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瑞 蔡志成
【摘要】學生發展指導伴隨著學生的終身發展,隨著中考改革的不斷推進,國家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更新,其要求學校能夠培養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各類高素質人才,這意味著學校需要不斷豐富教育內容。如何在適應中考改革發展潮流的同時,建立初中學生發展指導的體系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本文主要從觀念層面、學校指導模式的構建、學校德育機構功能的完善、專業化指導隊伍的建立、“家校社”層面等入手來探索。
【關鍵詞】初中學生發展指導;中考改革;體系
作者簡介:楊學瑞(1968—),男,甘肅省蘭州市第八中學。
蔡志成(1980—),男,甘肅省蘭州市第八中學。
學生發展指導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在中考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為初中學生構建發展指導的完整體系,一方面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可以讓學生在青少年階段有更加清晰的自我認知,對自己的未來有明確的規劃;另一方面有助于學校教育職能的完善,隨著初中學生發展指導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學校可以不斷調整工作部門的職能,讓各部門的職責更加清晰、系統,從而保證日常的學生指導工作能夠有章可循,順利推進[1]。
一、從觀念上認識到初中學生發展指導的重要性
(一)初中學生自身發展和成長的角度
21世紀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在競爭激烈的知識經濟時代,學生需要掌握如語文、數學、歷史等最基礎、核心的知識;為了在競爭的洪流中立于不敗之地,也需要具備創新能力,靈活解決具體問題的思維能力,積極與他人團結協作的能力以及查找信息、掌握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等等;還需要學會生活,掌握生活的必備技能和職業發展所需的技能,比如社會責任感、時間管理的能力、社交能力等。以上能力和素質都是初中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
中學階段是人生成長的十字路口,在這個十字路口上的初中學生,大都思維活躍,情緒表現較為強烈,意志比小學階段更加堅定,獨立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更加廣泛。初中學生處于人生重要的發展期,有的學生雖然對自己有了更明確的認識,但是還缺乏對未來更加理性的思考,因此,學校應該針對初中學生自身發展的特點,在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關鍵階段,對初中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指導。
從初中三個年級學生整體的特點來看,學生在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學期往往面臨著不同的問題。具體來說,初一年級主要是適應階段,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之后,面臨著一系列需要適應的問題,如適應新的環境、科目學習、人際關系等。不少學生在小學階段成績拔尖,備受同學和教師的關注;但升入初中之后,他們會遇到適應方面的問題,他們或無法集中精力去學習,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或因為科目的增多而成績下降,甚至會面臨和承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初二年級的學生主要會面臨學業上的問題,如初二需要學習的知識與初一相比變得更多了,知識的難度系數也越來越高;對于升學的問題,他們可能會感到迷茫,或想要努力卻又感到力不從心。初二下學期是分水嶺,不少學生因為在初一兩個學期、初二上學期沒有打好基礎,所以初二下學期的學習壓力日益增加,學習成績上沒有較大的提高,致使他們很苦惱。升入初三以后,考試的頻率越來越高,學生在每一次考試中出現的問題應該如何處理,急需教師指導。在初三這一關鍵階段的學習,更容易讓學生感到迷茫,迫切需要教師在心理、學習、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做指導。因而,學校應該從初中學生發展的特點和需求出發,為學生提供系統的、專業的指導,幫助初中學生渡過這些難關,讓每一個初中學生都能得到科學的指導,從而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教育改革的角度
現階段,不少學校陷入了初中教育的誤區,對學生的培養模式仍以知識灌輸為主,在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在競爭激烈的時代,在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在教育改革越來越深化的今天,學校應該跟隨教育改革的步伐和順應學生發展的需求,在實踐中不斷反思教育的方式、理念和體制,不斷調整教育的策略,為初中學生的發展提供幫助、指導,盡可能地解決每個初中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問題,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為學生未來的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在初中階段為學生建立健全的發展指導體系,是中考改革的需要。
二、初中學生發展指導的模式構建
在中考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部分學校還未意識到中考改革的最終目的,而依然認為學生只是知識的接受者,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智育仍占主導地位。對初中學生進行發展指導可以改變這一現狀,這需要學校構建全方位、全員和全過程的指導體系,讓初中學生在這樣的輔導服務中,享受學習的
快樂。
在構建初中學生發展指導的模式之前,首先,要確定具體的指導內容。這些內容的確定主要依據初中學生的發展特點及在校學習的特點,如可以確定初中學生發展指導的內容為行為指導、心理輔導、思想輔導等內容。以初中學生學習退步為例,行為指導是告訴學生應該如何解決學習退步的問題,心理輔導是告訴學生學習退步以后出現的焦慮情緒和心理壓力等應該如何消除和排解,思想輔導則是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學習方面的問題,并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地去思考、解決,進而明白成績不是最重要的,從成績中反映出來的問題才是關鍵。上述對初中學生指導的三個方面的內容環環相扣,采用這樣的方式能夠培養學生自我反省、自我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當然,教師還可以根據初中學生的情況對他們的學業及未來職業生涯、個人在社會上的發展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
指導。
其次,要明確初中學生發展指導的目的,其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存在的意義是什么。這樣就可以明確開展初中學生發展指導的方向,找出初中學生發展指導與學校其他教育教學活動之間的關系,以獲得學校各部門的理解和支持,從而讓初中學生發展指導能夠順利開展。
