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多組分VOCs催化燃燒反應特征研究進展

2022-12-17 04:50:50陳嘉文孟慶潔翁小樂吳忠標
能源環境保護 2022年6期
關鍵詞:催化劑

陳嘉文,孟慶潔,2,*,翁小樂,*,吳忠標

(1. 浙江大學 環境與資源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8;2. 寧波大學 土木工程與地理環境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0 引 言

近年來,我國大氣污染的區域性復合型特征凸顯,以霧霾和大氣氧化性增強為代表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污染逐漸成為制約我國空氣優良天數指標改善的主要因素。“十四五”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總體工作計劃指出[1],加強PM2.5和O3協同控制是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的必由之路。揮發性有機物(VOCs)是形成O3和二次氣溶膠的重要前體物[2],針對VOCs的高效防控是實現我國PM2.5和O3協同控制的必要手段[3]。

我國人為源VOCs的產生和排放主要分為工業源、交通源和生活源,其中工業源排放占比超過50%[4],主要包括石油煉制、煤炭加工與轉化等VOCs原料的提純精制過程,油類(燃油、溶劑等)的儲存、運輸和銷售過程,涂料、醫藥、農藥等制造業以VOCs為原料的生產過程,以及涂裝、粘合、工業清洗等加工業VOCs產品的使用過程[5]。目前常用的VOCs控制技術有吸附法、冷凝法、熱力焚燒法、催化燃燒法等,其中吸附法多用于處理低濃度且具有回收價值的VOCs,冷凝法和熱力焚燒法適用于高濃度VOCs,而催化燃燒法因其能耗低、投資小、二次污染少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低濃度、低熱值VOCs的治理[6]。然而,現有的VOCs催化燃燒研究通常以單組分VOCs為處理對象,設計優化催化劑、探索催化氧化反應機理,但對于多組分VOCs間相互影響研究較少,更缺乏多組分反應的微觀機制分析與普適性規律的探索與總結。

事實上,實際排放的工業有機廢氣往往是由多種VOCs混合氣體組成,VOCs濃度低,波動范圍大。通常,VOCs按元素組成可分為脂肪烴、芳香烴、氯代烴、烴類含氧衍生物等。各行業排放的VOCs種類和濃度不盡相同,往往表現出一定的行業特征。如石油煉制過程主要排放烷烴、烯烴、芳香烴類VOCs,并伴有低含量的醚類或酮類物質[7-8];制藥行業以發酵類和化學合成類藥物為代表,因其操作工藝中涉及提取、精制過程需要使用大量有機溶劑,VOCs的產生和排放量較大,以乙醇、乙酸丁酯、丙酮等含氧VOCs為主,伴有二氯甲烷、二氯甲苯等含氯VOCs(CVOCs)和以苯、甲苯為代表的芳香烴[9-10];染料加工過程中產生的VOCs種類復雜,以酮類和芳香烴為主[11]。即便是同一行業,不同生產單位、不同工藝或生產環節有組織排放的VOCs種類和相對濃度差異也相當明顯[12],這種波動的工況條件將顯著影響VOCs催化燃燒反應過程及催化裝置的穩定運行。因此,研究探索多組分VOCs催化燃燒過程的反應機制及催化劑構-效關系對工業有機廢氣高效凈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文通過整理國內外多組分VOCs催化燃燒的相關研究,總結了多組分VOCs催化燃燒過程的反應特征,探討了多組分VOCs催化反應行為及其與單一VOCs的反應差異,分析了多組分VOCs相互間作用規律及影響因素,以期為工業催化劑優化設計及工業有機廢氣高效治理提供思路。

1 多組分VOCs相互作用規律

多組分VOCs催化反應過程本質上與單組分反應類似,即反應底物吸附于催化劑表面發生一系列電子轉移,并最終被氧化生成CO2、H2O等產物并從催化劑表面脫附。受VOCs種類、濃度、催化劑類型等因素的影響,參與催化反應的各底物間、反應底物與催化劑間的相互作用,往往表現出一定的“混合效應”。這種相互作用可具體分為單向干擾、相互干擾及相互獨立。相關文獻中多組分VOCs催化燃燒的作用規律總結如圖1所示。

