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對學校的教育內容、教育目標、教育方式和評價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OBE以教育目標分類、精準教育、能力本位教育等為理論基礎,強調以預期學習成果為導向來組織、實施和評價教學過程,對地理課堂教學和學習評價有指導意義。文章以高中地理“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一課為例,分析了OBE理論框架下的教學設計和學習評價設計,以形成具有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的反饋機制,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以學促教。
【關鍵詞】OBE理論;中學地理教學;學習評價
【課題項目】本文系2020年福建省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課題“OBE理念下地理課堂學習評價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編號:MJYKT2020-05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范永香(1987—),女,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學。
一、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評價方式
在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側重于學生知識學習能力的培養,卻忽視了學生地理素養、地理認知高度的提高。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地理教師注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和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并注重學習評價環節,以得到更加系統的教學反饋,從而進一步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水平。目前,高中地理學習評價存在評價體系不科學,學習評價的標準過于單一,學習評價的目的、功能較為狹隘等問題[1]。新課程標準強調評價方式的多元化,要求教師將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強調評價的診斷和發展功能;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改變學生過去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模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體會學習的樂趣。
二、基于OBE理論的教學設計原則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是以成果為導向的教育培養方式,通過反向設計方式,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結構化處理,構建目的明確的課堂教學體系,引導學生實現體系中的特定目標。
基于OBE理論的教學設計,要注意以下幾點:(1)將學習目標聚焦到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上,需明確闡述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目標;(2)以學習目標為出發點和參考依據,反向設計教學活動;(3)制訂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拓展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使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后地理綜合思維和綜合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4)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活動要盡可能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OBE理念下的教學改變了教師占主導地位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學不再是單向過程,而是以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學習結果,以學促教,教與學相輔相成。新課程改革背景下,OBE理念對課堂教學和學習評價有指導意義。
三、基于OBE理論的教學實踐案例
下文將參照OBE理論的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根據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學高中生的基本特點,以人教版高中地理(2019年版)必修第二冊第四章第二節“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為例,探索實踐地理課堂成果導向教學模式,制訂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學習評價方式,實現以學促教。
(一)課標要求
結合實例,說明交通運輸方式和交通運輸布局與區域發展的關系。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該節內容的第一課時,教材通過廣西憑祥、陜西省武功縣的案例說明交通運輸對區域經濟有促進作用,同時對“一帶一路”進行總結性闡述。教材中的案例比較典型,但一個案例解釋一個知識點,缺乏系統性,比較分散,且教材中“一帶一路”知識點缺乏案例支撐。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歷,補充設計新的案例,創設教學情境,以加深學生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三)學情分析
1.已有知識方面:學生已經學習了區域發展對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的相關知識,對交通運輸布局、區域發展等概念都已有一定的了解。
2.能力與態度方面: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已經初步具備具體案例的分析能力,但由于生活經歷和知識儲備有限,地理空間思維能力較弱。因此,教師可設計身邊的典型案例,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興趣,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探究,主動參與課堂,高效學習。
(四)核心素養目標
1.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對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的圖文資料進行分析、整理、解讀與運用;理解不同時期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利用思維導圖總結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影響的一般規律。
2.地理實踐力:通過合作探究、分析案例,理解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通過課后搜集資料、分析資料等,將所學知識與身邊的地理現象相結合,學以致用,提高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人地協調觀:通過分析交通運輸布局對漳州市經濟的影響,分析身邊的地理現象,增強家國認同感和使命感;辯證地理解交通運輸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區域可持續發展觀。
(五)教學過程
1.自主學習檢測
教師展示基礎知識預習檢測答案,指導學生核對答案,讓學生提出疑問,對課前預習自主梳理結果進行自評、他評。
設計意圖:檢查、了解學生課前預習情況,為新課教學奠定基礎。
2.新課導入
教師播放漳州市平和縣旅游宣傳片視頻,并提問:“平和縣的名片有哪些?與過去相比,現在的平和縣發生了哪些變化?”讓學生觀看視頻后思考并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以學生熟悉的城市創設情境,為后面活動的開展做鋪墊,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3.核心素養目標
教師展示課標要求和本節課的核心素養目標,并提出達成目標的教學手段和學習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及達成目標的途徑和方法。
4.新課教學
(1)活動探究:漳州市平和縣如何通過發展交通脫貧致富
教師依序展示漳州市平和縣相關的圖文材料。
材料一:平和縣位置;“十五”之初平和縣道路和經濟發展狀況;平和縣名優特產和旅游資源狀況。
材料二:平和縣近年來修建的交通線路。
材料三:1980—2020年平和縣城各GDP產值柱狀圖。
