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百丈中心幼兒園 殷藜芬
我園從2017 年開始系統開發實施“行走”活動,帶領幼兒走出園門,走向大自然和大社會。而“社區尋訪”則是“行走3+1”的課程之一,倡導跟著幼兒往深里行,往寬處走,基于兒童視角,以經驗、興趣與需求為出發點,充分挖掘“社區”這一場域資源,擴展幼兒園內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引導幼兒在真實的社區生活和環境中尋訪、體驗、探究和實踐,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親近社會,尊重本土文化及家鄉特色等積極情感。
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幼兒的身心發展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因此,在幼兒園教育中必須十分重視生活與實踐,著力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來增長知識和發展能力。2018 年11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強調要“鼓勵支持幼兒通過親近自然、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學習探索,促進幼兒快樂健康成長。”《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聯系,充分利用家庭、社區及周邊環境的教育資源,拓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讓幼兒盡情地在活動中觀察、發現、討論、操作、體驗、領悟。”陳鶴琴倡導:“課程應以自然和社會為中心。”在他的活教育理論體系中,活教材是活動論的主要內容。而社區、家庭資源中就有取之不盡的活教材,可以為幼兒拓展更加廣闊和具有激勵作用的探究學習空間,以大自然、大社會為課堂,讓幼兒充分享受童年快樂的同時,正確認識周圍環境,從而促進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因此,筆者認為“尋訪”是一個理念,強調課程不在教材中,而是在孩子的生活中,孩子行走的距離或寬度決定了課程的邊界;“尋訪”是一種方式,強調引導孩子在生活與實踐中學習和成長;“尋訪”是一種狀態,教育者追求的就是解放孩子的手和腳,在解放手腳的過程中解放孩子的大腦,在解放大腦的過程中讓孩子認識大自然、認識大社會,從而能成為一個自主學習和主動生活的個體。
根據上述“社區尋訪”課程的性質和基本理念,以及《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的幼兒培養目標,我園確定了“社區尋訪”課程的總目標:認知目標——幫助幼兒增長自然知識、人文知識和社會知識,豐富感性認識、生活體驗和活動經驗;健康目標——提高幼兒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協調發展;情感目標——培養幼兒自信自主、堅強勇敢、積極進取的優良品格,培養幼兒親近自然、親近社會、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和良好行為;能力目標——不斷提高幼兒的合作交往能力、觀察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審美創美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基于兒童視角,遵循教育規律與幼兒內在的成長規律,尊重生命本真、幼兒自然狀態與年段發展需求,以走進場館、悅享節日、漫游小區三大視角自主開發“源于社會、回歸生活、智慧生長”的社區尋訪課程內容體系。通過自主性、探究性的互動式體驗學習方式,讓幼兒在“社區尋訪”行走活動中,自主詢問、積極對話、大膽互動,與大社會、大自然零距離地接觸,開闊兒童的“生活世界”,獲得對社會的認知、理解、體驗和感悟。
融“社區尋訪”資源中的各類教育管理資源,如圖書館、科技館、楠木廳等場館,讓幼兒化身為“小旅客”的形象,暢游社區各大場館,通過觀察、欣賞、傾聽,了解各大場域的設施設備及不同的教育功能。