1.1 單向干擾

單向干擾是指在多組分VOCs催化氧化中,某一組分的存在可顯著抑制或促進其他組分的反應活性,但自身活性幾乎不受影響,其中較為常見的是單向抑制效應。

陶飛[13]的研究表明,苯的引入會降低氯苯在CeO2-MnOx催化劑上的氧化性,該抑制作用甚至超過H2O對氯苯氧化的影響。Ordóez等[14]研究了Pt/γ-Al2O3催化劑上苯、甲苯和正己烷3種VOCs兩兩混合時的催化反應,發現芳香烴對正己烷表現出明顯的單向抑制作用。類似地,在Pt/γ-Al2O3催化劑上,Banu等[15]發現鄰二甲苯嚴重抑制了環辛烷的氧化,且該抑制效應隨鄰二甲苯濃度的增加而增強,但環辛烷的存在并未影響鄰二甲苯的氧化。此外,當雙組分烷烴共同氧化時,若二者的反應性差異較大,則混合物中反應性較強的烷烴的催化活性基本不變,但另一組分的活性會顯著降低。如甲烷和丙烷共同氧化時,甲烷氧化會被明顯抑制,而反應性更強的丙烷的氧化幾乎不受影響[16]。

當共存體系中伴有CVOCs時,類似的抑制作用也常出現,如Pt基催化劑在CVOCs存在的條件下易發生氯中毒而失活,進而影響其他共存VOCs的氧化,但這種抑制作用往往與催化劑本身的性質密不可分。Dong等[17]發現(如圖2所示),低濃度三氯乙烯(TCE)的加入會導致催化劑對甲苯的氧化活性顯著下降,但該活性抑制程度在不同催化劑上存在一定差異,且摻雜適當的金屬組分可有效削弱這種抑制效應。

圖1 多組分VOCs催化燃燒的相互作用規律總結Fig.1 Summary of the law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atalytic combustion of multi-component VOCs

圖2 不同催化劑上TCE對甲苯氧化活性的影響 (SV=40 000 mL/(gh))[17]Fig.2 Effects of TCE on the catalytic activity for toluene oxidation at SV=40 000 mL/(gh)[17]

需注意的是,當兩種VOCs組分間產生強烈的單向抑制時會出現完全抑制現象,即某組分被優先氧化,待其完全反應后另一組分才開始被氧化。如Papaefthimiou等在[18]研究Pt和Pd兩種負載型氧化鋁催化劑催化燃燒苯-丁醇雙組分時發現,只要反應體系中還有未反應完的丁醇,苯的氧化就無法進行;一旦丁醇被完全消耗,苯的氧化會迅速恢復到單組分反應時的狀態。甲苯和乙酸乙酯(EA)在Pt-Al2O3催化劑上的氧化也有類似現象,即甲苯在與EA的競爭吸附中占據絕對優勢,當甲苯轉化率達到100%后EA才開始被氧化[19]。

單向促進指一種組分的加入可提高其他VOCs分子的氧化活性,且其在多組分催化反應中的氧化活性并未被改變。如在隱鉀錳礦催化劑上,乙醇處于高轉化率時可微弱促進甲苯的氧化,且該促進效應隨乙醇濃度的增加而增強[20]。在Xia等[21]研究的間二甲苯-EA二元體系中,EA的加入可有效促進間二甲苯的氧化,其自身氧化過程不發生改變。在以Al2O3為載體的催化劑中,二甲基甲酰胺的加入也可促進二氯甲烷的氧化[22]。

