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記者 李洪亞

行走在上地信息路上,企業云集、英賢匯聚、星光閃耀,已成為展示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一張閃亮名片。在這里,中關村軟件園等高新技術園區熠熠生輝,眾多知名科技企業扎根于此茁壯成長。1997年,來自丹麥的諾維信就落地于此,25年來,諾維信感受著、經歷著、見證著海淀區對外開放工作的深度和廣度。
諾維信總部位于丹麥,在全球擁有約6500名員工,700多種產品遍及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30余個工業領域中有廣泛應用。諾維信(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是諾維信集團重要的業務增長引擎和研發、生產及運營中心。截至目前,諾維信在中國的六個城市設有研發、生產、銷售、營銷等部門,而研發中心就位于海淀區上地信息路。
“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諾維信就在中國開展業務,1997年落戶海淀區上地,是為數不多的從早期就在中國建立全球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的跨國企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們在中國建立了完備的供應鏈體系,服務中國乃至全球市場。”諾維信(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政府事務和公共關系負責人王聰說到。
諾維信通過酶、微生物和新一代蛋白等技術平臺,致力于運用生物技術,與合作伙伴一起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危機、健康問題等全球挑戰,幫助各行業客戶提高農業產出、改善食品品質、減少食品浪費,實現低溫洗滌、減少化學品使用,優化能源結構、減少化石能源依賴,推動農業和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促進人類和動植物健康。
“我們位于上地的研發中心承載了很多功能,一方面參與全球研發項目,其研發成果分享給全球其他區域,另一方面我們還結合中國客戶和消費者的需求,進行本地創新,不斷研發符合本地需求的生物技術產品。對于研發的重視和投入,讓我們在海淀建立了非常完備穩定的創新能力,去滿足國內日益增長和多元化的需求,同時,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也參與并見證了海淀的發展和壯大。”王聰說道。
在中國力爭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道路上,諾維信積極貢獻創新的生物解決方案,助力中國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體系,以本地化的生產運營和穩定的供應鏈、產業鏈管理,幫助客戶實現產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提到25年來在海淀的發展感受,王聰說:“那就不得不提人才儲備,其實我們之所以將研發中心設在海淀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海淀大專院校非常多、生物類的科研院所多,這是吸引諾維信投資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海淀更加穩定的政策預期、更加透明的營商環境,還有對創新、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會更加吸引企業在海淀落地、投資。”
2021年,諾維信發布了全新的企業戰略:生物科技解鎖增長新動力,充分利用并堅持投資其在生物創新、規模生產、客戶互動和挖掘新機遇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在新戰略指導下,諾維信將打造生物酶、微生物、新一代蛋白三個技術平臺并行的格局,持續鞏固生物解決方案領域全球先導的優勢地位;與此同時,諾維信也將繼續加大投入生產和供應鏈,并在全球主要區域打造客戶共創中心,加速從技術到應用的轉化。
“作為落地海淀的外資企業,諾維信也與海淀的對外開放進程互相成就。一方面有了海淀對外開放的政策,外資企業才能進入這方廣闊天地,在這里生根發芽,有了長足的發展。另一方面,外資企業帶來了多種要素的供給、新的技術,也有助于國內產業的轉型升級及更新迭代,也帶來了更多的就業、外貿的機會。以諾維信為例,中國區研發中心承接全球的項目,在這里的研發人員可以第一時間掌握全球的趨勢還有新技術的動態,跟國際的科技水平保持一致和同步,在本地創新的過程中,可以讓中國國內消費者率先感受新技術、體驗新產品,所以外資企業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發揮了橋梁和紐帶作用。”王聰說道。
近十年來,像諾維信這樣的公司還有很多。黨的十八大以來,海淀區著力總部經濟發展,鼓勵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截至目前,海淀總部企業數量891家,其中跨國公司地區總部23家,培育了百度、聯想、小米、美團、字節跳動、快手等國內外知名品牌。
