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軼 方靜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 200240)
高校教材是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及教學思想的載體,同時也是教師傳道授業的重要工具,與高校的教學目標、課程體系、教學質量等密切相關,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
1978年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不斷深入推進,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和市場經濟全面發展上來。國內主要高校為盡快滿足國家與社會對于專業人才的需要,恢復了早先就開設的學科與課程,并在此基礎上增設了許多新的門類。然而,課程的不斷推陳出新卻帶來了新的問題:與之相應的教材和工具書難以跟上步伐,造成高校大量新課程效果平平,許多甚至不得不停開。
1995年開始,教育部開始從全國近300多所高校中選拔了近萬名校長、著名學者及資深專家組織撰寫了一批“面向二十一世紀”專業課程教材,彌補空白。這次轟轟烈烈的教材編寫工程開啟了我國教學改革的新階段,對今后的高校教育理念轉型、人才培養方式創新、知識和學科體系健全、教學方式優化以及課程與專業結構細分產生了深遠影響。
2005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做好2005年高等學校收費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文件規定“高等學校向學生提供服務,必須堅持學生自愿原則,不得強制服務和強制收費,不得以營利為目的[1]。”自此,高校教材管理部門的職能被極大弱化,時至今日很多高校已不再設立“教材科”這樣的部門。同年,教育部正式設立了一批“名師系列”“精品課程”“精品教材”,并將一批重點高校納入了人才培育的試點計劃。由此越來越多的高校在自身使用的教材中引用或者直接收錄了大量國外教材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此前以本土為主的知識體系和教學模式日漸被改變甚至被打破。這些變化除了對教材本身的質量產生了未知的影響外,最大的挑戰就是西方思潮的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馬克思主義在高校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中的指導地位。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明確要求,以學生為根本、以學術為基礎、以學科為支撐,形成“三位一體”、協同推進的育人育才新格局。教材是傳承民族優秀文化、體現國家意志、反映人類文明,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重要載體,是學校教育教學的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大力提升教材育人功能為目標,以全面提高教材建設質量為重點,切實抓好教材體系建設[2]。”這是新形勢下高校教材管理的改革方向,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從59號文件到“517講話”,再到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我們可以發現中央對于高校教材管理的思路已經從對重點教材的建設和使用轉變為全面提高教材質量,完善各學科教材選用的管理體系。
整體來講,“任課教師想選哪本做教材就選哪本”,甚至“開什么課都是根據老師自身研究方向來定”。從學校層面來說,各院系對于教材選用的把關多流于形式,二級單位基本沒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制定專門的教材選用標準和準入規范,選擇教材往往根據教師的個人意志而定,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這就造成了不同學院、不同學科、不同課程的教材水平參差不齊,對人才培養的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從教師層面來說,由于絕大數高校都重視對教師的績效考核,各類硬指標壓得教師不得不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于應付科研產出,教師中普遍存在“科研第一,教學第二”的認識,甚至認為重視教學科研能力不強的表現,造成教材建設缺乏動力。
從當前情況看,高校中很多新進教師偏好于選用國外教材和自編講義,并不重視和介入教材的編寫和建設工作。一部分教師為了完成學校國際化相關教學任務不得不開設大量外語課程,教材也只能選擇國外原版。由于國外原版教材普遍偏貴,從而導致了上課時只有教師有教材,而學生基本空手來上課的怪狀,影響了教學的質量,學生評教結果也不盡如人意。甚至有部分老師單單指定一些外文原版書目給學生,既不要求學生購買,也不作為課程考核的相關資料,從而無法給學生提供本課程的總體框架和基本理論。
目前,大多數高校規定立項教材主要是由教師主編的,且僅用于本科生教學使用,學校一般不單獨為翻譯教材、教學參考書、習題集等配套資料進行立項。因此,教師編寫出版教輔用書的熱情不高,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材被其他高校廣泛選用的概率。
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座談會上特別強調指出,學科體系同教材體系密不可分。學科體系建設上不去,教材體系就上不去;反過來,教材體系上不去,學科體系就沒有后勁[2]。
高校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體學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養成科學思維習慣,促進身心和人格健康發展。培養出好的有用之才,就要有好的教材,要抓好教材體系建設,形成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立足國際學術前沿、門類齊全的教材體系。在教材編寫、推廣、使用上要注重體制機制創新,調動學者、學校、出版機構等方面的積極性,大家共同來做好這項工作[2]。
綜上所述,高校要全面推動教材建設,加強教材選用管理,就要處理好“三個關系”。