1.2 相互干擾

相互干擾是指多組分VOCs催化反應中,各組分的活性都與其單獨反應時不同,這種現象在多組分VOCs氧化的“混合效應”中發生頻次最高,一般表現為雙向抑制。Santos等[20]發現,在隱鉀錳礦催化劑上,甲苯與EA、EA與乙醇均會產生雙向抑制作用,且EA受到的抑制作用更為顯著。在γ-Al2O3負載銅、錳或鈰的二元混合催化劑上,甲苯和丙烷的催化氧化總體表現為雙向抑制作用,其抑制程度取決于催化劑的性質。其中,Ce基催化劑上的雙向抑制最為明顯,而在Cu-Mn催化劑上丙烷的氧化幾乎不受抑制。該差異主要是丙烷與甲苯在各催化劑上的吸附性不同所致[23]。

少數情況下,相互干擾會表現為雙向促進或一方被促進另一方被抑制。如在La基鈣鈦礦催化劑上,當低濃度甲苯和甲基乙基酮(MEK)以適當的濃度比例共存時,二者的催化燃燒呈現雙向促進作用[24];在Au-Pd/α-MnO2納米管催化劑上,EA與間二甲苯共同氧化時,EA可促進間二甲苯的氧化,但EA的反應被抑制[21]。

1.3 相互獨立

在多數情況下,多組分VOCs共同氧化時易產生干擾效應,其中以抑制作用為主,少數表現出促進作用。然而,多元VOCs反應體系中的各組分也存在互不影響的情況,但較為少見。Soares等[25]在隱鉀錳礦催化劑的相關研究中發現,當EA和乙酸丁酯以等比例共存時,混合VOCs的氧化效率與其單獨反應時類似,表明二者間相互影響較小。

2 影響因素

與單一組分催化反應原理類似,多組分VOCs的催化氧化同樣涉及反應物吸脫附、催化劑構效影響和反應路徑變化3個重要部分。因此,影響多組分VOCs“混合效應”可主要通過上述3個方面來闡釋。

吸附是氣固相反應的重要過程,通常VOCs吸附性能越好則氧化活性越佳,而反應組分和催化劑的性質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各組分VOCs在催化劑上的吸附性能。VOCs各組分間的競爭吸附、其與活性氧物種的競爭吸附等行為可顯著影響多組分VOCs催化氧化的過程與行為。多組分VOCs的反應過程由于體系組成復雜,往往存在不同的反應階段,涉及反應熱、反應終(副)產物、其他組分(如水蒸氣)、氫供體等的變化,反應體系熱能提升、表面氯脫除等過程也會顯著影響多組分VOCs的氧化反應過程(如圖3所示)。

圖3 多組分VOCs催化燃燒影響因素Fig.3 Factors affecting the catalytic combustion ofmulti-component VOCs

2.1 反應物的影響

2.1.1 VOCs的結構和性質

VOCs的結構和性質是決定其在催化劑表面吸附性能的內在因素。Kim等[26]在錳基催化劑的相關研究中發現,甲苯和苯的氧化在二者共存時表現為相互抑制,且甲苯對苯的抑制作用更為顯著,作者將該現象歸因于甲苯在二元混合體系中比苯更易吸附于活性位點。Wang等[27]利用多組分VOCs吸脫附實驗分析了甲苯在CuO/γ-Al2O3催化劑上抑制正己烷氧化的原因,發現甲苯的脫附量高于正己烷,具有更強的吸附性,故其對正己烷的抑制作用主要源于二者在催化劑表面的競爭吸附。Pina等[28]借助原位DRIFT研究發現,在Pt/γ-Al2O3催化劑上,甲苯可單向抑制與其共存的MEK的氧化,且甲苯濃度越高該抑制作用越明顯,其原因是甲苯會與MEK競爭吸附于Pt活性位點。除上述苯系物外,Schick[16]認為,烷烴混合物中丙烷對甲烷的單向抑制作用也同樣源于兩種烷烴的競爭吸附,而丙烷在較低反應溫度下吸附性更強。

