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課堂評價能夠及時反饋教學效果,在教學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建立以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為特征的發展性教師評價機制勢在必行。本文以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為例,從教學評價語言、評價工具、評價方式、評價標準、評價內容等方面探究教師評價的新制度、新方法。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評價;OJ系統;評價量表
作者簡介:朱巧慧(1992—),女,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學。
信息科技對于創新型國家建設十分重要,近年來,國家對信息技術人才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在以往,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及家長常常認為信息技術學科就是一個輔助科目,不是中考必考科目,因此忽視它的重要性。但在2022年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勞動、信息科技課程不再從屬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成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
在高中階段,信息技術是會考必考科目,而且信息技術知識會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重要影響,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18年,《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發布,提出了“學科大概念”“學科核心素養”等概念,確立了“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大學科核心素養,明確了高中階段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和路徑,意圖推動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回歸學科本質,促進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發展。在此背景下,教師理應進一步優化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課堂學到更多東西。
一、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現狀
在高中階段,信息技術學科往往一周安排2個課時,教師既要講授新知讓學生迎接高中會考,又要致力于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因為不能占用學生太多的課后時間,教師需要著重優化課堂教學,其中,優化課堂評價尤為重要。
傳統的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學評價主要通過上課提問、紙筆測驗、上機操作、作品展示等方式完成。新課程標準提倡過程性評價,這是一種圍繞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評價的方式,與傳統評價有著巨大的區別。新課程標準還要求教師在進行課堂評價時力求適度、科學,講究前瞻性和層次性,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1]。
二、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少完整系統的評價體系
相較于其他高中主要學科,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體系還不夠完整、系統,部分教師對于評價的目的、方式等沒有深入的研究,而且這一問題也尚未引起教師及學校足夠的重視。
(二)教師的評價語言較為匱乏
一些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只追求簡單有效的教學語言,而不會使用更具啟發性的評價語言。例如,當學生的程序運行成功后,教師只會用“你太棒了”“很好”“表現不錯”等較為常見的評價語言;當學生的回答不夠規范時,教師也只是使用“不夠完整”“繼續努力”“有待提升”等評價。然而,這些評價表明,學生編寫完成代碼后,這些教師更注重對程序的運行結果進行評價,而忽略過程性評價,也沒有延伸至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進行有效評價。
(三)沒有統計分析學生的情況
在現有的教學課堂中,信息技術教師多是進行當堂評價,較少統計所有學生的學習、練習情況,在課后分析學生的易錯點、難點,以及時更新題庫,調整下一步的教學計劃。
(四)評價不夠多元
部分信息技術教師在評價前未設計明確的評價量表,評價標準單一,導致評價結果無法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差異。與此同時,還有一些教師沒有在課堂上進行即時性評價,不能對學生進行及時的引導,將學生在課上完成的練習延至下一節課評講,這樣不利于學生在課堂上充分掌握所學內容。還有一些教師在評價時常使用考試的方式,然而考試成績不能顯示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難以幫助教師及時有效地調整教學。
三、評價方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一)初步建立信息技術學科課堂評價體系
在建立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教師應運用所學的評價理論知識,結合信息技術的特點,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建立適合的信息技術評價指標,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不斷提升。當然,評價體系的建立不僅需要教師個人長時間的努力,學校也需要給教師適當的幫助,給教師更多交流的機會,讓教師能夠共同探討如何構建一套適合的評價體系。
(二)提升教師自身教學素質,豐富教學評價語言
課堂教學評價語言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工具及表現形態,是影響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師評價素養的課堂體現。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逐步打磨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適合學生的評價語言,準確而又具體的評價語言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備課“Python的選擇結構”時,教師應該盡量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多種情況,提前設計好富有啟發性的評價語句,逐步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答案。學生能夠完整寫出準確代碼,并且代碼可以正確運行時,教師的評價應以激勵性的評價語句為主,比如“代碼簡潔有力,思維清晰”“其他同學可以請教一下”;如果學生能夠完成大部分代碼,但代碼還存在一些語法上的小錯誤,教師則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性評價,比如“請注意代碼運行后的相關提示”“你已經很棒啦,再改進一個小地方就可以成功了,再想一想吧”;如果學生編寫的代碼與本節課教學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教師可以適當采用鼓勵性評價語句,如“可以請教一下身邊的同學,再翻閱一下課本上的例子,相信你可以突破的”。
