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方方

關于愛,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見解,心理學亦有很多理論。今天,我想從婚姻維持的角度,和大家分享愛到底是怎樣的,我們又該如何獲得幸福。
很多人需要愛,是因為缺愛,這是愛的第一個層次——依賴的愛。就好像我沒有能力養活自己,所以想找個有能力的、有錢的娶了、嫁了,從此能夠衣食無憂。我極度缺乏被愛的感覺,所以想找個人把自己捧在手心里,從此就能夠幸福快樂。
這也是很多人對婚姻寄予厚望的重要原因——希望從婚姻中索取愛。甚至有不少人宣稱,婚姻是第二次投胎,如果嫁(娶)得好,人生就會變得不一樣。
事實果真如此嗎?只有你給予,我才可以活下來;只有和你在一起,我才能快樂;只有你對我好,我才能幸福……你會發現,因為什么都要從對方身上獲得,我們很容易對對方產生依賴。
依賴意味著放棄對自己負責。結婚后,丈夫被妻子寵上了天,家庭瑣事不會,人情世故不懂。如果能一直這么下去,無疑是很多人向往的幸福生活。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妻子遭遇車禍,不幸離世,丈夫的天徹底塌了。別說生活自理,他甚至連內褲都不會洗。
依賴也意味著選擇權的喪失。剛畢業,女孩就結婚做了全職太太。丈夫經濟基礎雄厚,事事都有專人做,她什么也不用操心。后來丈夫出軌、家暴,她傷心、難過,卻始終沒有勇氣離婚。因為她太依賴丈夫了,沒有任何工作經驗,離婚意味著她將一無所有,甚至無法生存。
不排除有人真的可以一輩子依賴另一半,也的確有人可以一直被依賴,但不得不說這種概率是極小的。
在依賴的愛中,依賴者是很害怕失去的,所以會緊緊抓住對方,表現出強烈的控制欲。在電影《過把癮》中。姜珊把刀架在王志文脖子上,要求他必須說“我愛你”,否則就要殺了他。現實中未必如此極端,但很多人的做法殊途同歸。有人經常動不動就要查伴侶的手機,有人恨不能讓伴侶24 小時陪著自己,有人則不斷向伴侶確認愛不愛自己……然而,越控制,對方就越想逃離。
也有人會通過無底線的付出來取悅對方,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尊嚴。時間久了,愈發覺得自己很糟糕,愈發覺得沒有對方就活不了,愛一個人愛到失去自我。可悲的是,即便做到這般地步,最終換來的也不是愛,而是拋棄。
我們不妨想象這樣一個畫面:一個人無法獨自站立,只能緊緊靠在另一個人身上。不管如何控制、如何討好,被依靠的人終會有累的一天,因為他也有自己的需求,會有諸多不滿,有時還有意外發生。當他主動或被迫離開后,依附在他身上的人會怎樣呢?結局只有一個:站不穩,倒下。
這就涉及平衡問題,也是愛的第二個層次——平衡的愛。兩個人坐在蹺蹺板兩端,有時候左邊給的多一點,有時候右邊給的多一點,兩個人不斷調整,維持著蹺蹺板的平衡,大家都能體驗到個中快樂。
我們不要簡單地把這種平衡當作交換,好像只有你對我好,我才會對你好。本質上,這是施與受的平衡。我們不能要求一個人無條件地對另一個人好,更不能要求一個人一直單方面地付出。付出的同時也有收獲,一個人的內心才會平衡,一段關系也才能長久。事實上,很多人的愛都處在這個層次。
最典型的平衡莫過于我們常說的門當戶對。以前看的是雙方的家庭資源是否對等,比如權力、金錢等,如今除了這些,還會看雙方的學歷、收入等。
生活中,很多人都在努力維持著這個層面的平衡。相親時,大家會先看下對方的現實條件,感覺下是否合適,然后再繼續推進。談婚論嫁時,一方買了房,另一方就負責裝修;一方買了車,另一方就負責買車庫。
我們暫且不評論這種平衡取向的對與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平衡促成了很長一個時期內婚姻關系的穩定。
最繁瑣的平衡則體現在兩個人的日常互動中。有時是多少的平衡。要過春節了。丈夫給岳父母發了5000 塊錢的紅包,妻子大概率也會給公婆同樣金額的紅包或同等價值的禮物。如果差距太大,這個春節可能就過不好了。