材料四:漳州主動融入閩西南經濟協作區建設資料;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總體規劃圖。
教師依據材料設置問題鏈:①結合材料一,說出20世紀八九十年代,平和縣有優質的農產品和旅游資源,但農民收入低、經濟落后的原因是什么。②根據材料二,列舉平和縣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過程中可能獲益的工業部門。③結合材料二、三,回答交通布局完善后平和縣如何利用交通布局進一步發展經濟。(從工農互助、農旅結合方面回答)④結合材料四,分析廈漳泉同城化發展對平和縣未來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學生閱讀相應材料,分析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小組合作完成問題探究;小組成員代表發言,分享小組交流討論結果;學生對參與問題探究過程的表現、小組展現情況進行自評、他評。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探究平和縣交通運輸線路建設前、建設中及建設后對平和縣分別有什么影響,設置問題鏈,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和感悟交通運輸布局變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采用案例教學法,提高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材料解讀能力,提升學生的地理區域認知和地理核心素養。
(2)歸納總結:交通運輸布局變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制作思維導圖,總結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讓學生對梳理新知、制作思維導圖的情況進行自評、他評。教師提出問題:“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經濟發展是否有不利的影響?”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辯證地看待交通運輸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制作思維導圖,讓學生了解交通運輸布局能夠促進區域經濟要素合理流通、推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加強區際聯系、擴大輻射范圍,認識其一般規律。
(3)學以致用:邊境貿易口岸—廣西憑祥
教師展示教材案例,補充圖文材料,提出問題:1.指出憑祥成為我國重要陸路口岸的主要條件;2.分析促使憑祥成為我國著名的木制家具產地的因素。讓學生閱讀課本圖文材料,運用所學回答問題,并對知識遷移、情境分析能力進行自評、他評。
設計意圖:通過知識遷移運用,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交通運輸條件對區域發展的具體影響。
5.課后拓展:“一帶一路”倡議
教師播放“一帶一路”宣傳片,展示“一帶一路”線路圖,讓學生課后通過上網搜集資料,或通過走訪等查找有關“一帶一路”倡議及漳州融入“一帶一路”情況的材料,結合課本相關內容,分析以下問題:1.分別指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連接的大洲。2.思考漳州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對漳州經濟有何積極的影響。讓學生對課后拓展參與過程和結果進行自評、他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圖書資料等,學以致用,開展實踐活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地理問題,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讓學生關注家鄉發展,增強學生的家國認同感和使命感。
6.課堂總結:總結知識,評價課堂學習表現
教師指導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體系;反饋本節課小組合作表現;展示部分學生的自評、他評情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對癥下藥,改進學習方法,從而高效學習。
設計意圖:讓學生鞏固知識,以評促學,以評促教。
7.課后作業
教師提前設計并分層次布置課后練習,提出完成練習的具體要求,并讓學生針對課后練習完成表現進行自評、他評。
設計意圖:通過課后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學生鞏固新知。
四、基于OBE理論的學習評價設計
教師依據本節課的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培養目標,設計學生學習評價表,以教學環節為單位設置評價環節,確定具體評價內容,并設置一到四級的評價標準(學習水平)。評價標準按照一到四級分別賦一到四分,級別越高,要求的水平越高,難度越大,分值也越高。差異化賦分,一方面能夠促使學生為獲得更高分數而激發內在學習動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差異,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培優補差。評價包括學生自評、他評、師評三種評價方式,他評部分要求每節課盡量保持由同一人評價,師評部分為學生自評、他評結束后由教師針對學生的課堂和課后表現進行評價,最后根據三方面的評價,得出學生本課學習的總評成績。
五、總結與反思
1.“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一課的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實踐效果良好,主要表現在:依據課標要求,采用情境教學法,案例設計典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依據情境巧設問題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構建思維導圖,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鞏固交通運輸布局與區域發展的關系;設計案例,讓學生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其他現象,學以致用;課后拓展環節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家鄉認同感和愛國情懷;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展開問題探究,安排自學、討論、交流、練習、資料搜集等學習任務,讓學生掌握相應的地理概念,形成思維結構,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提高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形成知識、技能、情感的良性循環;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效果良好。
2.基于OBE理論的教學設計和學習評價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踐行學習評價,在各個學習環節確定教學評價內容和評價指標,采用自評、他評、師評、總評等方式科學合理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以學習結果為導向,明確各個學習環節的具體學習目標和能力要求,指向性和可操作性強,讓學生的學習有了出發點和落腳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因此大大提高。學生通過評價反饋,可以了解自己的學習問題,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有意識地去解決學習問題。教師通過學生的評價反饋,能夠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哪些問題,教學中存在哪些不足,從而調整教學策略,真正做到以評促教,教與學相輔相成。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引領者,所有學生都能通過不同途徑獲得不同程度的成長。這就要求教師采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詳細解讀課標和教材內容,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核心素養。當然,學習評價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需要長期跟蹤反饋,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的差異,從而形成科學合理的評價反饋機制。針對評價的結果,教師還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精力研究學生、研究教學,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龔巧文.新課標下高中地理學習評價新思路分析[J].高考,2022(07):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