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妍
(福建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關鍵字 農村老年人;勞動參與;“無休止勞動”;社會保障
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占總人口的18.7%,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13.5%。其中,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 979萬人,占36.11%。農村老齡化程度更為嚴峻,一直都是國家和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重中之重。由于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福利與社會保障水平較低,大多農村老年人為了滿足自身基本生活需求,即使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也不得不進行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勞動負擔沉重,過度勞動顯現普遍。即使農村老人身體不適,勞動存在困難,但是為了減輕子女負擔,他們仍不會大量減少勞動時間,多數老人會堅持勞動直到干不動為止,出現“無休止勞動”的現象。但這樣高強度的勞動參與并沒有很好地改善他們的經濟狀況,反而由于過度勞動影響其身體健康狀況,導致生存條件更差,進一步降低其生活質量。解決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問題,不應僅僅依靠老年人自身的勞動參與進行自我養老的資本積累,這樣只是將養老風險都簡單轉嫁給農村老年群體,嚴重危害農村老年人的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因此,本文將重點研究對于農村老年人勞動參與問題,并從養老保障資源供給角度,進一步探討其進行高強度體力勞動參與的動因,力求探索出改善農村老年人過度勞動參與問題的對策建議。
農村由于經濟相對落后,缺少堅實的物質基礎,導致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比城市養老負擔更重,脆弱性與風險性并存。隨著社會化發展程度的提高,農村青壯年人口流失,導致勞動力數量減少,“養兒防老”“靠地養老”等傳統觀念受到挑戰。然而,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發展滯后,目前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對農村老年人的養老保障產生沖擊,卻無法通過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兜底功能彌補。老年生活沒有充足和穩定的保障,是農村老年群體貧困率高發背后的根本成因。農村地區大部分老年人為了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即使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也需要進行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導致其勞動負擔沉重,不利于老年身體健康。不過,即使農村老人身體存在困難,但為了減輕子女的負擔,他們仍不會大量減少勞動時間,多數老人會堅持勞動直到干不動為止,出現“無休止勞動”的現象。
農村老年人過度的勞動參與直接損害了他們的健康,犧牲了他們晚年的生活質量。這是因為農村老年人的勞動參與程度不同于城市老年人,農村老年人主要從事消耗體力的農業勞動或單一重復的非農勞動,這些勞動或者工作強度與其年齡和體力不相匹配,屬于較高負荷的勞動,這對農村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和福利水平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而相比于城鎮老年人,農村老年人的自評健康情況低于城鎮老年人,即農村老年人普遍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較差。研究普遍發現,農村老年人的自評健康狀況和勞動參與存在顯著的影響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身體機能持續惡化,進行越多的勞動參與,證明農村老年人承擔著較多超過自己身體承受能力之外的勞動負擔,老年慢性病等相關疾病的患病率隨之提高,從而增加了農村老年人對于老年醫療和生活護理方面的需求。老年人醫療及護理需求的增長,本質上還是需要經濟養老資源的支撐,因病導致的勞動能力的下降,使得老年人更加無法支付起醫療照料支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嚴重,進一步降低農村老年人晚年幸福感。
1.農村老年人家庭養老保障資源的可獲得性降低。我國農村養老模式長期以來都是家庭養老占主導地位,其核心資源是子女和土地。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轉型,傳統的農村養老環境逐漸改變,削弱了傳統的農村家庭養老功能。農村青年勞動力嚴重外流,持續沖擊著傳統的家庭養老結構和農村農業體制。農村青年勞動力的外流,使得農村老年人與子女存在空間上的分離,這使得“留守老人”和“空巢村”現象較為普遍,農村老年人的贍養問題變得日趨嚴重,傳統的以家庭照料為主的照料模式難以維持。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將對農村老年人的養老保障產生諸多不利的影響。在家庭支持方面,子女贍養一直以來都是最傳統也是最主要的家庭養老支撐力,年齡增長與家庭經濟支持呈正比關系,老年人年齡越大,需要的家庭經濟支持越多。本文通過對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2018年追訪調查數據分析后發現,農村老年人總收入中來自家庭轉移支付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遠高于城鎮老年人。其中,子女對老年父母之間的代際經濟支持是老年人家庭成員供養來源的最主要支撐。有86%的老年人接受過子女的金錢或物質支持,其中,89%的農村老年人接受過子女的金錢或物質支持,子女的經濟供養對于農村老年人的養老生活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然而,隨著農村青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加劇,進城務工人員的中青年子女享受不到與城市戶籍相同的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特別是住房、醫療、子女教育和社會保障等與戶籍相掛鉤的社會福利保障,這使得他們很難在城市“落地生根”。農民工子女的收入不高、不穩定,因此,能夠給年邁父母的贍養費往往較少。除了代際經濟支持減少之外,農村老年照顧者的構成也發生了變化,年輕的農村婦女曾經是農村照顧老人的主力軍,現在她們的外出務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對老人的照顧。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2018年追訪調查數據也顯示,超過三成的受訪農村老年人表示自己的首要生活照料者,已從其他家庭成員照料逐漸轉變為配偶照料或自我照料。以上情況,均反映出目前我國農村老年人在經濟和生活照料上的養老資源獲得,都需要從原本的子女代際支持轉向自我通過勞動所得物質收入獲得。