2018年,海淀區被認定為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區,2020年,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科技創新片區在海淀掛牌。海淀區北清路沿線,位于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科技創新片區內的中關村環保科技示范園正在慢慢成為海淀區北部產業帶的核心。

環保園位于中關村翠湖科技園內,總用地面積359.77公頃,是集中展示翠湖科技園先行先試成果的窗口,在創新引領、創新提級等方面發揮前沿引領作用。環保園重點企業包括以華為技術為代表的民營世界500強企業;以中科龍芯、國核電力、航天恒星、中公高科為代表的大型國企;以佳訊飛鴻、高能環境、同有科技、康拓紅外、新晨科技為代表的上市公司;以白犀牛智達為代表的自動駕駛公司;以發那科、澤華化工為代表的外資企業。自動駕駛、信息技術應用創新、5G網絡等大信息、大健康產業聚集于此,形成“基金+服務+基地”的產業協同組織模式。截至目前,園區已吸引中大型企業70余家,超過10家上市企業,園區年產值超過500億元,進駐辦公人員超過3萬人。
園區內的齊物潭公園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既有江南水鄉唯美,也有北方的大氣,而這也是園區圍繞企業員工實際需求,在環境建設、配套、餐飲、交通、教育、文化活動等方面進行提升的一個展現。
“作為園區開發建設的參與者,見證了環保園十年來、尤其是兩區建設以來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目前,環保園已匯集了一大批行業龍頭企業。園區運營方實創公司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真抓實干,提出科技服務和城市服務兩個著力點。一方面,圍繞入駐企業產業對接、產業孵化、產業投資,加大工作力度,建設翠湖科創平臺、翠湖基金等產業服務體系”。環保園副總經理趙婧說。
放大“三區”政策疊加優勢,推動“產業+園區”同步擴大開放是海淀區在“兩區”建設中的又一項重點任務。海淀區將重點發展大信息、大健康、科技服務三大優勢產業,同時積極建設自貿試驗區科技創新片區海淀組團等重點園區,探索“重點園區+主導產業+項目帶動”開放新模式。
記者從海淀區“兩區”辦獲悉,十八大以來,海淀區對外開放不斷深化,面對規則重構、貿易摩擦、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仍然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十八大以來,海淀區逐步形成產業開放和園區開放雙輪驅動模式。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海淀,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外債便利化等一批制度性開放政策在海淀落地實施;形成了39項制度創新案例,其中,2項面向全國復制推廣,5項面向全市復制推廣。
十八大以來,海淀區走出去和引進來并行擴大。累計新增外商投資企業3042家,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63.5億美元,年均增長率17.2%,穩居全市第一;2022年1-8月,海淀區新設外商投資企業233家,實際利用外資61.69億美元,同比增長37.23%,全市占比40.5%。同時,據不完全統計,十八大以來,海淀區企業累計設立境外分支機構1995家,投資總額約228.5億美元。
十八大以來,海淀區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全面發展。貨物貿易出口額全市占比由15.5%上升到24%,位居全市第一,年均增速達到10.5%;其中,2021年完成進出口總額3170.1億元,同比增長15.1%,完成出口額1467.9億元,同比增長17.9%。同時,以數字貿易為代表的服務貿易總額占全市份額的也達到了1/3。
海淀區商務局副局長、海淀區“兩區”辦專職副主任鐘立慶表示,“我們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化‘兩區’建設工作,以目標和問題為導向,積極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針對企業關注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制定海淀區兩區建設2.0方案;完善投資服務體系,積極探索政企結合的投資服務模式,搶抓具有技術主導權、標準定義權、價值分配權的‘鏈主’企業,帶動全鏈條、全生態企業聚集和合作,促進企業進行全球布局。同時,實施對外貿易品牌戰略。加快中關村綜合保稅區的申報和集成電路設計等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的發展,支持企業高效利用國際資源和拓展海外市場。加快數字貿易港建設,開展跨境數據流動試點和數字貿易領域國際合作。”
海淀區將拿出再創業、再出發的勇氣,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在體制機制上的創新,聚焦產業、要素、園區三個維度,進一步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形成自貿試驗區科技創新片區與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有機互動的對外開放體系,為“兩區”建設走出北京道路、形成北京實踐,貢獻海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