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霞浦縣實驗幼兒園 湯穎華
2021 年5 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應融入幼兒園三年保教工作全過程,就幼兒園與小學的“斷層”與“接口”問題,需幼兒園與小學雙向互動,以及幼兒園、小學、家庭的三方共育,共同為幼兒的入學準備創造良好條件,實現兩個教育階段平穩過渡。霞浦縣實驗幼兒園作為福建省幼小銜接試點園,與霞浦縣第三小學結對試點園(校),以《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為指引,以兒童為本減緩幼小銜接坡度,展開了為期一年的互動合作式教研探究。
幼兒園將幼小銜接工作常態化,作為常規教學列入每學期的工作計劃。同時,在學期初與霞浦縣第三小學根據兩校(園)的實際情況共同商討、制定幼小銜接聯動機制,分別是小學、幼兒園、家長三方聯合教研機制、課程雙向互動機制、幼小班級聯誼機制等6項機制,以此促進兩校(園)間聯合教研常態化。
首先,更新觀念,助推“銜接”賦能。利用暑假、雙休日等時間,通過對幼兒園大班教師和小學一年級教師的高效培訓,更新教育觀念及教育行為。了解幼兒園著眼于良好的學習品質與生活習慣的養成,滲透必要的前書寫和前閱讀準備;小學采取游戲化、生活化、綜合化的方式,強調探究式、體驗式的學習,為采用適合學生的教育方式做準備,從而拉近幼兒園與小學的距離。例如,大班幼兒處于口語學習和口語表達的高速發展時期,而語言能力的發展正是在交往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教師需抓住這個關鍵點,借助幼小銜接這一關鍵時期運用多種方式來豐富幼兒的詞匯、提高幼兒口語的表達能力,以此幫助幼兒順利進入小學。幼兒園教師需根據小學語言課程標準,對照《指南》,找到促進幼兒口語提升并逐步轉為書面語的突破口。以了解小學的播報活動為契機,促使幼兒完成“說清一句話—設計播報臺—繪制播報稿—‘寫話’播報”過程,在游戲活動中鍛煉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促使幼兒更加了解小學,消除對小學的陌生感,激發入學的積極情感。
其次,推動幼小學段互通互融。幼兒園與小學加強合作與研究交流,從環境入手,調整區域材料、改變集中教學的形式,為幼兒進入小學的適應教育做準備;運用線上溝通、線下互聯方式探索幼小科學銜接的途徑和方法。園校要做好線上線下有效銜接,拉近園校之間的距離,科學規劃有效利用時間。
最后,積極務實地開展課題研究。教育科研是科學銜接探討的助推器,聯動教研要借助課題研究,通過專家引領,借助省級課題“基于兒童視角的幼兒入學準備的研究”深化科研,以日常課堂教學研究為載體,根據幼小銜接工作的特點確立研究方向,以聯合教研為核心開展課題研究活動,提高教師在幼小銜接工作中的教學能力、引導能力。
在《指南》引領下的幼小聯合教研活動呈現諸多創新與變革,不再是單一的學科研討,而是轉變教研模式,力求全面有效地呈現與診斷兒童的學習與發展。因此,在教育內容和形式上進行調整,安排了多項主題式教研,聯合教研轉向多元深度研討。例如,幼兒園的教研內容從學科研討開始更多指向《指南》、幼兒園游戲、兒童特點等,如基于幼兒園語言活動核心經驗的幼小銜接教研活動、同課異構研討“對比幼小兒童的學習特點和教學方式的異同”等;教研形式從聽評課轉向有目的的觀摩、同課異構、主題沙龍、專題講座等,如邀請福建師范大學吳荔紅教授作“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專題講座等;教研人員從幼兒教師拓展到小學教師,每次的教研活動從這些不一樣的主持人身上挖掘不同的熱點話題引發大家更多的思考和研究,如由小學教師帶領大家討論“幼兒園前識字的利與弊”。通過聯合教研的形式,幼兒園、小學逐漸達成共識,萌生雙向融合思想。例如,在區域游戲研討中,幼小教師逐漸達成共識:幼兒園游戲不是盲目地“玩”,而是在游戲的氛圍中融入相應知識點,讓兒童在快樂中學習,到了大班下期要逐漸減少區域活動的時間和次數,一年級上期可適當開設區域活動,滿足兒童自由自主選擇的需求。通過聯合教研小學教師與幼兒教師形成教育合力,將幼兒園、小學原有對幼小銜接零散性、隨意性的認識逐漸系統化、規范化,助力幼小科學銜接。
要減緩幼兒園與小學斷層的落差,應從做好入學準備與適應準備為落腳點。《指南》的頒發為幼小銜接工作提供了科學的指引,以“兒童為本、雙向銜接、系統推進、規范管理”為基本原則,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特點,建立合理期望,為減緩幼小銜接坡度做好準備。同時明確幼小銜接應遵循幼小過渡期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科學把握好幼兒學習成長每一個階段或每一個轉折點的教育核心,并不僅僅是在大班進行,而是貫穿于幼兒園的三年,為幼兒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1.問卷調查,科學分析