如果凡事都能量化,多少的平衡就相對好把控些,難的是互動很難量化,更多的是一種感覺,是自我的感受。妻子說,我愛你比你愛我多,因為每次出差我都想著給你帶禮物,而你從來不會這么做;丈夫則說,我愛你比你愛我多,我那么辛苦工作,可你還覺得我做得不夠。
有時是權力的平衡。很多爭吵皆因權力之爭——誰對誰錯,以及誰說了算。可是。兩個人過日子不能總是一個人對,也不能總是一個人說了算,雙方都需要有一定的權力。這次我先道了歉,下次你先低個頭;投資我說了算,裝修聽你的。
有時是大家和小家之間的平衡。我們都知道,夫妻關系是第一位的,但現實是,我們不可能一結婚就完全和父母斷絕關系。怎么辦?只能努力尋求平衡,既保證丈夫或妻子和父母正常相處,同時也能夠給小家庭留出足夠的空間。
還有一些平衡點很直觀,也常常被外人用來判斷一段關系的好壞。男的帥女的美,這是長相上的平衡;男的壯實女的苗條,這是身材上的平衡。如果直觀的平衡被打破,人們就會下意識地覺得:一點都不般配。真不知道她看上他什么了!
這些夫妻真如我們所看見的那樣不般配嗎?未必。這就涉及了內在平衡。剛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很容易關注肉眼可見的平衡。包括門當戶對、男才女貌、性格互補等。但真正過起日子來。并且要把日子過好,我們需要的是內在的平衡。包括依戀模式、溝通方式、認知、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匹配度等。
有些人看似平衡,在一起后卻發現哪兒哪兒都難以平衡,只能分道揚鑣。有些人看似失衡,但實現內在平衡后,依舊可以過得很幸福。
有個女孩工作優秀,人也漂亮,個子還高。丈夫長得不帥,個子不高,也不太愛講話。外人都覺得男方配不上女方,但兩個人都覺得很幸福。為什么會這樣呢?女孩說,小時候爸媽一直吵架,自己不得不從中調節,一直活得戰戰兢兢。長大后,她很沒有安全感,特別害怕沖突,甚至一度以為這輩子都不會結婚。直到遇見了他。他很理解她,也很包容她,通過他和她的良好互動,女孩的創傷逐漸被修復。如今,女孩安全感十足,也不再懼怕沖突。外人看到的是外在的不平衡,而真正讓他們幸福的是他人看不見的內在平衡。
事實上,每對夫妻都存在不平衡的地方,而幸福的夫妻則必然是找到了內在的平衡。丈夫沒有工作,妻子供養整個家,在可見層面是不平衡的。但是。丈夫為這個家付出的精力和時間,妻子看到了,也很認可,內在實現了平衡。妻子什么也不干,丈夫一個人忙里忙外,這是可見的不平衡。但是,妻子很感恩,用贊美和感激回報丈夫,丈夫很受用,也實現了內在平衡。
那么,有沒有一種愛,既不是“沒有你我就不能活”的依賴,也不是“我給你就想著你也能給我”的平衡呢?有。這就是愛的第三個層次——無條件的愛,即我愛你,我愿意。我愛你不是為了依賴你,也不是為了讓你愛我,只是因為我愿意愛你。
很多人都知道李安和妻子的故事,有一個細節讓我印象很深刻。妻子快生了,李安還在外面忙工作,于是,她自己開車到醫院把孩子生了。我相信,遇到這種情況,100 個女人中有99 個都會埋怨老公:你的事業比我生孩子還重要嗎?但是,李安的妻子沒有。在那個當下,她能為自己負起全部責任,做到了我愛你我愿意。

這個層次的愛大概是很多人都想擁有的,但極難達成。即便達成了,僅僅會出現在某個階段或某個瞬間。一方面。當一個人以這種方式對待另一半時,往往也會希望對方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當對方不能如自己所愿時,矛盾就出現了。另一方面,每個人都渴望愛與被愛,需要愛的回應;關系也是相互的,需要兩個人的互動與共鳴。所謂孤掌難鳴,一個人的自娛自樂很難帶來兩個人的歡欣鼓舞。
事實上,后來妻子再懷孕時,李安哪兒也不去了,就全身心在家照顧她。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李安的回歸使得這段關系實現了一種平衡,回到了平衡的愛。