(三)使用多樣化的評價工具,培養學生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
高中信息技術教師通常任教的班級較多,如果利用傳統的評價方式,那么教師的工作量會較大。在“互聯網+”時代,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嘗試新型的評價工具,及時評估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以提高課堂效率。
Online Judge系統(以下簡稱OJ系統)是一個公開的在線判題系統,教師可以利用OJ系統輔助評價。在使用OJ系統時,教師需要預先創建比賽,添加相關題目,輸入測試數據,設計運行結果,最后發布比賽。教師發布后,學生使用個人賬號登錄,將使用C、C++、Python等語言編寫的程序源代碼提交至系統中。學生提交后,系統會運行學生提交的代碼,檢驗程序源代碼的正確性,并且還會統計代碼的得分,顯示排名。
在教授“Python的選擇結構”一節時,教師可以設計“未滿18周歲禁止進入某啤酒品牌官網,只能購買氣泡水飲料,已滿18周歲才可以購買啤酒”這一情境,讓學生使用Python3.6編寫程序,并在編寫完成后將代碼復制到OJ系統中提交。學生提交后,OJ系統會顯示學生的分數與排名,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便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適時調整教學進度。
利用數字化的評價工具,教師除了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完成情況,還能收集學生的練習數據。教師應當在課后對這些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了解學生學習該章節時的薄弱點、易錯點及需突破的難點。這樣做不僅有利于教師調整下一步的教學計劃,也有利于教師總結鞏固教學經驗。
(四)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全面評價學生綜合素質
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從‘聽中學’轉向‘做中學、學中創、創中樂’”,教師在評價時也應該傾向于讓學生自主評價,并綜合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相評價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考查。
在教授“Python的選擇結構”一節內容時,教師在評價量表中設計了“自評、互評、組長評、師評”等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遇到代碼編寫困難時,與其他同學合作,一起找出彼此編寫錯誤的地方,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新授課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節學習內容,然后完成自評及小組成員互評,接著讓小組組長從代碼準確度、完成效率、小組合作、課堂活動參與度等方面對每個組員進行評價。最后,教師參考OJ系統收集的數據以及學生課上的表現對學生本節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評價。
(五)制訂教學評價標準,做到有的放矢
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較強的科目,教師在教學時應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只會簡單的使用方
法[2]。因此,教師進行課程評價時不能僅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也應注重過程性評價。教師可將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一定的細化,運用可量化的指標將學生的表現大致分為有待進步、了解、理解、精通四個層次,這幾個層次不是并列的關系,而是遞進和交叉的關系。
在“Python的選擇結構”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創設“未滿18周歲不能購買啤酒”的情境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選擇結構的概念,基本格式;解決實際問題;算法、語句恰當,代碼簡潔;獨立改寫代碼;靈活使用Python3.6、OJ系統;將算法思想遷移到實際生活和學習中”等多個評價標準,并設置了“真棒、不錯、繼續努力、不要放棄”四個層次。這樣的評價指標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豐富教學評價內容,培養學科核心素養
如今的學生是在信息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這些學生無論是在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上,還是在學習方式與思維方式等方面,都與以往時代的學生大不相同。為適應新形勢和學生發展的需求,教育部修訂了新課標,為教學評價提供了科學可行的參考。新課標指出,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旨在全面提升全體高中學生的信息素養,而學科核心素養由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個核心要素組成[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圍繞新課標的要求,依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和需要,設計多元的評價內容。
在“Python的選擇結構”一節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具體、翔實的評價量表(如表1),該量表圍繞新課標提出的四大學科核心素養展開,從多維度對學生進行評價。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前提,這樣的評價方式能夠及時反饋教學效果,也能使學生正視自身的不足并進行及時且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對整體教學質量和效率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在嘗試多元、細化的評價量表后,教師還要結合教學實際,不斷調整活動內容,進一步優化評價量表里的評價標準和評價等級,簡化評價過程,探索實時反饋的適當手段和方法,達到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任友群,黃榮懷.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楊曉哲,任友群.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教師指導信息技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