通過發放問卷星、入班采訪等形式對大班幼兒、家長以及一年級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有20%的兒童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新生適應問題,這主要反應在社會適應的指標上,例如,上課狀態不佳、小組合作不積極。30%的兒童在進入小學后存在作業拖拉、做事磨蹭、無法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等問題。幼兒園力求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針對幼兒困擾的、疑惑地、欣喜的等問題,聚焦幼小科學銜接的課程實踐,開展系統規范有效的研究。通過研討計劃“3+1+1”模式,即幼兒園三年、大班一學年、一年級一學年,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教育側重點,根據幼小銜接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積極商定應對策略,通過多元的方式共同推進幼小銜接教育課程改革。例如,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幼兒存在對幼兒園不舍的情緒,針對這情況開展“畫畫美麗的幼兒園”“拍攝我喜歡的人”“說說我與老師(同伴)”的故事等活動來滿足幼兒的情感需求,力求將入學準備教育有機滲透在幼兒教育工作全過程中。
2.幼小聯誼,互訪互幫
幼小聯誼是指幼兒的一個大班和小學低年級的一個班級結對,形成聯誼班級,每月開展一次聯誼活動,定期開展互訪活動,為幼兒和小學生之間搭建一個交流、互動、合作的平臺。在近距離交流中,幼兒向小學生咨詢心中疑慮,小學生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為幼兒解答。例如,“課間十分鐘玩什么?小學老師兇嗎?小學作業多嗎?小學生能吃點心嗎?為什么要戴紅領巾?”針對幼兒的疑惑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系列活動,例如,校門口的禮儀、整理小書包、學看課程表、課間十分鐘的安排、學戴紅領巾等,并且通過混班社會實踐活動、聯合運動會等形式帶領幼兒參與小學生的活動,讓幼小銜接的“陡坡”變成“緩坡”。
3.創設環境,親近校園
營造和諧的校園環境提升新生親切感是減緩幼小銜接坡度的又一重要舉措。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了解小學和幼兒園的異同點,為小學入學新生設置學習準備期,我園在每年的 4 月、5 月、10 月、11 月舉辦專項研討教學活動,帶領幼兒參觀校園,通過進校體驗活動,讓大班的幼兒充分感受到了學校環境的優美整潔,體驗到了小學生活的豐富多彩,初步感知“幼兒園、小學大不同”。 在一年級新生剛入校后,由高年級的學生采用一對一的方式帶新生逛校園、談校史,和校園標志進行合照等破冰體驗,讓新生入學更有驅動性。
4.游戲為主,尊重規律
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中,仍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尊重、關注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及學習特點、興趣取向,從而了解幼兒的智能發展與活動水平,面向全體,因材施教,提倡縱向比較,切忌“一刀切”的方式來比較不同的幼兒。
以體驗的方式搭建最近發展區的階梯,小學一年級階段應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多以游戲化的形式組織課堂,通過走進小學活動,引導幼兒逐漸轉變對小學及小學教師的刻板印象,利用體驗課堂等方式幫助幼兒初步了解小學,進而喜歡小學。例如,戶外自主角色游戲是兒童非常喜歡的游戲,為了緩解幼兒對上小學的焦慮,減少對小學學習生活的壓力和負面感受,開展以小學模擬課堂的角色游戲,通過以創設心中的小學教室為出發點對幼兒進行正面引導,以此強化幼兒的入學期待,更好地幫助幼兒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激發上小學的愿望。又如,在幼小銜接中重視幼兒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尤為重要,其中專注力培養可以將目標物化為材料,通過游戲的形式運用不同游戲材料開展專注力訓練,如“數獨”游戲能有效促進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大班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開始逐步發展,喜歡這種具有挑戰性和競賽性的游戲,這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九方格”(3×3)作為最初級的數獨游戲。從實物、符號到數字;從集體、小組到個人;從易到難的層層升級。幼兒通過“數獨”游戲引發幼兒競相意識,鼓勵幼兒獨立思考、自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可以發展幼兒觀察分析能力和判斷推理能力,還可以讓幼兒從中體驗到成就感。