如果這時候。妻子仍表現出我一個人能行、完全不需要你的姿態,關系就會失衡。生活中這種情況很常見,在育兒問題上表現尤為明顯。丈夫很想和妻子一起照顧孩子,哪怕不那么完美。也是在努力承擔自己的責任。這本來可以實現一種穩固的平衡,可妻子嫌丈夫這做得不行、那做得不好,硬是把他推了出去。丈夫缺席,關系也就失衡了,不僅會破壞夫妻感情,還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在依賴的愛中,我們提到,施與太多的人會累,事實上,在無條件的愛中,接受太多的人也會逃。妻子對丈夫特別好,辛辛苦苦把他的戶口弄到上海,通過自己的資源給他找工作。為了不干擾丈夫工作,家里的事也都是妻子一手操辦。結果,沒幾年,丈夫出軌了。
在妻子看來,丈夫的出軌對象根本比不上自己,不僅不能給他任何助力,甚至還需要他百般呵護。身邊人也覺得丈夫不知好歹,更不能理解他為什么放著這么好的妻子不要,非要去外面自討苦吃?
其實,丈夫不是在自討苦吃,而是在尋找平衡。妻子不斷地給給給,丈夫不停地收收收。所有的事都是妻子在幫丈夫做,丈夫完全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而在外面那段關系中,他不僅是愛的接受方,同時也是愛的施與方,他能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最終實現了自我的和諧和關系的平衡。
無論是依賴的愛還是無條件的愛,兜兜轉轉都會遇到平衡問題,平衡的愛也是如此。所以,想維持好的親密關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找到平衡。這句話我在前面提到過,也針對一些具體問題給出了具體做法,但千人千面,無法窮盡,關鍵在于兩個人要共同努力,一起成長。

這里以一對戀人的故事為例,一起感受下如何通過成長實現內在平衡的過程。這對情侶的問題是,兩個人都覺得自己愛對方超過對方愛自己。
女生覺得男生不在乎自己,因為他從不主動,很多事情都得自己主動;約會經常遲到,但自己從不會遲到。為此,她時不時就會批評男生一通,每次都會指出他的各種問題,可他從來不改,她覺得太累了。
男生覺得自己一直在滿足女生的各種要求,比如她喜歡安排,他就配合她,讓干啥就干啥;他不覺得遲到有什么不對,但為了讓她高興,還是次次道歉次次哄。他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夠多了,她還不知足,他也不知道還能做些什么了。
雖然雙方都有怨言,但內心覺得仍愛著對方,于是就開始尋找解決方法。他們先做了心理咨詢,后來又一起聽心理課,最終找到了癥結所在。
男生總遲到,不是因為不愛女生,而是他一直如此。家庭聚會遲到,父母不說他;上課總愛晚到一點,老師覺得他就是這樣的人。久而久之,他覺得遲到很正常,所以雖然表面上道歉了,但下次照舊。
女生愛批評,也不是因為不愛男生,而是從小到大,她的爸爸就喜歡說她這不好那不好,常常把她說到崩潰。她不喜歡被這樣對待,卻不自覺地把這種模式帶到了親密關系中。她的內心很渴望男生可以多主動承擔些,但因為爸爸常常把事情安排好讓她去做,最終她也成了安排別人的人,盡管這可能不是她的本意。
兩個人沿襲了各自家庭的固有模式,都覺得自己是對的,自己付出的更多。而當他們站到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時,心就松開了,眼睛也從自己轉到對方身上,真正看見了對方:對方的局限、對方的努力以及對方和自己的不同等。
這時,他們就不再糾結于誰更在乎誰,誰付出更多,而是以關系和諧為目標,調整認知和行為,努力與對方同頻。雖然我覺得遲到不是問題,但既然女朋友那么在乎,就爭取做到準時,只要她高興就好。雖然我總忍不住想重復過去,但男朋友畢竟不是爸爸,那我就努力調整改變,只要他舒服就好。在不斷的進退調整中,兩個人最終實現了內在平衡,愛也就流動起來了。
幸福沒有捷徑,需要用一生來修行。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