2.農村老年人社會養老保障資源配置的公平性不足。農村老年人傳統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的同時,農村地區的社會養老機制也沒有得到同步的發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仍處于探索和完善階段,農村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滯后和養老服務供給嚴重不足,總體上社會保障資源“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明顯,農村老年人社會養老保障資源配置的公平性不足。
(1)農村地區制度性社會養老服務供給缺位。現階段,農村養老社會保障制度仍處于不斷探索和完善之中,農村居民養老金收入普遍較低,難以應對和解決當前的農村養老問題。據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以離退休金養老金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城市老年人超過六成,但農村老年人依靠離退休金養老金支持老年生活的比例仍舊很低,是城鎮老年人的十分之一都不到,這樣的差距源于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呈現城鄉分割的二元特點。在城鎮,與強制退休制度相匹配的養老金制度保障已相對完善,特別在上世紀90年代,城鎮養老金制度進行了改革,企業職工從原有的國家保險養老制度當中分離出來,建立了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雖然通過這次改革,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保障水平和替代率水平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但相比于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來說是相對完善和正式的。直到2009年,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制度才得以初步建立,覆蓋農業和非農就業的農村居民。2011年,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建立,覆蓋非正式工作的城鎮居民。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將新農保和城居保兩項制度合并實施,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截至今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已建立八年,但與職工養老保險相比,參保率和待遇水平還是差距較大。尤其是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對于老年人的保障水平較低,抗風險能力較弱。根據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2018年追訪調查數據整理分析,發現其中約74.21%的職工養老金(包括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平均每月可領取退休金3 423元,其中政府職工養老金3 970元,企業職工養老金2 496元。而82.2%的農村居民雖有居民養老金,但其中絕大部分是新農保,每月養老金只有131元左右,城鄉養老保險的待遇水平差距依舊非常懸殊,農村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嚴重不足。
(2)農村地區社會養老服務發展嚴重滯后于城市。家庭養老服務功能的弱化,使得社會化的老年照護服務成為必然選擇,需要以老年需求的類型、內容和層次為導向,分層分類、差別化地實現社會化老年照護服務。但目前我國老年照護養老服務發展滯后,農村養老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于城市,農村民營養老機構醫護資源和照護設施均不足,無法滿足持續增長的農村老年人的老年生活照料需求。許多農村留守老人缺乏基本生活保障,他們子女的外流使得農村老人缺乏照顧。一旦他們因為身體機能下降等原因失去了工作和生活的能力而無人照護,政府提供的每月幾十元的基本養老金,根本不足以支撐進入養老院的高昂費用。一旦農村老年人患有殘疾和精神障礙,他們的醫療費用將大比例占據其生活開支,這將給老年人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和農村的就醫可及性差等問題,更是加劇了廣大農村老年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窘境。雖然社會普遍認為,廣大農村地區更需要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也從城市開始推進農村試點,但卻困難重重,進展緩慢。農村地區至今基本仍沒有啟動,鮮有照護機構介入農村服務,保險受益人數也是寥寥無幾。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缺失,更加劇了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體系不完善,社會養老照護服務總體上更是“重城市,輕農村”。雖然,近些年來政府政策層面加大了對農村養老的關注力度,農村地區也開始探索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如以抱團養老為特點的新型養老模式——農村老年人互助幸福院在各地分別進行試點。但農村互助養老模式運行至今,由于政府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強、持續性差,導致普惠性降低,出現了運營狀況差、對空巢老人吸引力不強、整體社區支持力相對較弱等問題。同時,民營養老機構在農村的發展也不順暢。雖然民政部早在2005年就下發了《關于支持社會力量興辦社會福利機構的意見》,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投資養老機構,但資金籌集困難一直困擾著農村民辦養老機構。政府對于民辦養老機構的優惠政策“雷聲大,雨點小”,農村民營養老機構生存異常困難。農村老年人每月幾十元的養老金無法支付得起養老服務費用,導致農村養老機構空置率較高。《中國養老機構發展報告》指出,全國48%以上的養老機構空置率均來自農村敬老院。
