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晶晶
(成都錦城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
2022 年2 月22 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發布,要求“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在“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部分,重點提出“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培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繼續支持創建一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城鄉融合發展、農村供給側改革的一個全產業鏈平臺,是“五區一園四平臺”中的“一園”,以農業產業現代化為主導,基于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經營、“互聯網+”“數商興農”等手段,集農業研究試驗及示范推廣、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標準化生產、農產品集群化加工、品牌化營銷、物流等為一體[1]。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與日本、韓國政府推行的“六次產業化”內核相似,6 既是1、2、3 之和也是1、2、3 之積,指將以農產品生產、農產品加工、流通、銷售、農業相關服務等為代表的一二三產業融合,延伸產業鏈、價值鏈。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強了“農工商文旅體+政產學研”合作,鼓勵引導新型經營主體,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持續增收,提高農村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文章基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念,結合四川省邛崍市現代農業產業園案例,研究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產業園生態發展策略,以期對全國各地開展農業產業園建設實踐有所裨益。
2019 年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文章《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不論是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個字”總要求中的“產業興旺”,還是鄉村五大振興中的“產業振興”都離不開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發展建設。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對《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指出的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建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推動農村產業深度融合、完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激發農村創新創業活力具有重要意義[2]。
2019 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提出了6 個方面的舉措,包括培育壯大優勢特色鄉村產業,科學合理布局優化鄉村產業空間,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鄉村創新創業升級,完善政策措施。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創新建設管理機制,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一是按照“生產+加工+科技”一體化發展要求,實現“一縣一特、一特一園、一園一牌”,促進產業振興。151 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平均產值達75 億元,其中15 個超百億元。二是構建“農戶+合作社+加工營銷”的緊密型利益聯合體,在151 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中占比近70%,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至2.1 萬元。三是通過現代農業產業園形成產業集群,為縣域經濟提供增長動能。國家產業園聚集了900 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年納稅總額將近200 億元。四是將產業園建設與鄉村建設相融合,擴大產業園覆蓋面[3]。
2019—2020 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為促進現代種業發展振興,批準創建了20 個以種業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四川省邛崍市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其中之一。該園區是“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通過“市場資本+國有公司+專業運營主體”模式打造的農業創新“硅谷”。
四川省邛崍市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面積95 km2,主要覆蓋6 個鄉鎮(街道),32 個村(社區)。總體規劃是“一核兩區多基地”,“一核”是規劃面積約2.1 km2的總部經濟區,“兩區”是種業推廣示范區、種子及農產品加工區,“多基地”是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畜禽保種繁育基地、特色水產種苗基地、長江上游水稻品種展示評價基地、種博會地展基地、省種業創新轉化基地、都市現代農業技術集成示范基地等多個種業基地。園區產業生態發展路徑有4 個方面,包括生活生態、產業生態、政策生態、創新生態[4]。該園規劃鳥瞰圖如圖1 所示。

圖1 四川省邛崍市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鳥瞰圖
邛崍市現代農業產業園構建“產業功能區+特色鎮+川西林盤”空間格局,打造“一廊三鎮多林盤”的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示范區,“一廊”是種業綜合發展走廊,“三鎮”是精致種業小鎮、精美稻香小鎮、精彩川劇小鎮,“多林盤”包括生產型、生活型、科研型等多個林盤。園區以高標準農田塑造景觀,以蔚崍林盤為試點,植入生產、研學、農創、辦公、居住、旅行、休閑娛樂、康養等新生活場景,以特色種質資源圃打造種業主題公園,構建人、園、境、業協同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功能區[5]。
截至目前,園區開展了天府國際種博會、“藏糧于技”院士講堂、2021 中國(四川)鮮食玉米大會、首屆天府田園油菜花節,成功承辦了成都市首屆天府大地藝術季等公眾參與度極高的活動。
成都市將7 個現代農業產業功能區組建為成都市現代農業生態圈,邛崍市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其中唯一的現代種業產業功能區。園區產業生態定位是形成以雜交水稻、油菜種業為基礎引擎,畜禽、水產、蔬菜等種業同步發展的“大種業”產業格局,致力于擦亮“川種”金字招牌。引入重慶農投股權投資基金等金融資源,組建2.5 億元規模天府種業創投基金,建立集科技研發、實驗生產、科技成果轉化、展示博覽、銷售推廣、產權交易、文化旅游、信息電商服務、教育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農產品品牌孵化平臺。建成以雜交水稻為主的制種基地0.23 萬hm2,擁有能繁母豬2.9 萬頭。簽約落戶先正達、荃銀高科等國際國內種業知名企業,吸引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農村部稻米及制品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等科研育種單位入駐,建立與蓉歐快鐵、天府國際機場的無縫對接,構建“公鐵空”現代立體物流體系[6]。該園現場鳥瞰圖如圖2 所示。

