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霞
三年級的彤彤(化名)放學后便哭喪著一張臉,在回家的路上更是愁眉不展,不明所以的媽媽急忙問她發生了什么事,誰知彤彤嘆了一口氣說:“媽媽,今天數學作業特別多。”聽完這話,原本還滿面春風的媽媽心情一下子跌入谷底。不知從何時開始,孩子的學習成了家長的壓力,尤其是數學學科的預習與復習,更是讓家長操碎了心。很多家長都向我反應:“不學數學母慈子孝,一學數學雞飛狗跳。”這句話看似好笑,卻反映了家長的無奈與心酸。
在孩子學習數學的問題上,為了幫助孩子鞏固數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不少家長都會抽出時間輔導孩子學習數學,然而孩子的成績不僅沒有起色,甚至越來越差。究其根本,是因為家長沒有明確自身的定位,看上去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實際上效果并不明顯,甚至適得其反。
在教學中我發現,為了提高孩子數學學習效果,不少家長費盡心思——有的家長課前帶領孩子預習課本,有的家長課后帶領孩子夯實知識點,家長的行動體現了對孩子數學學習的關心,然而卻往往事倍功半,原因是家長的教學輔導方法未必是符合孩子數學思維發展規律的好方法。
例如,在青島版五四制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的《智慧廣場》中,我們學了“雞兔同籠”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很多學生都喜歡用“二元一次方程組”來解決雞兔同籠問題,這些學生一致表示“方法是家長教的”。不僅是“雞兔同籠”,在“盈虧”問題的解題過程中,也有不少學生習慣用方程進行解答。方程雖然是解決這兩類問題的簡單方法,但是數學學習有一個階段性的思維過程,應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用初中的知識來解決小學的問題,孩子雖然學到了更為超前、簡單的解題方法,但是對“二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并不深入,很多學生只是機械地套用這一方法,缺乏對方程真正的理解。小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關鍵期,教師與家長應當抓住這一黃金期幫助學生構建數學思維,為未來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運用方程解決“雞兔同籠”問題,雖然在復雜度與計算量上都比較簡單,但是卻缺少了逆向思維的過程,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開發。
“雞兔同籠”問題并非個例,實際上,在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家長用超前知識輔導孩子作業的情況。通過家長的輔導,孩子似乎學到了更簡單的數學解題方法,但實際上學習效果并不好,對超前知識的理解不夠全面與深刻,甚至還有可能在考試中用錯方法,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在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應試”已然不是數學學習的唯一目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才是教學與育人的目的。因此,家長在輔導孩子學習數學時,一定要根據孩子所處的學習階段,從教材出發,運用適合的方法進行輔導。因為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超前的方法未必是好方法,真正適合孩子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當前,大部分家長在輔導孩子學習時都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是聲音越來越大,就是脾氣越來越差。家長不明白,為什么這么簡單的問題孩子還會做錯;孩子不明白,為什么一遇到問題家長就要大喊大叫,雙方都沒有耐心,一場家庭大戰在所難免。
家長是成年人,思維的發展更加全面,理解能力與邏輯能力比較強,小學數學的內容對于他們而言就是“小兒科”。但是孩子年齡小,各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家長應該給孩子留足進步的時間與空間,給孩子多一些理解與包容。
在輔導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往往存在著“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問題。在部分家長看來,一道題目的錯誤就標志著輔導的失敗,但是在孩子眼中,即使是一道錯了的題目也包含著自己的努力與付出,雙方認知的不對等便成了親子矛盾的導火索。
輔導孩子數學,家長究竟應該關注什么?是題目的正確率,還是孩子的做題速度?其實都不是,真正應當關注的是孩子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絕大多數家長都不是教師,在題目的輔導方面往往不得其法,經常會出現講錯、講偏的情況,讓孩子越學越糊涂。因此,家長應當將關注點放在孩子的學習態度與學習習慣培養上,幫助孩子改掉學習的“毛病”。例如,有的孩子在寫作業時一遇到難題就會躊躇許久,這時家長就要提醒孩子,將不會做的題目留到最后,這樣孩子不僅有了充足的思考時間,還能把握考試的節奏。有的孩子在寫作業時三心二意,家長就要及時干預提醒,讓孩子養成學習專時專用、注意力集中的好習慣。
在家長輔導孩子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要對孩子少一份期待,多一份包容。他們畢竟還是孩子,只要孩子能夠在學習中專心盡力,家長的輔導就是成功的。
在孩子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家長究竟應為孩子做什么?是坐在孩子旁邊做一個“輔導者”,還是陪在孩子身邊做一個“引導者”,答案不言而喻。實際上,在教學中,我發現家長在數學知識上的輔導很多時候并不符合學生思維的發展規律,還可能會給孩子造成概念的混淆。因此,家長做孩子的“引導者”勝過做孩子的“輔導者”,與其因為孩子知識沒學會、錯了多少道題而和孩子“喋喋不休”,倒不如關注孩子的學習習慣、思維能力、學習興趣的培養,為孩子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除了指導孩子的預習、輔導孩子的作業以外,家長能夠做的還有很多。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多講講“高斯求和”等數學小故事,讓孩子對數學的歷史、發展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意識到數學學科對人類文明的重要意義,從而提高對數學學習的重視程度。家長還可以在平時的生活中和孩子玩一些“數學小游戲”,例如撲克牌游戲、七巧板游戲,幫助孩子發展必備的數感與空間感,讓孩子認識到數學學習也可以趣味十足。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讓孩子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生活問題,例如超市商品打折,家長可以請孩子幫助自己算一算,這個商品到底便宜了多少。讓孩子明白數學的意義與用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自豪感與價值感,從而激發孩子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比起關注孩子題目的正確率,家長能做的、應該關注的還有很多。孩子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階梯式過程,家長不能只盯著眼前題目的正誤,而應當為孩子的長遠發展考慮。蓬勃的學習熱情、良好的學習態度、正確的學習方法才是孩子能夠在數學學習之路上走得更快更遠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