社區中醫院、銀行、郵局、消防大隊、污水處理廠、地鐵一號線等資源,都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便民資源。這些場域的職業特性值得幼兒去了解,我園將大班《人們怎樣工作》的主題活動與“社區尋訪”有機融合,讓幼兒在親臨現場、尋訪體驗的過程中,了解人們工作的特性與價值,理解各行各業勞動對社會乃至人們生活的意義。
社區資源中休閑娛樂資源:全民健身中心、各大商鋪店面;社會服務機構:菜市場、超市、敬老院、派出所等均是幼兒可參與、可探究、可學習的尋訪體驗場所,強調幼兒在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中所獲得的感悟和體驗,親歷活動情景,體驗活動方式,關注行走、尋訪社區對兒童的發展價值。
借助節日,整合社區資源與民間非遺文化傳承人等人力資源,用多元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象。如結合社區傳統節日的相關活動,逢四逢九的百丈集市、三月三廟會等,讓幼兒感受社區街道的民俗風情與傳統文化。結合公共節日,勞動節、植樹節、節水節等,引導幼兒化身為“宣傳小衛士”,進行環保宣傳、垃圾分類等活動,讓幼兒化身為“小小志愿者”“環保小衛士”,開展環保宣傳、撿拾垃圾、打掃馬路街道、慰問照應老人等活動,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勞動技能和社會責任意識。
一草一木、一樓一梯都是小區環境的必備資源。在漫游小區趣味尋訪過程中,“探究性學習”作為行走活動的主要方式,注重引導幼兒在“觀察”“尋訪”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困惑,體驗和感受生活,增強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如可以帶領幼兒了解小區各公共設施、服務人員的崗位職責、察訪小區四周的各類商鋪,感受小區的人文與習俗,增強幼兒適應社會的能力。還可以帶著幼兒乘坐電梯、登上高樓、走下停車場,進行樓層、門牌號、車位等多元認知,讓多元的資源場轉化為實踐場、游戲場和真正的學習場。
上述三大視角的5 類主題活動,構成了我園“社區尋訪”課程基本的內容體系,每次活動具體的主題、內容、方式、時間安排等,將根據各年齡段幼兒身心特點和教育教學、社會環境等實際情況,在制訂學期活動計劃時研究確定。
幼兒園開發實施園本課程,既要系統策劃、精心設計,研究確定科學的課程目標,設計建構合理的課程內容,更要加強組織管理,落實時間和場域,明確路徑和要求,以確保課程能夠認真實施,并不斷提高實施的水平和實效。我們采取切實的工作措施,探索具體的實施方式,使本課程不止于方案、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落到實處、卓有成效。
其一,在社區尋訪中,我們以“兒童視角”,遵循“回歸自然、回歸生活、回歸兒童”的教育方式,全方位地挖掘與利用周邊豐富獨有的社區資源,并有效開發與利用,形成具有園本特色的社區教育資源庫,力求讓每一次行走、每一個尋訪經歷都充滿教育的內涵,提升行走的品質,真正讓行走活動回歸生活、回歸兒童。
其二,建立一些教育實踐基地,如敬老院開展慰問服務、勞動體驗等,為幼兒提供了解社會、從事實踐活動的機會,增強社會性。各年級組嘗試活動的設計與主題課程整體架構的雙重模式,充分挖掘、分析及整合每個場域資源所蘊含的學習經驗,梳理“社區尋訪”中生發的活動或課程支持幼兒經驗的生長。幼兒園本身就是一大特有的社區資源,我園將以點帶面地嘗試“混班到混齡”的體驗活動,打造園內社區角色體驗場,讓幼兒在開放的園所社區中加強游戲體驗。
其一,以幼兒園為中心,建立幼兒園、家庭、社會三合一的教育網絡。通過以兒童為紐帶,以幼兒園為軸心,動員全社會重視、關系、支持“社區尋訪”活動的有效實施。街道成立社區教育工作委員會,積極統籌社區尋訪資源,促使幼兒園與區域內企業、場館建立共建關系,加強社區實踐活動,強化社會教育。各單位與園所實行資源簽約結隊,以調查、尋訪等形式,從實際出發獲得相關信息,尋找園內外互動過程中的共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與實踐,提升幼兒走進社區、走近資源、了解社區和服務社會活動的有效性。