圖2 四川省邛崍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現場鳥瞰圖
園區的全產業鏈包括品種研發、生產繁育、服務及功能延伸。其中,品種研發包括生物信息和育種研發,生物信息細分為信息分析和檢測技術,育種研發細分為資源保存、資源創制、品種選育、品種評價;生產繁育分為農作物繁育、畜禽水產繁育,農作物繁育細分為蔬菜種苗、花卉種苗、茶葉種苗、水稻種子、油菜種子、玉米種子;服務及功能延伸主要是生產性服務功能延伸,包括品種審定、成果轉化、科普體驗、種業博覽[7]。
四川省已決定設立四川鄉村振興產業引導基金,推動四川省種業發展。建設了11 個國家級、132 個省級產業園,每年安排省財政資金5 億元,獎補省級產業園五至三星級2 000 萬元、1 500 萬元、1 000 萬元。園區政策生態目標是建設國家種質資源庫、種業分子科研基地等,建立重點企業、項目融資信息對接清單,完善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建立產業發展政策。圍繞種業科技,引進兩院院士、知名育種科學家入駐園區,建立院士工作站、成都種業研究院等,搭建種業雙創工作平臺。
園區鼓勵企業圍繞主導產業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團隊,給予個人最高300 萬元、團隊最高500 萬元的專項資助。根據企業投資情況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定制優惠政策,已實行政策如表1 所示。

表1 邛崍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優惠政策表
2019 年9 月,園區舉辦了首屆天府國際種業博覽會,2022 年8 月底至9 月初,第二屆天府國際種業博覽會繼續在園區舉行,以“1+N”框架進行地展,征集了國內外上千個優新品種,核心展示面積12 hm2,全方位展現了我國和四川省的種業發展成效。如表2所示。通過博覽會為全國種業界的政企代表、專家學者等提供探討種業振興發展策略的創新平臺。

表2 第二屆天府國際種業博覽會地展“1+N”框架表
以“一庫一院五中心”規劃種業科創空間,項目總投資1.6 億元,“一庫”是指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一院”是指四川省水稻產業技術應用研究院,“五中心”包括國家品種測試西南分中心、四川省種子質量檢測中心、種業科創中心、種業實驗中心、種業博覽中心。2018—2021 年已簽訂中國農科院邛茶產業發展合作協議、四川省水稻技術應用研究院、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創新轉化基地等院校企地合作項目11 個,組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聯合體,聚焦突破前沿技術,共性關鍵技術,落實制種保險制度,保障種子基地安全生產。邛崍市現代農業產業園信息化平臺成功入選2021 年度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2022—2025 年園區計劃建立西南種業創新研究院,實施“園區管委會+平臺公司+X”管理建設模式,構建“種業科研+成果轉化+產業拓展”的創新孵化體系,推動園區創新可持續發展。
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產業園發展策略可以總結為4 種方式:一是結合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模式,構建“產業功能區+特色鎮+川西林盤”現代農業產業功能區;二是加大種業孵化力度,助力種業科技成果轉化,建設全產業鏈,打造種業生態圈;三是加大與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力度,結合定制式優惠吸引政策,實現政產學研協同發展;四是構筑種業科創體系,提升創新原動力、轉化力和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