農村社會經濟相對薄弱,沒有足夠的物質財富來支持農村老年人的需求,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導致子女的贍養能力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和社會應該給予相應的保障,讓老人從沉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避免通過加重勞動負擔來提高生活質量。但沒有得到同步發展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使得農村養老保障老年人出現斷裂系統和文化,并使不少農村老人的生活陷入困境。農村老年人的養老特點決定了他們只能依靠自己有限的資源和力量度過晚年。因此,農村老年人選擇依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活,一直干到干不動才停止,過度勞動參與現象普遍存在。由此可見,我國農村老年人持續勞動的現象并不是一種習慣性勞動,而是在被迫只能依靠老年群體的力量來滿足老年生活的經濟需求的情況下出現的。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近半數的農村老年人通過個人的勞動收入維持基本的晚年生活,而對于城市老年人來說,將勞動參與獲得的收入作為晚年生活來源的只有農村老年人的六分之一。當前,我國農村老年人過度勞動的現象,是在老年群體養老保障薄弱情況下發生的,這與國家所倡導的“增強社會積極應對老齡化的思想觀念,正確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以及實施積極老齡戰略的規劃有著本質的區別。目前,農村老年人的勞動參與仍是為緩解生活所迫而進行的被動勞動參與,是一種不合理存在。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外出務工的子女難以為農村留守老年人提供充足的經濟供養,老年父母在能夠正常生活的前提下,都會選擇自食其力,盡力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大部分農村老年人只要身體不存在太大的問題,都會選擇繼續干活,盡量不向子女索取。甚至會出于“責任倫理”和家庭利益最大化的原則,擠壓自己的生活需求,降低生活標準,努力實現自我供養和自我照料。這看似是自愿的選擇,實際上是面對老年養老生活壓力和社會養老保障制度薄弱的無奈。
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資源供給的不可及性和非公平性短板,導致現行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缺失,無法彌補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給農村老年人帶來的養老問題沖擊,農村老年人不得不出于生活所迫的經濟壓力“無休”勞動。農村老年人過度參與勞動現象背后的根本動因,是其希望通過勞動收入的獲取滿足自身的經濟生活需求,但卻嚴重影響了農村老年人晚年生活和生命質量的提高。因此,對于農村老年人過度勞動參與的情況來說,政府和社會應該更多地思考如何合理配置養老保障資源,提高農村老年人生活水平,在保障農村老年人健康的同時,鼓勵其量力而行的參與勞動,如此才是今后農村老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家庭養老是農村老年人長期依賴的一種養老模式,但隨著家庭養老的功能逐漸弱化,家庭對于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障作用逐漸缺失。這主要是由于農村老年人子女的收入不穩定導致代際贍養的支持力度逐漸減弱,甚至出現老年人為了減輕子女的生活壓力而通過勞動補貼家庭收入的“逆反哺”現象。雖然老年人勞動參與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緩解農村勞動力短缺,但從老年人養老保障的角度來看,要重新思考并盡全力遵循積極老齡化的初衷,將老年人的勞動參與從強迫轉變為積極參與,這需要更多的政府作用發揮。各地政府應該為農民工或其他農村農業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提供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素質和就業能力,并重點針對農技等農業生產問題提供專項知識普及和專業指導,提高依靠農業生產收入為生的農村老年人家庭的農業生產效率和土地利用,在此基礎上,盡快形成長效機制,促進農村家庭增收,逐步改變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情況,保障農村家庭形成持續穩定的經濟收入。
本文研究發現,目前我國農村老年人主要的養老模式,逐漸轉變為以配偶為主、子女為輔的家庭養老模式。在家庭養老負擔日益沉重的背景下,為避免長期養老造成的家庭貧困,需要逐步提高家庭養老服務供給水平,更需要提高農村社會養老服務的供給水平,特別是在社區和機構中提供一些家務、飲食、日托等為主要內容的間歇性養老服務。在此基礎上,還需完善社會養老服務的補充功能,為家庭照顧者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現階段的社會養老保障與服務需更加重視政府財政扶持,鼓勵多方資本共同參與到養老服務等老年人健康狀況的改善建設上來。不斷提升老年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和社會化養老院敬老院的社會資源引入程度,不斷發揮社會保障的兜底作用。優化家庭內部分工,引導不適合長期高強度勞動的農村老年人退出勞動力市場,有助于形成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相得益彰,共同促進老年人晚年生命和生活質量提高的良好社會圖景。
提高農村老年人口的經濟獨立性,是從真正意義上踐行積極的老齡化戰略;提升老年人自養能力,是從根本上讓老年人得到晚年生活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關鍵。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具有強制性收入再分配功能,是解決老年人貧困問題的基本保障制度。但目前,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還存在著總體保障水平低、結構簡單等問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通過社會轉移,提升農村老年人口的社會保障水平,提高其經濟獨立性。因此,有必要改善農村養老的社會支持,適當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保障水平,更大程度地發揮養老保險的作用。此外,高齡老年人、偏遠地區老年人、貧困地區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應該作為國家養老保障的重點關注對象,對他們的養老保障力度應該更加強化,從而穩步提升農村貧困低收入老年人的養老保障水平。總之,加強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提高覆蓋面和保障水平,積極構建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農村家庭負擔,緩解農村老年人過度的高強度勞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