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煒 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考核審計部
國有企業政治巡視要站穩政治立場,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政治和業務有機結合起來,結合不同行業領域特點、不同單位性質確定巡視監督重點,著力發現制約企業改革發展深層次問題。善于從政治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督促被巡視黨組織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覺悟,準確理解國有企業在新時代的戰略定位和歷史使命,確保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以及黨中央重大部署貫徹執行,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經濟活動中“頂梁柱”“排頭兵”作用。
巡視制度在中國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開始了對巡視工作的探索和實踐,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巡視工作,對加強和改進巡視工作做出重大決策部署,巡視力度空前,成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重要平臺,逐步確立為黨章賦予的重要職責和黨內監督的戰略性制度安排,在全面從嚴治黨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是堅持與時俱進,不斷推動探索實踐。從1922年7月黨的二大黨章首次明確黨的特派員制度,到十八大后巡視制度的發展完善,巡視工作經歷制度初建、重新開啟、試點探索、制度化推進和全面創新等階段。從最初創立特派巡視工作方式、指明工作職能責任、開展巡視試點、設立巡視組和巡視工作辦公室、完善制度體系、首次以制度形式寫入黨章,頒布《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試行)》、成立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提出全覆蓋任務要求、明確中央巡視工作方針,最后到再次修訂《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歷經近100年歷史的演進,隨著形勢的變化和實踐的發展,巡視工作與時俱進、探索實踐,發揮黨內監督利劍作用。
二是勇于大膽創新,政治巡視作用凸顯。黨的十八大以來,巡視工作實現了諸多創新與突破。巡視工作職責定位實現了重大轉變,十八屆中央第三輪巡視,首次明確提出“巡視是政治巡視不是業務巡視”,本質是政治監督,巡視對象由“單位”調整為“單位黨組織”,重點檢查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執行情況。巡視工作機制機構漸趨完善,成立中央和地方巡視工作領導小組,中巡視機構上下級關系從“指導”轉變為“領導”,按照“三不固定”“一次一授權”要求開展巡視。方式方法越發靈活,在常規巡視的基礎上、探索開展“短、平、快”的專項巡視和“重點突出、目標明確”的機動式巡視,高質量推進全覆蓋。監督重點更加突出,從圍繞“一個中心”“四個著力”“三大問題”“六個圍繞、一個加強”、到聚焦“四個落實”,巡視監督內容不斷拓展,發現問題更加精準。整改成效顯著提升,實行黨組織和主要負責人整改情況“雙報告”,接受上級巡視機構嚴格審核;推行黨內和社會“雙公開”,以公開促整改,以監督促實效[1]。
三是統籌部署推進,層層壓實主體責任。2018年《中央巡視工作規劃(2018-2022年)和2019年《關于中央部委、中央國家機關部門黨組(黨委)開展巡視工作的指導意見(試行)》的出臺,為中央企業開展巡視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對推動完善和國家監督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資委黨委督促各中央企業黨組(黨委)完善體制機制,建立考核評價、定期報告等工作機制,壓實巡視巡察工作主體責任;規范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推動中央企業集團層面和二級以下規模較大、所屬單位較多的企業,根據工作需要設立巡視巡察機構,形成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國資委和中央企業橫向全覆蓋、縱向全鏈接的工作格局,實現了上下貫通。緊密結合基層實際,堅持貫徹“發現問題、形成震懾,推動改革、促進發展”的巡視工作方針,著力發現和推動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切實增強職工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
正確把握政治和業務的關系,既不能陷入唯業務論放任業務偏離政治方向,也不能脫離具體業務空談黨的領導。國有企業要深刻認識政治巡視對企業改革發展的重要保障和推動作用,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握工作著力點,協同找準結合點,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立足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站穩定位點,找準結合點。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黨領導的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有企業能否治理好,關系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鞏固,關系我們黨的執政地位和執政能力,關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升。國有企業政治巡視要緊盯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情況,緊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情況,堅守政治定位,堅持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到哪里、政治監督就跟進到哪里,聚焦國有企業職責使命和核心職能,對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打好“三大攻堅戰”、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等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監督檢查。用企業經營發展成效,審視黨委和領導干部的政治立場和政治能力,檢驗貫徹落實“兩個維護”的執行力和行動力;立足推動改革、促進發展,督促國有企業把講政治轉化為做強做優國有資本的實際行動,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生產經營管理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的實績,體現政治責任和政治擔當[3]。