第一,要處理好教材政治性和學術性之間的關系。高校目前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教師的政治責任意識普遍不強,部分教師把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歸結為價值觀和制度的差距,在教學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就開始“跑題”,甚至是主動借題發揮來宣泄怨氣。而在當下,國內的一些關于馬克思主義研究顯現出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宣傳中存在形式主義和官僚做派,這些都導致了高校的少部分教師“談虎色變”,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在中國實踐中的指導作用產生了疑問,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排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黨和國家的一些主要政策方針。對此,高校管理者既要旗幟鮮明、始終不渝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自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穿于各類教材編寫、使用的全過程[2],也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科學評價和融通世界所有國家在相關領域中取得的積極成果,還要密切聯系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這是構建中國特色科學教材體系的著力點和著重點。
第二,要處理好教材管理收權與放權的關系。教材管理一定要避免“一統就死、一放就亂、一亂就收”的問題,加強教材管理和選用,并不是說事事都要學校來集中管理,而是需要始終堅持“院為實體”,發揮學科的主觀能動性。高校相關教務部門更加應當重在頂層設計和資源配置,對于重點教材要嚴格審核,加強管理,與此同時要盡可能地將教材的部分選定權、審議權和考核權下放給院系和基層教學團隊,促進不同教材之間良性競爭、優勝劣汰,提升質量的同時使其符合高校自身的實際課程情況和整體發展方向。
第三,要處理好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關系。教學的主體是教師,教材編寫和使用的主體也是教師,要始終堅持以教師為主的教材開發和課程建設,教材建設的依托是學科的成長,教師編寫教材更是需要長期的學習與積累,絕不是簡簡單單、隨隨便便把別人的教材拼湊、重組就可以實現的,而是需要教師長期深耕于其所在的學科領域,思考學科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需要深度掌握本學科理論流派的演化過程,然后用自己的專業語言陳述出來。教材雖然是本學科領域知識的系統總結和歸納,但同時也會陳述學科發展過程中沒有或有待解決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在前人基礎上繼續探索[3]。從人才培養角度來看,教材是學生汲取專業知識、提升個人素養和情操的重要渠道,其中既涵蓋了保證今后得以安身立命的專業技能,也蘊含了可以掌握事物基本規律,訓練思維方式的關鍵技巧,因此,高校在未來教材建設中絕不是要專門拿出一塊資源,搞一個什么項目去刺激教師自己編寫教材,而要做的是要真正貫徹“以學生為本、以教學為先、以學術為要、以學風為基”,營造出真正把人才培養放在第一位的良好氛圍。既要引導和鼓勵教師潛心教學,通過選用國內、外高質量的經典教材來科學制定教學大綱,合理安排教學計劃,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嘗試創新,讓學生在課堂中高效地掌握各項專業知識,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學習思考習慣,在日后的工作和研究中更加具有競爭力;要鼓勵教師加強本領域的研究工作,提高科研能力,通過不斷積累和掌握新的知識,構建更加全面的專業知識體系,從而有能力編寫出更多高質量的教材。
為了更加行之有效地解決高校在教材選用與管理中長期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幾點具體對策。
建議高校教材管理部門牽頭組織開展教材研究、評審和評價工作,為教材研究課題提供研究經費、支持教師參加各類教材會議、由各院系根據學科發展需要定期舉辦教材研究討論會、針對國內外高校課程的設置與內容,逐門立項開展課程內容與體系改革的研究,重點解決課程內容新舊關系問題。另外,還要根據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研究課程的設置、課程的分工、以及相關學科教材內容的銜接等問題,以便解決教材的配套和一系列問題。通過以上活動拓展教師的研究視野使其及時掌握國內外最新的教材發展現狀,避免在教材編寫中出現各類低級錯誤和同質化現象。
凡進入教學過程中的教材都應該是精品,由高校管理體制中相關職能部門(如教務處、教師工作處、科研處等)共同制訂科學、規范、合理的教材選用制度,并與各學院一同嚴格執行。在此基礎上,定期組織校內外專家對現行教材選用政策進行評估,對現有教材進行考核,優勝劣汰,特別是對自編教材的管理和更新要從嚴管理,建立使用外國原版教材的評估機制,規范對自編講義的管理。此外,對于“教材專著化”傾向也要予以杜絕。教材和專著的性質不一樣,教材是為教學服務的,其作用在于給學生提供本課程的總體框架和基本理論,內容涵蓋各相關方面的知識和技術;專著是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圍繞某一專門問題進行比較深入的探討。嚴格來講,“教材專著化”是不合適的,需要高校有關部門在教材選用制度上加以約束,在具體遴選操作上加強甄別。
學科是大學的支撐,而學科發展離不開高水平的師資隊伍,而青年教師隊伍是大學學科發展的希望所在,青年教師不應該在進入高校之初就選擇走“精科研,粗教學”或者“親教學,疏科研”的極端,要懂得“教學與科研相長”才是合格學者的關鍵評判標準,要將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納入日常教學中去,在教學中指導更多優秀人才走上科研道路。
近年來,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已成為各大高校的發展主戰略。新進青年教師多數具有國內外著名高校的博士學位,他們普遍受到過良好的科研訓練,但在教書育人方面還需要一個較長的成長過程。這些新進教師在上課時往往比較偏好使用國外教材或自編講義,甚至有少數老師在本科生課堂上采取文獻解讀方式進行授課,這與本科生教學的理念還有一定的差距。與此同時,不少青年教師在入校后沒有人告訴他們該怎么上好課,他們的主要壓力就是科研考核,教學方面只要不碰底線,不出事故即可。一些普遍的舉措,包括教學方法討論“午餐會”、新老教師“傳幫帶”模式、導師制等做法雖然可行,但往往覆蓋面過窄或流于形式。因此,可以嘗試創新、以建設團隊的形式擴充教材編寫隊伍,改變以往“單打獨斗”的做法,鼓勵學術領軍人帶頭組建以中青年骨干教師為主的“教材研編團隊”,采用“雙主編制”的做法引導更多青年教師在做好科學研究的同時樂于編教材、善于編教材。
教材是人才培養的根本,教育出版是教材體系建設的重要陣地,也是一項需要學者、學校、出版社等方面的共同參與和努力的系統工程。因此,教育出版從業者要以教材的編寫、出版、推廣和使用為工作主線積極服務學校和教師,在教材的出版中盡職履責,加強自身業務能力的提升,將出版具有影響力和權威性的高水平教材作為根本任務。通過學校、教師和出版社協同合作,共同來促進教材研發、推廣和使用的創新,有力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教材體系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