Irusta等[24]發現,在鑭基鈣鈦礦催化劑上甲苯與MEK間呈現雙向促進作用。其中,甲苯對MEK氧化的促進作用與其濃度無關,而MEK對甲苯的促進作用則與其濃度相關,即甲苯轉化率較其單獨氧化時的提高程度隨混合體系中MEK濃度的升高而增大。作者發現,甲苯與MEK同時參與反應可以顯著增強二者在催化劑表面的吸附,尤其是甲苯的吸附代替了部分MEK在還原性位點上的吸附,從而增加了MEK在氧化位點上的吸附,促進了MEK的氧化。

具體而言,VOCs分子的極性是影響吸附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Xia等[21]指出,極性分子在Au-Pd/α-MnO2催化劑上更易被吸附,含羰基的極性分子EA和丙酮均具有較強的吸附性,故當二者共存時未出現由競爭吸附導致的抑制作用,甚至EA會略微促進丙酮的氧化。俞丹青等[29]指出,苯的氧化之所以會受到甲苯的顯著抑制,是因為甲苯的甲基側鏈增強了分子極性,使其更易被吸附于催化劑表面,在與苯共存時可占據更多的吸附位點。Wang等[30]發現,由于丙酮比甲苯的極性更強,更易被吸附于催化劑表面,二者的競爭吸附導致多組分反應活性下降,但二者的共存并不影響各自的活化與氧化路徑。

反應組分的空間構型和電子密度也同樣會影響VOCs的吸附過程。Beauchet等[31]的研究表明,NaX分子篩上鄰二甲苯對異丙醇的催化氧化具有單向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鄰二甲苯優先吸附在NaX超籠的孔附近,限制了異丙醇進入超籠中,從而抑制了異丙醇的吸附與活化。尤其在含水條件下,鄰二甲苯的吸附性更強,其抑制作用更明顯(如圖4)。類似地,在Pt/Mn/B(陶瓷)催化劑上甲苯、間二甲苯均可抑制氯仿的氧化,這也是由于芳香族化合物的空間效應阻止了氯仿在催化劑表面的吸附所致[32];而MEK中對氯仿的單向抑制作用則主要因其氧原子易與催化劑中的金屬原子鍵合而更易吸附,從而阻止了氯仿在活性位點Mnn+上的吸附[32]。Feng等[33]同樣發現,在Pt-Cu/Mn 上甲苯對異己烷氧化的抑制作用主要源于甲苯的高電子密度使其更易被吸附于催化劑的活性位點,而異己烷對甲苯的影響很小。在Pt/HFAU催化劑上,作者也將鄰二甲苯單向抑制甲基異丁基酮的現象歸因于雙甲基側鏈的存在提高了鄰二甲苯苯環上π電子密度,使其更有利于在金屬活性位上吸附[34]。

注:α超籠結構中的球體代表Na+圖4 有水條件下(50 ℃)異丙醇和鄰二甲苯在NaX沸石催化劑超籠結構中的分子吸附模型[31]Fig.4 Molecular model of o-xylene and isopropanol adsorption in a supercage of NaX zeolite in presence of water at 50 ℃[31]

除上述多組分VOCs間由于結構和性質差異所造成的競爭吸附外,多元VOCs混合反應也會發生VOCs分子與活性氧物種間的競爭吸附。Burgos等[35]通過程序升溫吸脫附實驗發現,盡管異丙醇在Pt/Al2O3/Al上的吸附性依次高于MEK和甲苯,但其氧化過程在甲苯-MEK-異丙醇三元混合物中被顯著抑制,表明VOCs對吸附位點的競爭并非導致該“混合效應”的主要原因。從反應機理的角度分析,遵循E-R反應機理的MEK與甲苯對遵循L-H機理的異丙醇的抑制作用主要源于VOCs與活性氧物種間的競爭吸附。類似地,對于環辛烷-鄰二甲苯混合體系在Pt/γ-Al2O3催化劑上的氧化反應,環辛烷所受的抑制作用主要源于VOCs分子與Pt上吸附的氧原子的競爭。雙甲基側鏈結構使得鄰二甲苯被強烈吸附在Pt表面,進而抑制了氧分子的吸附;由于鄰二甲苯與環辛烷的反應機理涉及相同的反應位點,且鄰二甲苯在催化劑上的吸附性更強,因此,只有當鄰二甲苯被大量消耗后,環辛烷才能參與反應[15]。