最后,要制訂初中學生發展指導的實施方案,明確初中學生發展指導的負責人、開展方式等,比如,在負責人上,應該明確各個工作人員的崗位職責,校長、副校長、教務處主任、德育處主任等在初中學生發展指導中的職責權限、責任要求;在開展方式上,可以為初中學生開設有關社會生活方面技能的課程,讓學生在學校得到針對性的訓練,并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開展一對一咨詢服務,讓每一個初中學生都能享受到學校的定制指導服務,為初中學生全面發展提供
保障。
三、現行學校德育機構功能的完善
目前,不少學校設立的德育機構最主要的功能是強調學生的規范,側重于學校規章制度的落實和管理。部分學校設立德育機構并非為了滿足學生的需要,所設定的價值趨向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要,因此,這些德育機構成了管理部門,而不是學生發展指導的部門,難以發揮學生發展指導的功能。建立和完善初中學生發展指導體系并不意味著要建立一個獨立的新部門,而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德育機構,用學生發展指導的理念去完善德育機構的功能,在要求初中學生遵守紀律的基礎上增加對初中學生進行發展指導的功能,將德育機構的性質從管理學生的部門轉變為服務學生的部門,德育機構要能為初中學生提供成長必需的各項服務,讓學生學會判斷、學會選擇、學會規劃,積極為終身發展做準備[2]。
具體來說,學校可以變更德育處的名稱,以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將名字變更為學生發展指導中心,將該部門服務的范圍設定為面向全體學生,可以隨時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服務。當然,變更名稱并不能從根源上改變德育機構的性質,還需要完善和調整德育處的工作崗位,如可以在德育處設立管理崗位、衛生健康崗位、心理健康咨詢崗位和職業生涯發展指導崗位,并明確每一個工作崗位的職責,讓每個崗位上的工作人員都能在職責權限范圍內,為初中學生提供專業的、全方位的指導。
四、初中學生發展指導專業化隊伍的建立
在全方位的初中學生發展指導模式下,學校的所有教師都應該參與到學生發展指導的過程中去,在學校校長的帶領下,科任教師、班主任等應該相互協助,以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在中考改革的大背景下,為了提高開展發展指導的效率,學校應該建立一支專業化的教師隊伍,讓這支專業隊伍成為解決學生問題、指導學生發展的核心力量。學校可以通過招聘心理學、教育學專業的人才,為初中學生提供更加科學、專業的指導,讓初中學生能夠在教師專業的發展性指導、預防性指導和矯正性指導下,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
在建立了發展指導專業化隊伍之后,其他教師應該積極配合專業化隊伍中的教師工作,團結協作,為這些教師開展發展指導的工作提供切實的幫助。這就需要學校在構建全方位的初中學生發展指導的體系時,明確每一位教師的發展指導職責,在分工明確的基礎上,構建完整的指導人員體系,同時保障指導人員的基本權利,避免讓他們在為學生提供指導的過程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此外,學校還應該讓全體教師參加初中學生發展指導的培訓,學習初中學生發展指導方面的專業知識。學校可以分模塊進行,讓教師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內容。比如,有的教師喜歡職業生涯的指導,就可以對這一項目進行專業的學習。教師除了學習發展指導的理論,還應該注重實踐學習和經驗積累,以便在工作中隨時運用相關知識和經驗。通過專業的學習,學校大部分的教師不僅可以成為專業的教書人,還可以成為專業的指導者,成為學生成長和發展道路上的領路人。學生在這些教師的指引下,不僅能夠學會學習,還能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加深對自我的認知,提高自我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能力,成為高素質人才。
五、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合力
在中考改革的背景下,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教育受到了廣泛關注。讓學校、家庭和社會形成教育合力,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有關部門在各種政策文件中明確了學校、家庭和社會合作的重要性,這有利于促進初中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實際上,部分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合力尚未真正形成,主要表現為:首先,學校對初中學生的教育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獨生子女存在一些性格上的缺陷,如缺乏責任感、自私等,這些問題不僅困擾著家長,也給學校教育帶來了挑戰;其次,復雜的社會環境也可能會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如有的學生瀏覽不良網站等,很容易影響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從完整的學生發展指導的體系上來看,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學業、生活、行為、心理、思想及未來職業生涯上的指導,都與家庭和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為了提供優質的育人環境,學校、家庭和社會需要攜手共進,形成教育合力,從而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以初中學生考完中考后的選擇為例,學校可根據學生在校期間的綜合表現為他們提供升學指導,指導參照的標準是學生的學校生活;而家長考慮得更多的是關于孩子今后就業和生活的問題,在考慮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家長或多或少地會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并結合家庭的特點做出選擇。學校需要在制訂初中學生發展指導計劃時征求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與家長溝通,只有這樣,家長才更愿意與學校合作,在理解、信任的基礎上,相互配合,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結語
總而言之,初中學生發展指導僅憑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而需要家庭、社會的支持,在三者相互合作的基礎上,才能為初中學生提供更加科學、系統的指導。筆者希望各所學校積極探索適合不同學生的發展指導模式,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3]。
【參考文獻】
[1]吳潁惠.學生發展指導應成為高中學校重要的育人制度[J].人民教育,2017(09):20-22.
[2]劉瑞紅.新課程背景下學生發展指導教育的實踐探索[J].師道·教研,2019(08):213-214.
[3]陸云泉.以學生發展指導工作撬動學校教育整體改革[J].人民教育,2017(09):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