二是運用相通點,抓住切入點。企業管理的本質是“管問題”,在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進步。巡視工作的生命線正是發現問題,以發現問題為導向,通過查閱資料、個別談話、檢查過程記錄文件、復核重點項目實施流程等方式,圍繞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所收集資料進行數據整理和對比,對企業經營現狀進行分析和研判,對領導干部行權用權進行檢查和監督。從事物的相互聯系中發現潛在風險,從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中洞察重大隱患,從工作薄弱環節中查找共性和規律性問題,著力發現妨礙經營管理水平提升、削弱企業競爭實力、制約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影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問題,從政治的高度剖析產生問題的根源,查找政治偏差。把巡視制度的獨特優勢有機融入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機制,對國有企業管控體系中的監督制度進行完善,使巡視制度不僅成為黨內監督制度,還成為企業的監督制度,促進健全監督體系,形成全覆蓋的權力監督格局。
政治監督不是空洞的監督,把講政治體現到具體工作中,實現政治監督與推動企業改革發展有機統一,結合企業中心任務,靈活運用多種查找問題方式方法,為企業政治巡視發現問題尋找突破口,對標對表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入查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鞏固“三去一降一補”、防范化解風險、創新驅動發展等方面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提升發現問題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是強化運營分析,聚焦發現影響企業生存發展問題。企業運營數據由財務指標予以反映,并可根據不同管理目的對盈利能力、償債能力、運營能力、變現能力等進行分析,能較為直觀地反映出企業一段時期的經營發展情況。巡視進駐前,通過企業財務報表,對企業巡視區間的經營數據進行匯總比對,從企業營收變化趨勢、主營業務盈利狀況、成本費用占比、經營波動異常、三項資產分布等方面開展分析,形成對企業經營效益的初步“畫像”;再利用數據信息管理系統,針對整體運營的異常情況和不良趨勢,用統計數據、過程數據驗證和倒推問題根源,為提前鎖定影響企業生存發展重大問題提供靶向。巡視發現,個別企業營業收入斷崖式下跌,營業利潤常年維持在盈虧平衡點,大量資金閑置,對“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缺乏系統了解,企業經營因循守舊、吃老本,干部隊伍缺乏攻堅克難精神,不能為、不善為現象較普遍;個別企業利潤來源過度單一,對特定客戶依存度高、把控力弱,落實中央科技創新引領經營發展要求有差距,企業轉型發展后勁不足,科技型企業優勢逐年減弱,與行業地位不相匹配[4]。
二是著眼數據還原,聚焦發現企業潛在風險和隱患。高度重視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鮮明特點,也擺在了“三大攻堅戰”的首位。堅持研判在先、發現隱患,綜合施策、統籌兼顧,抓住風險的要害和關鍵。通過對企業業務量、成本和利潤之間互相依存關系的綜合分析,還原企業經營業態分布、成本管理核心和利潤構成要素,反映經營管理重點環節問題實質,與中央以降杠桿減負債嚴控債務風險、以嚴格規范產融結合嚴控金融風險、以建設合規管理體系嚴控法律風險的政策要求對標對表,發現企業在經營決策、戰略規劃和內部控制等經營投資方面存在的重大風險問題。從巡視看,個別單位存貨賬實不符,“兩金”壓控不力,虧損嚴重,存在大額減值和現金流風險,落實“處僵治困”任務有差距;個別企業盈利模式單一,產融結合不夠,對主業實業發展促進作用不明顯,市場研判風險較高,盈利能力與承擔風險不對等,存在“脫實向虛”風險。
三是注重信息整合,聚焦發現企業廉潔防控漏洞。巡視組獲取的信息數量眾多、種類繁雜、參差不齊,要想在有限時間內從海量數據中獲取準確有用的信息,應從整合信息資源入手,靈活運用個別談話、問卷調查、查閱資料和提請有關單位協助等方式多維度收集信息。按照巡視重點,剔除可查性不強的問題線索,對其余問題進行分類,分析數據間的邏輯和因果關系,從前后矛盾、邏輯混亂、反映集中的問題尋找突破口,對涉及線索具體、頂風違紀、情節惡劣的進行重點了解,堵住廉潔漏洞。巡視發現,某企業個別干部為規避填寫個人申報事項主動降職,其主抓的業務大量設備外委、供應商集中、盈利能力弱,經提請當地稅務機關調閱外委單位納稅情況,雙方存在極高的業務關聯性,移交紀委核查后發現,該企業多名員工涉嫌“靠企吃企”等問題;查閱某企業財務報銷憑據時發現,個別員工反復多次報銷高額管理費用,經與領款人員銀行流水進行比對,揭示了其存在偽造他人簽字違規報銷的問題,經該企業紀委核查后,移交公安機關處理。
政治巡視發現的問題來源于業務管理,落腳于整改落實,更突顯責任擔當,將監督工作融入企業管理流程,強化頂層設計,推動黨建與經營高度融合,促進職能監督相互銜接,提升政治巡視綜合效應,在深化標本兼治中發揮利劍作用。
一是貫通職能監督協作,健全“大監督”格局。習總書記強調,要高質量推進全覆蓋,要把巡視監督與其他監督貫通起來,立體聚焦,形成合力。這就要求深化巡視與紀檢、組織、財務、審計等協作配合機制,打通巡視與各方面監督的內在聯系,做到組織貫通、責任貫通、機制貫通。從巡視進駐前抽調專業部門骨干人員進組、向各職能部門了解情況、管理數據信息匯集整理,到巡視中檢查手段互促互進、開展如選人用人專項檢查、提前移交處置問題線索,再到巡視后開展專項審計、查辦問題線索、督促整改等,都體現出部門間的協調協作,有助于監督力量統籌使用、監督信息共享、監督成果共用的同步聯動;有助于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的同向發力;有助于職能管控監督與政治監督的齊抓共管,為構建縱向上下聯動、橫向貫通融合的立體監督體系創造條件,在國有企業逐步推進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大監督”格局[5]。
二是強化成果運用,堅持標本兼治。政治巡視在找準問題的同時,更應以巡視整改深化標本兼治,把夯實國有企業政治領導力與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聯系起來,把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與提升現代企業管理水平聯系起來,把履職盡責與規范行權用權聯系起來,既立足治標“當下改”的舉措,又著眼治本“長久立”的機制。針對巡視發現的突出問題,要見微知著,舉一反三,著力在堵漏補缺上下功夫,用重點問題整改帶動深層次問題解決,從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影響企業發展的痼疾頑疾,催生改革發展新活力;針對巡視發現的普遍性問題,要分類、分步推動開展系統性、領域性乃至全局性問題的專項治理,著力在制度建設上下功夫,從改革全局和體制機制上一攬子解決問題,為改革發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督促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切實扛起在黨的事業中的職責,不斷以政治標準校正實際行動,形成問題管理和整改落實的常態化,切實把巡視制度優勢轉化為監督效能,推動全面從嚴治黨持續深化,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抗風險能力提供堅強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