2.1.2 各組分VOCs的相對濃度

一般而言,當存在競爭吸附時,多組分VOCs反應中受抑制的組分,其抑制效應會隨共存VOCs的相對濃度的增加而增強,如Pt/γ-Al2O3催化劑上鄰二甲苯對環辛烷的單向抑制[15]。類似地,當組分中受抑制組分的相對濃度升高時,其被抑制效應也會有所削弱甚至消失。如Dryakhlov等[36]發現,當環辛烷、正戊烷、對二甲苯三者共存時,環辛烷顯著抑制了對二甲苯的氧化,但隨著對二甲苯濃度的升高,該抑制效應逐漸消失。不同的是,Antonella等[37]在研究Mn基或Cu-Cr基催化劑上富氫烴類物質正己烷與甲苯對CCl4氧化影響時發現,低溫(150~250 ℃,高溫下因轉化率高區別不明顯)條件下極少量烴的引入能夠為CCl4脫氯形成HCl過程提供氫質子,從而增強CCl4的轉化,但當烴類物質的濃度增加時反而會降低CCl4的轉化率。可見,多組分VOCs相對濃度變化所造成的影響不僅與其在催化表面的競爭吸附相關,也與其反應產物相關。

2.2 催化劑的影響

2.2.1 催化劑的載體、活性組分和氧化/酸性位點平衡

催化劑的組成、結構和反應性能之間的關系(即構-效關系)是催化基礎研究的重點。即便是對于相同的混合反應物體系,其在不同的催化劑上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完全不同。韓高瑞的研究表明[38],對于MEK與EA的混合體系,在Pt-Pd/γ-Al2O3催化劑上,MEK的氧化被抑制,而EA的轉化則被促進;但在Mn-Ce-Zr催化劑上,二者的活性與各組分單獨氧化時并無明顯差異。類似地,在TiMnCe催化劑上發生競爭吸附的甲苯-苯雙元體系,在PdY催化劑上的表現卻完全相反,即一定量強吸附性甲苯的加入卻促進了苯的轉化。這可能是因為甲苯的電離能(8.82 eV)低于苯(9.24 eV),體系中的甲苯有利于將催化劑中Pd(Ⅱ)轉化為活性相Pd(0)團簇,進而提高了苯的氧化效率[39]。

Zhang等[40]的研究表明,1,2-二氯乙烷(DCE)的引入會引起苯在Pt基催化劑上的氧化活性降低,且該抑制作用主要歸因于DCE與苯在催化劑表面的競爭吸附,但在不同的催化劑上表現出的抑制程度有所差異。在PtW/Al2O3-2及PtMo/Al2O3-2上,DCE對苯氧化產生的抑制作用明顯弱于Pt/Al2O3,這主要是因為W或Mo的摻雜可提高活性組分金屬Pt的穩定性,從而減弱含氯VOCs引入體系后導致的催化劑氯中毒。相似的實驗結果在TCE-甲苯混合反應體系中也有報道[17]。研究者發現,適當的金屬組分摻雜可有效削弱TCE對Pt催化劑的毒化作用,從而保持甲苯的氧化活性。在Gao等[41]的研究中,Pt3Sn/CeO2和Pt3Sn(E)/CeO2(E表示鹽酸刻蝕)上TCE對鄰二甲苯氧化的抑制作用明顯小于Pt/CeO2(其吸附機理如圖5所示),且Pt3Sn(E)/CeO2上TCE引起的部分失活是可逆的。Pt3Sn(E)/CeO2上鄰二甲苯的氧化表現出優異的穩定性和耐TCE性,主要歸因于催化劑中高電負性的Pt為VOCs吸附和氧化提供了活性位點,而相鄰的Sn-O結構富含Br?nsted酸(B酸)和Lewis酸(L酸),促進了含氯VOCs與H質子結合脫氯,從而維持了Pt的氧化活性。

