠質量,對輕中度睡眠障礙有效。李雪蓮等[21]通過研究發現,棗仁寧心膠囊可以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氣陰兩虛型睡眠障礙。林開敏[22]通過對80 例腫瘤相關性睡眠障礙患者的對比治療發現,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方可以有效改善肝郁化熱型睡眠障礙,同時可以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范國宇等[23]通過研究發現,北冬蟲夏草具有鎮靜催眠的作用,可有效改善腫瘤患者的睡眠。
2.2.2 西藥治療 西藥治療以苯二氮 類、非苯二氮 類、褪黑色素類、抗抑郁藥物、雙食欲素受體拮抗劑(suvorexant)為主。苯二氮 類目前推薦主要用于原發性失眠,不宜長期服用,用藥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且隨著劑量的增加不良反應越明顯[24]。該類藥物口服效果較好,約l h 可達血藥濃度峰值,長時間用藥易產生頭暈、共濟失調、嗜睡、乏力、呼吸抑制、藥物依賴等癥狀[25],故不宜應用于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非苯二氮類 類半衰期短,不良反應相對較少,且比較適合于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患者。有研究表明,非苯二氮 類鎮靜催眠藥(尤其是艾司佐匹克隆),在改善睡眠的情況下可以提高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患者接受持續氣道正壓通氣的依從性[26]。而唑吡坦在10 mg 時可以有效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患者的睡眠而不會提高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及氧減指數,相對安全,增加劑量則會造成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升高[27]。有研究[28]發現,唑吡坦在改善睡眠的同時白天殘余嗜睡及跌倒的風險較低,但可產生幻覺、增加自殺傾向,反彈性失眠比較常見,這可能與用藥劑量有一定的相關性。抗抑郁藥具有鎮靜作用,用于失眠很普遍,但目前沒有一個被批準用于失眠。由于不良事件報告有限,抗抑郁藥對失眠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尚不確定。尚無證據表明阿米替林(盡管在臨床實踐中常用)或長期使用抗抑郁藥可以治療失眠[29]。雙食欲素受體拮抗劑是一種新的治療失眠方式,研究表明其可以減少入睡時間并增加睡眠持續時間,相對不良反應較弱[30],但在從其他治療失眠藥物轉換為suvorexant 治療的初期,其不良反應明顯高于初始即接受suvorexant 治療的患者[31]。褪黑色素雖可以在短期內提高癌癥患者的睡眠效率,但對于癌癥患者的睡眠質量無明顯改善,不推薦應用于治療癌癥患者的睡眠障礙[32]。
睡眠障礙是人們的常見問題,在腫瘤患者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可能與腫瘤患者面對的心理及生理壓力較大有關。現代醫學對于睡眠障礙的發生機制還缺乏明確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由于西藥的方便性及速效性,臨床中睡眠障礙患者多數接受西藥治療,但存在一些不良反應,如頭暈、加重呼吸抑制、乏力、幻覺、嗜睡、增加自殺傾向等,還易產生耐藥性及成癮性。中醫綜合辨證可以有效治療睡眠障礙,特別是在治療頑固性睡眠障礙方面具有優勢,但藥物劑型、口感及較長服藥周期的不便性限制了中醫藥的應用。目前針對睡眠障礙更傾向于心理、運動及中西醫聯合的綜合治療模式,這也符合臨床倡導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但尚缺乏行之有效的規范,制訂易于施行且集有效性與統一性于一體的診療規范是今后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