其二,園所充分利用社區人力資源,聘請社區知名人士、傳統老手藝人等擔任社區尋訪行走活動的長期顧問,定期走進園所,來到幼兒中間,與幼兒共同參與活動。如在端午節來臨之際,我們通過社區自然物資源,前往江邊采摘粽葉,邀請會包粽子的人士,與幼兒共同體驗包粽子的實踐活動,感受傳統節日的習俗;在安全月前后,邀請派出所民警來園給幼兒進行實戰防恐演練,與幼兒一起討論治安、安全、保護等問題,從而學會做一名遵紀守法、安全守護的小公民等。
1.梳理社區尋訪“六步走原則”。①挖掘資源,發現幼兒興趣點;②對接指南,分析活動價值點;③制定方案,明確活動方向點;④多樣活動,豐富幼兒體驗點;⑤分享回顧,關聯活動經驗點;⑥后續跟進,拓展經驗提升點。
2.學習方式多元化。讓原本坐著的課堂動起來,幼兒在做中學、玩中學,在真實的環境中打開五感,由視覺延伸到嗅覺、聽覺、觸覺和味覺,從最初的觀察、體驗、思考、分析到自我創造,將教育融入社區,讓尋訪與學習變得真實而有溫度。
3.組織形式多樣化。可以以班級為單位、也可以小組化實施,通過多樣化的活動方式進行規劃、調研、參觀、訪問、體驗、交流與評價等,滲透各個領域,與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大學習領域的教育目標與內容相聯結,以五大領域的知識與技能支持“社區尋訪”活動,以“社區尋訪”活動促進五大領域的學習。同時,注重班級游戲區域與社區尋訪活動一體化、環境與活動有機生成,促進其相互融合,同生共長。
4.時間安排自主化。把時間安排的自主權下放給班級,教師可根據課程及活動的需要,靈活調配安排,滿足幼兒自主活動的需要,讓幼兒在真實的情景體驗中主動地學習。
5.尋訪路徑模式化。實施前:以“兒童海報”的形式,從“我想了解的”“我的猜想”“我的問題”“行走準備與注意事項”等4 大維度彰顯“社區尋訪”行走規劃;實施中:幼兒帶著計劃進入場域與資源互動,借助工具進行自主觀察、話題討論、記錄表征,并及時將現場體驗到的信息進行記錄整理。教師以觀察表、數據、線索圖、思維導圖、尋訪日志等多視角的學習方式助推幼兒與資源、與活動進行互動,支持新經驗的發展;實施后:幼兒就自己的體驗過程進行分享交流,教師以討論會、反思型分享、繪畫表征、多元建構、情境游戲、角色扮演、區域游戲等實施策略支持幼兒“社區尋訪”行走活動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獲,并就幼兒新經驗、新需求形成策略支持與后續課程的規劃。
1.觀察記錄分析。社區尋訪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要以幼兒的興趣、經驗和需要為基礎,教師要對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的典型行為進行觀察、記錄并進行系統的分析,從而給予適宜的支持策略,助推幼兒經驗的生長。
2.三級課程審議。結合社區尋訪課程實踐,建立園部—年級組—班級為陣地的三級審議陣營,通過前、中、后審議做好“三審議”模式及要求。園級和級組要參與跟進各班“社區尋訪”行走活動的過程實施、階段審議與立體評價,探討各年段“社區尋訪”行走活動的核心經驗與實施路徑,以活動案例、課程故事的形式進行終極性審議與評價,提升社區尋訪的課程品質。
3.多元評價助推。我們把評價作為推進課程建設的重要杠桿,常態化地在每學期每班嘗試1~2 項社區尋訪行走活動的開發與實施,以點帶面地推動社區尋訪課程的進程,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相結合:一方面采用觀察、談話等多種方式對幼兒進行發展評價;另一方面,彈性設計《“社區尋訪”行走活動評價表》,從活動方式、活動情感、活動成效等方面,對幼兒或親子參與的社區尋訪活動進行全面觀察與立體的評價,最終評價的落腳點歸于活動本身與幼兒發展。
綜上,我園秉承“打破圍墻辦教育”的辦園理念,以幼兒園、家庭和社會互為一體,實現教育的多重目標,通過資源互動、教育互融,使幼兒園與社會產生協同效應和合力效應。凝聚多方教育力量,優化教育資源,為幼兒創設和提供真實的、現場的社區環境和空間,建構體現園所特色的社區尋訪課程,實現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的資源共享,促進幼兒的主動發展和知識經驗的自主建構,真正實現了“用愛和智慧共創美好未來”的百幼辦園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