圖5 鄰二甲苯和TCE在Pt/CeO2和Pt3Sn(E)/CeO2催化劑上的吸附機理[41]Fig.5 Mechanisms of o-xylene and TCE adsorption on Pt/CeO2 and Pt3Sn(E)/CeO2 catalysts[41]

Yu等[42]對磷鎢酸改性后的Ru/TiO2對1,2-DCE或1,2-DCE+甲苯的氧化進行了研究(如圖6所示),發現B酸位的增加能夠提高1,2-DCE在催化劑上的吸附能力,并抑制Cl2的形成;HPW的引入極大地促進了甲苯的吸附,且對1,2-DCE+甲苯的雙組分氧化中1,2-DCE的吸附沒有影響,但過量吸附的甲苯會覆蓋催化劑的活性位點,使混合反應中1,2-DCE的轉化率下降。

圖6 1,2-DCE和甲苯在Ru/TiO2和Ru/HPW-TiO2上的吸附模型[42]Fig.6 Adsorption models of 1,2-DCE and tolueneon Ru/TiO2 and Ru/HPW-TiO2[42]

2.2.2 催化劑活性組分的結構尺寸

催化劑活性相的尺寸同樣會影響多組分VOCs的反應過程。Wang等人[30]研究了甲苯-丙酮二元混合物在不同Pt粒徑負載的TiO2納米片上的反應,發現雙組分反應的抑制作用主要源于其在催化劑上的競爭吸附,且Pt尺寸小的催化劑上該抑制效應更弱。Grbic等[43]研究了正己烷和甲苯在兩種不同Pt粒徑負載氧化鋁催化劑上的反應,均觀察到雙向抑制效應,并認為該抑制作用主要源于二者在同一活性位點上的競爭吸附。通過吸附常數比計算,作者發現,在小尺寸Pt催化劑上正己烷的吸附性比甲苯強,而在大尺寸Pt催化劑上則相反。上述吸附行為差異主要源于VOCs電子和空間結構的不同。具有更高電子密度的甲苯更易吸附于大尺寸Pt表面,而在小尺寸Pt催化劑上,甲苯因受空間位阻作用難以吸附。

2.2.3 多組分VOCs催化劑的優化設計

根據上述催化劑構-效關系分析,適當地對催化劑的成分、結構進行調控和設計,可實現更高效的催化效用。例如,通過載體、金屬摻雜等方式調節催化劑表面酸性位點、利用活性相尺寸效應等以控制不同VOCs在其上的吸附能力,或制備具有擇形效應的催化劑以選擇性地控制目標VOCs與催化位點的結合,可削弱VOCs分子間競爭吸附對多相催化反應造成的負面影響。此外,由于不同VOCs催化反應吸附-活性中心的可能存在差異,基于實際煙氣條件對單組份優選催化劑進行組合優化,或構建多活性中心催化劑,也可有效提升催化劑對多組分VOCs的催化性能。如張楊飛等[44]在甲苯-EA體系的催化燃燒中發現,當雙組分VOCs的組成比例與對應單組份優選催化劑混合比例一致時,該組合催化劑的催化效率最高;Sanz等[45]考察發現,甲苯和EA的氧化分別發生在Pt位點和錳氧化物位點上,因此同時具備雙活性中心的Pt/OMS-2催化劑在甲苯-EA雙組分催化燃燒中性能最佳。

