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丹青

多年在日本的大學執教,每年都要體檢,而且是在櫻花盛開的季節,很容易記住。身體沒什么大毛病,心情會好一路,但萬一收到精密體檢的通知書,心會亂,因為不知道哪個器官出了毛病。
兩年前經歷了一次手術,住院近一個月,深感每年體檢的重要性。不過,這些經歷要不是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也許現在也不怎么留意。其實,日本的體檢分兩個部分,一個叫“健診”,另一個叫“檢診”。
所謂“健診”,是指檢查你的身高、體重、血壓,還包括驗血和驗尿以及其他,看上去就跟體檢百科一樣。與此相比,所謂“檢診”是為了檢查你是否有肺癌、胃癌或者其他特種疾病。“健診”是面向全日本的,包括外國留學生在內,每年同樣在櫻花開的季節接受體檢,但“檢診”并不是對誰都實行的,據說全日本每年需要“檢診”的人還不到“健診”人數的一半。
說起來,“健診”的制度最早是從長野縣開始的,而這個縣目前是日本男性平均壽命最長的縣,女性是沖繩縣。2015 年,日本人的平均壽命是女性87 歲,男性80 歲。
1945 年日本戰敗,糧食短缺,民不聊生,鄉村沒有醫生,平均壽命女性53 歲,男性50 歲。為了解決醫生的問題,從東京遷居來了一批醫生,他們采取“出差門診”的方式到鄉村走訪,而且是定期的,這就是后來“健診”的雛形。
當時的日本社會把40 歲的人認定為“老人”,同時還頒布了一個叫《老人基本健診》的條例,并開始執行,最終發展成了“健診”與“檢診”的國民以及社會健康保險制度。
這話說到此,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日本人的平均壽命能有如此明顯的增長呢?一位專門研究病理與社會的熟人教授舉出了以下幾個理由。
第一:嬰兒的死亡率低。
第二:傳統的飲食習慣有利于攝取營養,尤其是江戶時代興起的武士烹飪對后來產生了影響。
第三:20 世紀90 年代后,死因為心臟病的個案明顯減少。
第四:經濟雖然不景氣,但失業率仍然保持在4.4%(1995—2005),而在同樣的10 年,澳洲6.9%、瑞典5.9%、加拿大8%、美國5.1%、英國6%。
第五:便宜的“健診”面對低收入群體非常奏效,而價格高的“檢診”波及面減半,數值上是合理的。
第六:社會的貧富懸殊不過分大,雇傭制度的相對安定以及低犯罪率。2015 年,對于日本近1 億3 千萬人口而言,殺人事件的發生件數是933 件。同一年對于美國近3 億2 千萬人口而言,殺人事件的發生件數是15696 件。
最后順便說下,日本有一本叫《養生訓》的書值得關注,首版1713 年,作者名叫貝原益軒,書里詳細論述了飲食、運動、入浴泡澡、睡眠以及男女性生活,其中有關個人身心健康的論述被譽為“日本人長壽的指南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