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于淼
10年間,鄉村逐漸變成了人們向往的、要奔赴的地方,而不是拼命逃出去的地方。
10年前,如果你問我的家鄉在哪兒,我只會含糊地說是“農村”。雖然趙本山的春晚小品火遍全國,把家鄉鐵嶺帶進了人們的視野,但由于小品中展現出的落后風貌,鐵嶺一直被當成一種“土味”的調侃。
但如果現在你問我,我會非常自豪地說:鐵嶺!網絡上的鐵嶺,仿佛觸手可及,但也許大多數人對鐵嶺的印象依舊是模糊的,只有真正在這里長大的人才懂得,它的模樣在這10年里到底有什么改變。
在我的記憶里,回家的路很長:汽車壓著石子咔咔作響,在一截一截的土路上顛簸著前進,穿過大片的苞米地,路過一個個平房,終于到了這個手機收不到信號的小山村。小時候的我總是在路上睡覺,直到姥爺指揮倒車的聲音和姥姥出來迎接的聲音將我叫醒。我迷迷糊糊地下車,跑進屋里坐在炕上,看著姥姥試媽媽送的新衣服,還附上幾句真心的夸贊,姥姥這時候笑得最開心。但她也會失落,在我不懂事哭著嚷著要喝牛奶的時候,埋怨村子里沒有一個像樣的超市,接著串親戚去要牛奶。當晚上9點老式鬧鐘準點報時,姥姥把被鋪好,要摟著我睡覺。這些情景依舊恍若昨日。
如今再回家鄉,車行駛在寬闊的柏油馬路,遠遠就能看到山上的風力發電大風車隨風旋轉,像在歡迎我。車程也比以前短了很多,回老家再也不用提前看天氣預報了,不怕下雨的積水沖垮土路、輪胎陷進泥里,有平坦的大路直通到大院門口。這個大院也不是之前的大院了,有雞棚、有倉庫、有大屋子、有菜園,依舊不變的是滿臉笑容來迎接我們的姥姥、姥爺。廚房里堆著幾箱牛奶、新鮮的蔬菜水果,冰箱里還有新鮮的魚蝦,這是媽媽提前在小程序下的單,快遞直接郵到離姥姥家最近的超市,直接取回來就可以了。
姥姥家還有了太陽能熱水器,這樣洗漱也不用燒水了,擰開水龍頭就有熱水。最令我驚喜的是,姥姥和我說她家有WiFi了,我趕緊連上,還加上了姥姥的微信,她說:“你要是以后工作了忙了,回不來了,咱還能視頻電話呢。”以前從姥姥家離開,姥姥和姥爺都會目送著車倒出去直到車子漸行漸遠,向我們揮手離別,卻總是偷偷抹眼淚,現在我可以跟他們說“等我回去視頻呀”。看著她的笑容,我真正懂得了鄉村振興的意義。
坐在姥姥家的炕上,還能偶爾聽見高鐵駛過的聲音。我還喜歡在夏夜吹著晚風,隨便選一條小路走下去,村村通的大路讓我即使七繞八拐卻也總能找到回家的路,路旁是一叢叢一簇簇的野花,頭頂是一點點一盞盞的星光。路在普通人的眼中就是行走的土地,車馬行駛的道路,用來爬坡的土路,但是在我看來,村里的路不只是路,更有著物質與精神上的豐富寓意,聯通著未來。
2012年至2022年這10年間,同一個地方,不僅人的年齡和外貌變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政府出臺了農村山地承包給個人的新政策后,姥爺將一片荒山改造成了榛子園,還引進了最新品種的榛子樹,學習栽培技術,提高榛子的產量,提高了家庭收入。作為村干部的他,還帶領全村發展榛子經濟,原來小商小販到家里來收購生榛子,價格壓得非常低。隨著農村電商的發展,抖音、快手等平臺在農村廣泛應用,讓家鄉的大榛子可以通過網絡銷售到全國各地,打造出了“鐵嶺大榛子”的品牌,成為鐵嶺農業的特色產業。
現在,姥姥可以和姐妹們坐在超市一起聊聊天,晚上還可以去公園跳廣場舞,前兩天姥姥還給我發圖片,說自己去參加了廣場舞大賽呢。如今的鄉土之間,老有所依、幼有所養,人人安居樂業,每個人都能享受著陽光和朝霞的浪漫。10年間,鄉村逐漸變成了人們向往的、要奔赴的地方,而不是拼命逃出去的地方。鄉村不再是落后的象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
作為一個文科生,我從初中開始就會背“我國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到了高中,“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姥姥家的變化,正是驗證了這個主要矛盾的變化。
建設美麗鄉村,這不僅僅是美好的愿景,更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偉大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10年里,我國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一個都不掉隊”成為全面小康的標志性成就。而且這項長遠工程并未就此止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仍舊是“正在進行時”。尤其是現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復蘇脆弱,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極為繁重艱巨,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意義重大。
“就讓我回到家鄉,再回到她的身旁”。每次聽到這首歌,都會勾起我的鐵嶺記憶,這是爸爸車上音響經常循環播放的一首歌,每次在路上都是這首歌的歌聲,伴著涼爽的風,把滿心歡喜的我送到姥姥、姥爺的身旁。期待不遠的下一次聽著這首歌,再度抵達那個屬于我的美好家鄉,抵達更加繁榮富裕的鐵嶺。
啟事>>>
2012—202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10年里,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全方位改善,億萬人民同心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10年,同樣也是屬于青年人的10年。《中國報道》編輯部以“我看這十年”為主題面向在校大學生征稿,從青年人的視角觀察這10年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