2.3 反應過程的影響

2.3.1 反應放熱導致催化劑表面溫度升高

多組分VOCs在催化劑上的氧化反應通常存在先后順序,優先反應的VOCs氧化放熱易導致催化劑表面的局部溫度升高,從而促進其他組分VOCs的氧化。在Xia等[21]研究的間二甲苯-EA二元體系中,由于EA更易于吸附在催化劑表面而優先反應,其完全氧化放熱導致催化劑表面溫度升高,間接促進了間二甲苯的氧化。氯仿在與其他組分(MEK或甲苯或二甲苯)共存時,其氧化易受到顯著的單向抑制,但在四元組分VOCs氧化中,氯仿的氧化活性甚至高于其單獨反應時。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同樣是其他組分VOCs氧化放熱所導致的催化劑局部反應溫度升高[32]。在類似的烴類-氯代烴混合體系中,烴類對氯代烴的單向促進作用也可能歸因于烴類優先氧化引起的催化劑表面溫度升高,其通過熱能或水分含量的增加,促進催化劑表面氯的脫除,進而加速氯代烴的氧化。該促進作用通常取決于非氯代有機物被氧化的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按照含氧有機物>烯烴>芳香烴>烷烴的順序依次降低[46-47]。

王麗間[48]比較了不同裝填方式的MnCe0.125/cord和CrMn0.25/Al2O3組合催化劑對EA-二氯乙烷混合體系的催化性能,發現采用氧化EA優勢的催化劑MnCe0.125/cord首先填放、氧化二氯乙烷優勢的催化劑CrMn0.25/Al2O3后填入方式,雙組分VOCs的催化燃燒溫度T90有一定降低,可能是由于該填充方式使得EA優先氧化放熱,提高了床層溫度,從而促進了雙組分VOCs的氧化。

2.3.2 水蒸氣或反應終(副)產物的影響

反應氣氛中水蒸氣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非氯代烴VOCs催化氧化的抑制劑。在有水條件下,苯-EA混合體系中,苯的氧化過程受到抑制,而EA在酸性位點上的水解或分解會被促進,但發生在金屬氧化位點上的深度氧化過程則受到抑制,使得EA的出口濃度有所降低,但中間產物濃度升高[19]。

混合VOCs各組分的氧化產物也可能是影響其催化反應的重要因素。Aguero等[49]觀察到在Mn/Al2O3催化劑上EA單獨反應時的氧化活性大于甲苯,且在甲苯開始轉化前EA已被完全氧化。理論上,當二者共存時,甲苯的轉化率不會受到EA的影響,但事實上,EA的存在卻抑制了甲苯的氧化。作者認為該抑制作用可能是進料VOCs總濃度較高造成的,其中EA完全燃燒生成的CO2和H2O是甲苯催化氧化被抑制的重要原因。對于氯代烴而言,混合物料中的烴類氧化所產生的H2O往往可加速其表面的氯以HCl的形式脫除,抑制多氯產物和Cl2的產生[47]。然而,即便是同樣能夠起供氫作用的富氫VOCs,其結構不同也會對反應過程造成影響。如對比引入相同氫含量的甲苯和正己烷對CCl4的影響可以發現,甲苯的促進效果更佳,這是因為甲苯的C—H鍵強度低于飽和直鏈烴,更易斷裂形成H2O供氫[37]。

此外,王麗間[48]研究發現,EA的加入促進了二氯乙烷的轉化,但該促進效應并非由EA反應產生的H2O帶來的,而是與富氫的EA在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活潑氫有關。后者一方面可促使二氯乙烷的反應平衡正向移動,另一方面能有效防止催化劑上的活性組分流失。在NaX分子篩催化劑上,研究者也發現鄰二甲苯的引入可抑制異丙醇的氧化。異丙醇氧化中間產物丙烯的含量增加,表明鄰二甲苯占據了異丙醇及丙烯的深度氧化活性位點,該中間產物的累積進一步抑制了異丙醇向丙烯的轉化,從而抑制了異丙醇的完全氧化[31]。

