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勇
西西第一次進入我的視線,是在一次課程分享結束后,從接到一個陌生電話開始的。“喂,您好,是學勇老師嗎?我是今天聽您課的學員介紹的,想請教您關于如何與孩子相處的事宜,不知您是否有時間?”
西西的媽媽在電話中介紹了她的家庭當下的狀態。西西原本在一所鄉鎮中學學習,因與同學相處不和諧,被同學孤立。為了讓孩子安心學習,全家轉到蘇州市的另一個區入學,入學不到三個月,西西又因早戀而與同學發生矛盾。后來,西西選擇不去上學,她說在家里學習。爸爸媽媽很著急,這樣下去孩子可是要廢了,西西的媽媽在電話一頭焦慮地表達。
西西一家剛落座,媽媽便開口述說她的困惑,“我們的孩子思維太簡單,太容易相信人,很容易受到同學和老師的影響,這一次我們希望她能在‘情緒管理’上有一個提升,這樣她就不會因為情緒問題在班里被同學排擠、孤立了。”媽媽急速地述說著。
爸爸中等個子,戴著一副眼鏡,微低著頭,偶爾會插上幾句對妻子表達的解釋,但也會被妻子打斷,有明顯的壓抑與隱忍,給人感覺氣場向內收縮。西西坐在媽媽的邊上,安靜得像是一個局外人,在聽媽媽述說別人家的孩子。
整體畫面是一個強勢的媽媽,一個沉默偏固執的爸爸,外加一個超然的女兒。
“剛才,我和你爸媽做了一個交流,在這過程中你有什么感受可以說說嗎?”當咨詢室只有西西一個人時,西西的身體微微往后仰,后背倚靠在沙發上,身體明顯感覺放松了下來。
“我媽是一個極易焦慮的人,家里的氣氛很容易因為她而變得特別緊張。我爸不擅言辭,開口便是抱怨,有很強的不安感,甚至還有點抑郁。”西西像是換了一個人,侃侃而談。
“嗯,聽起來你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成長,很不容易的,那你會如何看待自己呢?”我好奇,因為她的表達不像是一個初二心智的女生。
“是啊,很不容易,我喜歡看心理學方面的書。老師您知道嗎?去年暑假,他們倆還對我進行過雙打訓練,那一刻,我真的萬念俱灰。我在班級里遭到班長的妒忌,同學之間有‘潛規則’,比如有關系的同學可以作弊,反正我是看不慣,所以遭到了排擠。我爸媽一點兒都不理解我,還整天罵我、貶低我。”打開話匣子后,西西難受地表達著委屈,同時我也能感覺到她表達能力很強。
“萬念俱灰?你有過極端的想法嗎?比如,自殺的想法或動作?”這是在咨詢中一定需要澄清的部分,一旦孩子有過自殺的行為,一定要啟動危機干預。
“我只是說說啦,我才不會那么做呢!老師,您知道嗎?長大了我要像您一樣做一個心理咨詢師或者作家。”西西的眼睛一亮。
“哦,那太好了,歡迎西西成為我的同行。那你得做好心理準備哦,這條路需要不斷地學習與成長。”我用欣賞的口吻嘉許道。
在后面的咨詢中,西西告訴我為了提升學習成績,她每天要求自己完成兩張試卷,背誦一篇古文。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她把手機交給父親,有近兩個月沒碰手機。為了保持身材,每天做250個仰臥起坐,還會大量閱讀名著,妥妥地呈現出一個天使般的少女。
一天中午,我突然接到西西媽媽的電話,說西西和爸爸發生了嚴重的肢體沖突。西西把自己關在房間一整天了,不吃不喝,希望我能和她溝通一下。
當西西再次來到咨詢室時,一改以往給人積極、陽光的形象。她恨恨地說:“他又打我了,除了脾氣急躁打我,還會做什么?我對他們很失望,不,無所謂啦!一個只會兇、嘮叨,讓我想起來就會瑟瑟發抖;一個只會說我差勁、沒用,貶低我。”此時的西西臉上露出掙扎與絕望后的頹廢。
“我很高興你能夠把憤怒說出來,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正負兩種情緒,如同天使與魔鬼一樣。我原本納悶,坐在我對面的西西怎么一直是一個天使,積極向上的天使。她魔鬼的一面去哪兒了呢,今天可讓我看到了!”我微笑著,鼓勵她繼續述說。
“老師,我其實是一個愛炫耀、喜歡出風頭、喜歡做主角而不喜歡做配角的人。所以,我特別討厭那些出爾反爾的人,我有時真想把他們給殺了。”聽到西西一反常態又如此可怕的表述,我平靜地傾聽,似乎等待這個時刻好久了。因為我知道,天使般的西西背后一定隱藏著難以承受的痛,只要給她一個安全的空間呈現,她的自我暴露恰好可以松動卡住她已久的梗。她終于可以不用超我武裝自己維持一個天使形象,開始敢于表達她的憤怒了。
“嗯,這一刻,你真的是魔鬼了,這個魔鬼很有魔力,她最想要的是什么?”我用了一種俏皮的語言回應。
“老師,她最想要的是錢、‘長命百歲’和‘死魚色的皮膚’。”西西不假思索。
三個看似完全不相干的東西,在心理動力學解釋的框架下,有著某種蛛絲馬跡將它們相連。或許可以這樣解釋,渴望擁有錢是內在匱乏的表現,因為匱乏需要用死魚色的皮膚偽裝,貌似以白為美,實際傳遞出一種透不過氣的壓抑與無助,透過死魚來壓抑內在的沖突與掙扎。死魚給人一種假象是告訴父母我已經死了,我再也無可失去了,也因此我可以獲得永生了,你們是打不死我的,其核心是對父母攻擊的防御。
我們就這話題進行討論,當我們能夠允許孩子表達攻擊時,攻擊就得到了足夠的釋放,愛自然開始流動。
小暑當天,收到西西媽媽的一段微信。
“老師,您好。上周六做好咨詢離開您那以后,她就不停地追問我們有沒有跟您說過她沒去上學的事情,我們回答說沒有。并問她怎么了,她居然對我說她其實有些方面太過于在意別人的想法和看法,會有一些夸大或者名不副實的做法和說辭,之前很喜歡撒謊,很不好。只是想掩蓋內心的虛弱,她說她知道自己底氣不足,外在表象卻很強大。我感覺她意識到自己的某些問題了,之前她是一直不承認自己撒謊的,并且有各種理由、托詞,甚至是強詞奪理。”
當我看著這段文字后,內心五味雜陳,一方面我知道那天的干預擾動了孩子固有的情結,另一方面為孩子未來而擔憂。父母的焦點如果只是想要改變孩子,對孩子而言,成長注定是一段艱難的自我救贖的歷程。
想起一篇給孩子講的情緒心理學小故事:
小天使和小魔鬼有時一個睡著一個醒著,有時兩個都醒著,有時兩個都半夢半醒,有時兩個都沉沉入睡,有時一個剛醒,一個又睡。
寶寶問:“那我們是不是小天使和小魔鬼的主人呢?”
媽媽說:“寶貝,你說得實在太好了,你怎么這么聰明!我們確實是小天使和小魔鬼的主人,這些小天使和小魔鬼就是我們的情緒,只要我們有很好的管理能力,我們就可以每天管理好它們,我們就可以每天開心地生活,每天感受生命的美好。”
想對西西說,你不用那么努力地扮演天使,你也不用刻意回避心中的魔鬼。當你坦然地接受自己時,感恩、善良、誠實和寬容會常駐心中,閃耀出人性的光輝。當光輝閃爍,天使將永駐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