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克俊
(蘭州工業研究院,甘肅蘭州 730050)
食品安全一直是國家高度重視的民生問題,近些年來國家通過出臺食品企業生產質量規范、安全監管政策等,持續加大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綜合治理力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從部分食品工業企業不斷發生的一些食品問題來看,現階段食品安全管理的形勢依然比較嚴峻[1]。食品企業對食品質量有非常直接的影響,而食品安全主要受國家各項管理政策的影響。隨著現代食品工業體系的不斷完善,在食品安全監管領域,將食品工業企業誠信管理體系與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進行融合,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為實現人們放心消費、吃得安全提供更加科學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
食品工業企業誠信管理體系是我國出臺的一項旨在促進食品工業企業建立并實施誠信管理體系的總政策,包括食品企業實施誠信管理的方針、企業誠信經營運行以及檢查和改進等[2]。該管理體系提出了食品企業要以相關法律為準繩,樹立企業誠信責任精神,在食品加工、生產、流通的諸環節,加強對企業失信行為的檢查和監督力度,讓誠信理念滲透到食品工業企業長期發展的戰略之中。目前我國食品工業企業實行的誠信管理體系依據為《食品工業企業誠信管理體系》(GB/T 33300—2016)。
自我國引入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以來,國家通過采取多種措施有效構建了以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為核心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3]。借鑒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中嚴密的技術監管方法,從技術層面極大地提升了食品安全的技術標準,對解決目前食品生產加工技術標準狀態下的食品安全問題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食品加工生產過程中的質量監督越來越規范,使得食品的質量和安全標準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傳統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下,受到企業盈利的商業本質影響,食品工業企業在加工生產食品過程中,超標使用非食品原料、添加劑、化學物質以及使用不合格的原材料等問題突出。這些不法手段導致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后果嚴重,而且其具有較強的隱蔽性,不容易被發現。而誠信管理體系則在食品工業企業中強調誠信理念和意識,企業的誠信意識問題不僅關乎思想道德層面,而且還被賦予了法律的誠信義務和責任。因此,通過在食品工業企業中融入誠信管理體系,是一種從誠信文化責任意識方面對企業的高標準要求,引導企業運用科學的管理模式和組織實施方法,將誠信責任落實到企業食品加工生產的各項具體工作中。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責任意識、誠信意識,從而促進企業提升食品質量安全的自身監督管理能力,更加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企業的失信風險[4]。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食品安全監管領域,將企業誠信管理體系與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進行有效融合對于解決企業自身誠信意識不足、不履行社會責任等問題起到了有力的促進作用。二者的融合對于食品工業企業來說,其不僅要遵循外部的食品安全監管各項標準,而且在企業內部,企業自身也要構建食品企業誠信經營文化,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誠信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
推進食品工業企業誠信管理體系與安全管理體系的融合,對打造更加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在實踐中,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各界等都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在企業內部,管理層要大力倡導食品企業誠信文化建設,形成一種健康誠信的食品企業文化,為各項具體工作的開展創造良好的誠信文化氛圍。在資源整合層面,政府相關部門、社會第三方食品檢驗檢測機構、企業等,要在組織架構、職責分配和工作落實以及人財物資源配置等方面密切協作,共同推進、調動全員參與意識,確保誠信管理體系與安全管理體系能夠實現有效融合。
為實現誠信管理體系與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整合,首先要對兩種體系的策劃進行深入研究,找出上述二者在體系策劃上各自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對整體的管理體系進行重新策劃,既要體現各自的特色,又要體現二者融合的整體性規范要求。具體應從兩個體系的策劃入手[5]。食品工業企業誠信管理體系的策劃主要包括體系范圍的確定、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的確定、誠信因素的識別、誠信方針目標的確定等核心內容。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策劃內容包括理解組織所處環境、識別相關方需求和期望、確定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范圍、提出食品安全方針、建立前提方案、制定危害分析和危害控制計劃等核心內容。因此,在策劃時可以同時考慮兩個體系的要求并加以整合。
食品工業企業應找準誠信管理策劃的核心,通過設計科學的識別框架和約束規則,綜合運用多種排查方法和技術手段,對危害食品質量安全的各種管理行為和生產加工技術方法進行嚴格規范地標識。例如,食品中添加劑超標、農藥殘留超標、重金屬污染物超標等,這些因素對食品安全影響非常直接,而在食品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生產加工過程中,上述影響誠信的核心行為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是能夠防范和控制的[6]。因此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在識別誠信因素過程中可以與危害分析交叉同時進行,分別組織企業內部的食品安全工作管理領導小組和誠信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實施,并根據企業生產加工食品的類別、品種等制定具體的識別標準和管理制度,確保二者的融合能夠發揮更好的作用。
誠信管理體系與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在表現形式上都是以文件的形式對食品工業企業作出的具體規范要求。因此,在推進二者進行融合的過程中,要對其各自的文件進行重新梳理和整合。通過進行規范科學的文件整合,進而能夠在實踐中更好地發揮其統一管理、統一組織行動與實施的作用。在整合文件過程中,企業不應將其視為單純的食品安全監管規范文件的編制整合,而是要將其當作一次對企業管理能力和素質的提升工程。企業應組織食品加工生產的關鍵作業程序管理人員、一線職工參與到文件的修訂和編制過程中,尤其是一線生產技術人員,他們對食品生產技術標準、規范與實際運用掌握更加透徹,因而在整合誠信管理體系與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中相關文件,并將其轉化為企業具體的生產加工質量規范要求時,能夠發揮其豐富的專業知識優勢和實踐經驗優勢。同時,應注意在融合過程中對二者相同或者類似文件規定等進行系統歸納,形成以質量誠信為核心的企業食品生產加工規范標準。
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運行的重點是危害控制計劃和相關程序的執行,食品企業誠信管理體系運行的重點是誠信因素運行準則和控制程序的執行,而食品企業誠信因素運行準則中又包含了危害控制計劃的要求,因此誠信管理體系與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在實踐運行過程中,存在十分緊密的聯系[7]。從這個角度來看,需要根據二者一體化的內容和要求標準重新梳理各自具體的規范職責權限分配,在資源配置方面,應根據融合體系的不同側重點做好相應的資源合理配置和使用。對于食品工業企業而言,在二者改進和整合過程中,要嚴格遵照文件規定體系的要求,加強企業的誠信文化建設,主動積極履行企業負有的社會責任,并將其落實到食品產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中去,真正實現食品加工生產企業內部的重點監管,以企業全員參與的方式不斷提升企業食品質量安全標準。在合規性評價、信用修復以及企業自我完善方面,應與整合后的誠信管理體系與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新的規定標準相適應。
食品企業誠信管理體系與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融合是當前食品安全管理領域關注和研究的一項重要事項。二者在融合的途徑和方式上,在實踐中也在隨著現代食品工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呈現不同的形式,但是總體上二者的融合對于改善食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環節,促進食品工業企業積極履行誠信責任、社會責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因此,要在理論研究和資源投入方面,進一步加強,推動食品企業誠信管理體系與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實現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