3 結論與展望

多組分VOCs間的“混合效應”顯著影響了催化燃燒過程的反應物吸附與氧化,具體表現為VOCs分子間及其與活性氧物種間的競爭吸附,導致多組分反應活性改變,催化劑局部反應溫度升高,反應中間物種累積等。多組分VOCs共存時的相互作用特征通常表現出單向干擾、相互干擾或相互獨立等多種形式,其反應行為受VOCs性質、結構和相對濃度,催化劑組成和活性相尺寸等因素影響顯著。相比于單組分VOCs的催化燃燒反應,多組分VOCs的反應更為復雜,對催化劑的設計要求更高。然而,現有針對多組分VOCs催化燃燒的研究多集中于“混合效應”的特征總結和表觀層面反應機制解析,缺乏從分子、原子等微觀角度對反應過程中底物和催化劑變化進行探索。因此,亟需通過原位XPS、Raman等現場表征手段對多組分VOCs在催化劑表面吸附/反應位點變化、分子斷鍵/成鍵過程以及催化劑構-效關系深入探析,為實際工業有機廢氣催化燃燒催化劑的設計與優化提供理論指導。

關于多組分VOCs催化燃燒的未來研究展望:

(1)工業廢氣中的VOCs種類、相對濃度與行業類型、產品成分及生產工藝等因素息息相關,明確不同企業、不同工段的排放特征,確定多組分VOCs催化燃燒的混合效應,以獲得重點行業多組分VOCs催化燃燒的反應規律,對指導實際工業廢氣多組分VOCs高效催化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2)為滿足實際應用需求,未來應致力于廣譜型催化劑的研發,明確多組分VOCs在不同催化劑上的反應規律,并基于現有催化劑配方與實際進口VOCs組成,調整工業催化劑配方與活性相結構,從而構建出多活性中心的高效多組分VOCs催化劑體系。

(3)實際工業廢氣中除含有多組分VOCs外,還富含水汽與其他雜質。在多組分VOCs催化燃燒研究中仍需深入探索廢氣中其他雜質的干擾機制,以提高催化劑在復雜反應條件下的適用性及使用壽命。

猜你喜歡
催化劑
走近諾貝爾獎 第三種催化劑
大自然探索(2023年7期)2023-11-14 13:08:06
直接轉化CO2和H2為甲醇的新催化劑
鋁鎳加氫催化劑在BDO裝置運行周期的探討
如何在開停產期間保護克勞斯催化劑
智富時代(2018年3期)2018-06-11 16:10:44
新型釩基催化劑催化降解氣相二噁英
掌握情欲催化劑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02:45:06
碳包覆鐵納米催化劑的制備及其表征
V2O5-WO3/TiO2脫硝催化劑回收研究進展
負載型催化劑(CuO/TUD-1,CuO/MCM-41)的制備及其在一步法氧化苯合成苯酚中的應用
合成化學(2015年4期)2016-01-17 09:01:27
復合固體超強酸/Fe2O3/AI2O3/ZnO/ZrO2催化劑的制備及其催化性能
應用化工(2014年3期)2014-08-16 13:23: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91亚洲免费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国产黄在线观看|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在线色综合|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欧美精品一区在线看|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国产jizz| 欧美综合成人|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日本www在线视频|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国产婬乱a一级毛片多女| 激情综合网址| 在线观看亚洲天堂|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高清不卡毛片| 国产99在线观看| 美女黄网十八禁免费看|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夜夜操天天摸|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尤物视频一区| 91视频国产高清| av在线手机播放| 国内精品91|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精品91视频| 久草热视频在线|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免费在线色|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观看AV|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在线看AV天堂|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第一色网站| 日韩免费无码人妻系列|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日韩免费无码人妻系列| 国产丝袜第一页|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色噜噜综合网|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青青草原国产|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91丝袜在线观看|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