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 浩

11月6日,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誕生了上海第1000例人體器官捐獻案例。得到了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器官捐獻與移植令大批患者延續生命,在體現人性光輝與溫度的同時,更是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
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早期大眾對于器官捐獻時常抱有疑慮,甚至反感、抵觸,對于器官移植的認識還停留在“會排異”“手術風險大”“效果不好”等片面認識上。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中國器官移植事業逐漸發展壯大。上海的遺體捐獻早在1982年已開展,當時主要是捐獻遺體、角膜。2012年,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和上海市紅十字會正式聯合開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2013年,上海誕生了首例器官捐獻者,2015年實現第100例,2018年完成第500例捐獻,2022年突破1000例。經過10年的探索,上海的器官捐獻見證了從0到1000的蛻變,也逐步建立起科學公正、遵循倫理、符合國情和文化的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體系。
目前,我國器官移植技術已接近國際水平,不亞于歐美國家:自體肝移植、無缺血器官移植等技術實現國際領跑;供受者血型不相容腎臟移植技術得到突破;單中心兒童肝移植、心臟移植、肺臟移植臨床服務能力居世界前列等,大批患者由此延續生命。但在每年約30萬的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中,僅有6%能夠實現器官移植。
隨著互聯網傳播加大,器官捐獻給人們特別是給予年輕人生命啟迪,公眾的器官捐獻意愿和理念認知呈逐年上升趨勢。據2020年統計,我國百萬人口捐獻率達到4.1,僅位于世界中等水平,比起不少國家的20%—30%的捐獻率尚有不小的差距。至今年,上海人體器官捐獻登記人數已達11.96萬人,中國器官捐獻登記人數也已超過477萬,較2015年2.5萬余例的登記人數實現了百余倍增長。同時,由上海市醫學會、上海市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主辦的第五屆東方器官移植大會召開并傳出消息:我國器官捐獻、移植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器官捐獻正被越來越多人接受,器官捐獻的義舉也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理解和尊敬。
在這段傳遞“大愛”的過程中,本市的器官捐獻工作亦能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推進。
依法進行的器官捐獻制度體系還需完善。2001年,《上海市遺體捐獻條例》作為全國第一部遺體捐獻地方性法規正式施行,將上海地區的遺體捐獻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2007年國務院頒發施行《人體器官移植條例》,2013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出臺《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規定(試行)》,進一步規范人體器官捐獻工作。但如今,我國和上海的器官移植事業已有歷史性的轉變,公民自愿捐獻器官在2015年以后成為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來源,原來的條例已經不適應當前器官捐獻、移植發展的需要,一些條款有待補充完善。建議結合上位法的修訂,結合本市條例的修訂,完善規范本市器官捐獻、移植制度體系建設。
加強器官獲取組織(OPO)建設。目前全市7家OPO分別服務16個轄區,對器官捐獻工作的重視和支持程度還有待加強,需要從人員、場地和經費各方面給予充分保障,健全醫院協調員隊伍機制建設,暢通發展和激勵通道。同時建議各OPO所在醫院加強對服務范圍內醫療機構相關人員的培訓,指導其發現合適潛在案例后及時上報,充分溝通,提升捐獻率。
深化社會宣傳途徑。傳播“自愿無償、高尚利他”的人體器官捐獻理念,增強捐獻意愿。各方面合力加強對器官捐獻意義的宣傳,引導更多社會大眾主動登記,營造捐獻氛圍。
加快制定激勵政策。2022年7月新修訂的《上海市紅十字會條例》開始施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對照其中第十九條規定,加快制定并落實人體器官捐獻工作的激勵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