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有效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家園形成合力才能事半功倍。我園通過線上與線下的家長課堂,幼小銜接家長會、家長沙龍等培訓活動,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幼小銜接觀念、掌握有效的策略,讓家長以輕松平和的心態面對幼兒入學。經過一年的研究,我園以線下家長課堂、線上家長雙管齊下,家長從最初的關注的問題集中在“學什么,怎么學”,后來慢慢轉變為“幼兒的身心是否適應、是否會與人交往、如何學著管理時間、如何更好地與幼兒溝通”等入學適應問題。另外,學校還通過定期開展親子活動、家長開放日等,讓家長近距離地了解孩子的表現與點滴進步。此外,我園還從幼兒、教師、家長三個層面有針對性地制定不同對象的幼小銜接指導手冊、宣傳手冊等,以此幫助家長更快、更全面、更細致地協同減緩幼小銜接坡度。
幼兒在幼兒園的三年時間已逐漸熟悉幼兒園的課程模式,而進入小學后不同的學習內容、學習形式、學習方法對幼兒來說都是陌生且困難的。如何雙向科學構建幼小銜接課程,讓幼兒自然輕松地過渡,課程的實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謂“雙向”不是指在幼小銜接階段所構建的課程中,幼兒或者小學的課程向對方單向靠攏,而是指幼小雙方的課程彼此雙向靠攏,避免課程建設上的單向靠攏所造成的課程斷層。
幼兒園從兒童的視角出發,構建幼小銜接課程,從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四大塊入手,從兒童的眼中發現幼兒園課程與小學課程的存在的異同,強調課程要聯系幼兒的現實生活,將幼兒的生活經驗視作重要的課程資源,在幼兒生活、游戲、學習的前、中、后挖掘有價值的幼兒自發生成的課程。例如,大班開展“走進小學”參觀活動,參觀回來后幼兒自發生成自主游戲“小學模擬課堂”,討論布置教室需要什么到設計小學教室,到小學上什么課,再到小學教師怎么上課等問題,課程內容都是由幼兒自發生成。教師將自己變成和幼兒一起成長的伙伴,在自主游戲中循序漸進推進小學生活,營造溫暖、輕松的小學教室環境,讓幼兒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在游戲中通過體驗小學課堂幫助幼兒初步了解小學課堂、邀請小學教師來園溝通、指導家長同步跟進了解小學的生活與學習要求,強化幼兒的入學期待,為順利進入小學做好了身心方面的準備。
小學需彈性調整一年級的上課時間與課程內容,增加自主活動的時間,使幼小銜接階段幼兒和小學的課程共存于同一個課程體系中,保證幼小銜接課程的相關性與連續性。課程作為幼小銜接的載體,只有先實現課程的有效銜接,發揮課程本身的價值,才能促進幼小銜接活動的真正開展。例如,從沒有嚴格作息時間要求的幼兒園生活過渡到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時間制度的小學生活,這種轉變對幼兒來說是一種考驗。根據調查反饋,大部分幼兒時間概念模糊,缺乏時間管理能力,進入小學后會難以適應小學嚴格的作息時間制度。以開展“做時間的小主人”活動,通過倒計時、沙漏等具象的事物,物化抽象的時間。通過一日生活各環節來感受時間的變化,從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中感受時間的長短,在有一定時間管理的能力后,自行制定作息時間規劃,學會管理時間,建立良好的時間觀念和任務意識,形成做事有計劃,遵守時間不拖拉的好習慣,為幼兒順利進入小學,做好科學銜接。
花開有時,銜接有方。以幼兒為本,搭好幼小過渡橋梁,就創設幼小銜接環境創設、良好習慣養成、以兒童為本的課程設計等方面做更深入的交流,構建科學的銜接機制,讓兒童在園、校、家共育中積極做好身心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學習適應,幫助幼兒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順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