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靜,韓 昆
(山東省東阿縣檢驗檢測中心,山東東阿 252200)
當今社會,網絡購物已成為人們的主流消費方式。然而,人們在享受網購經濟、便捷的同時,也可能遭遇期瞞、受騙等違法行為損害。尤其是網購食品,由于其保質期短、易于變質等特性,更容易在生產、運輸、儲存等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然而,由于網售食品準入門檻低、經營地點不固定等導致“問題食品”摻雜,其安全性得不到根本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一旦受到損害,只能通過留言、惡評、發帖曝光等手段對其進行輿論監督,而自身的維權賠付卻得不到有效解決,因此建立健全的網購食品安全監管機制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首要任務。
我國自2009年6月1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下簡稱《食品安全法》)以來,食品安全得到了實際有效的保障。該法從食品生產經營、檢驗、監管等9個方面進行了強制規定,要求相關企業和職能單位必須依法辦事,否則承擔相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這為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了法制保障。但隨著網購食品的出現,其依法監管也應運而生?,F有的法規對網購食品的特殊性無行之有效的監管措施,使其安全監管工作成為短板,從而造成網購食品安全的失控風險。
目前,網售食品準入門檻低、交易地域不受限、中間物流環節存在諸多不可控因素等成為其監管障礙[1]。針對此現象,建議通過立法,提高網售食品主體入市門檻;加強實名制管理,實行網售食品電子營業執照和食品流通許可制度;明確網絡食品交易平臺服務提供者與網售食品者的責任義務;規范網絡食品信息發布內容;加大對其進行安全風險監測評估的頻次,從而保證其生產經營規范有序和監督管理依法有據。
國家主管部門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基礎上,立法建立互聯網食品監管政策,健全食品安全監管機制,實施對當代電子商務行為——網購食品的規范約束。通過依法行政徹底打擊網購食品的違法行為,關緊網購食品“安全閥”。既能從政策上解決網購食品安全問題,又能凈化網絡食品市場,促進食品網購環境良性發展。
網購具有經營流通性大、商品隱蔽性多等特性,傳統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已不能滿足其需求。因此,必須通過加大執法力度來鞏固和完善監管機制,確保網購食品安全的有效監管。
1.2.1 嚴格準入門檻,強化審批制度
改變以往“零門檻”網售的經營模式,對網售食品從經營場所、衛生環境、資金配備、從業人員健康狀況等相關方面進行依法審批。據杭州市市場監管部門統計,淘寶網食品經營戶達到100萬之多,天貓有6 000多家,但淘寶網上擁有營業執照或食品流通許可證的卻不足1/5[2]。因此必須嚴格審批制度,并奉行“誰審批誰負責”的準入責任制度,堅決取締無固定場所、無開辦資金、無固定從業人員的“三無店”。網店在監管部門注冊并通過權威認證機構評估認證后,方可申請“信賴商鋪”“檢驗合格網店”等認證標志[3],同時嚴格進行其食品信息的審查,對“三無”食品等不合格食品禁止上架,并給予召回、銷毀、處罰等相應處理,從而有效保證網店食品的安全性。
1.2.2 加大企業賠償成本,改變處罰偏軟機制
改變以往“隔靴搔癢”的處罰制度,對違反相關法規廠家及個人給予嚴厲經濟處罰,用經濟制裁牽制其正常發展,如有情節嚴重的違法行為,除追究其民事賠償責任外,還要追究其刑事責任甚至終身禁入行業,同時還要追究相應的監管機構和認證機構及交易平臺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并在國家主管部門網站適時曝光,使其“談法色變”,畏懼法律的威嚴而依法辦事[4]。督導企業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強化行業自律,使其把“食品安全放在自身建設第一位,利益放在第二位”。這樣,既可以保證食品安全,又促使企業規范發展,收到社會市場雙贏的效果。
1.2.3 統一網購食品監管機制,促進監管工作法制化
統一網購食品監管機制,須充分調動多方利益主體共同行動,不斷完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體系。
(1)監管部門。監管部門應對網購商品的運營平臺、銷售、物流、售后等環節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監管,且都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實施“全程控制,有效完善溯源機制”。持續增加專業技能人員數量并有效提升其業務技能和設備配備工作,重點培養一批既精通業務又掌握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充分運用大數據構建食品安全信息共享機制,實現“互聯網+監管”的智慧監管模式,使其適應不斷涌現的新領域違法行為,有效提高監管水平。
(2)食品檢驗機構。食品檢驗機構要依法嚴格履行其工作職責,發現在檢食品中有違反食品安全的隱患、危害因素,要如實向食品監管機構報告,并保留相關證明資料,不得瞞報、漏報、虛報,否則對其實施嚴厲問責。國家主管部門要對現行的檢測方法和標準逐步更新完善,不斷適應新食品、新項目的檢測需求,逐步解決食品安全檢測標準不足的檢測需求,遏制瘦肉精、地溝油類似事件的發生,有效提高有毒物質辨識水平。在不影響檢測質量的前提下,逐步開發適于現場診斷的檢測方法,并結合食品安全形勢的新需求,逐漸向國際標準靠攏,從而有效提高監測工作質量。
(3)國家行政主管部門。國家行政主管部門可設立統一的監管信息公開網站,把所有的網售食品商戶信息和食品信息全部錄入監管網站,建立健全信息數據庫并對其實行屬地核準管理制。由屬地監管機構負責轄區內的網售食品安全的日常監管工作,對商戶誠信經營、商品明示信息、抽檢報告、運輸儲存及消費理賠等進行監管檢查,履行網絡市場的交易服務行為的監管職能,并把監管信息如實公示于監管網站。一旦發現有問題食品并得到確認后,要在監管網站上做出合理明示,并對其進行下架、銷毀等處理,對商戶執行統一的處罰機制。對問題食品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嚴打整治活動,由市場監管部門向社會發布食品安全風險警示信息,疾控中心協助做好問題食品的風險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有效運用在線監測平臺實現電子化監管體系。
通過統一食品監管機制,既可以克服現有監管體制弊端,做到層層把關、層層落實,促使監管機制規范化、標準化,又可以使公眾查找及時、準確、權威的食品安全信息,實現監管信息共享。使異地取證、封存、銷毀、案件移送等工作有機銜接,形成互聯、互能、互動的網購食品交易服務行為,從而保障監管機制的科學、務實、高效,促進網購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有效運行。
利用報紙、電視、互聯網等媒介做好網購食品安全知識的法制宣傳工作,營造公眾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讓全民參與到食品安全監管中,利用公眾舉報、投訴等推動日常監管工作。進一步拓寬訴訟渠道,推廣便捷高效的網絡糾紛處理機制,建立“網購食品在線服務”平臺,使其成為在線咨詢、投訴、調解、反饋的綠色通道,便于公眾消費、理賠等工作,從而完善申訴投訴機制。公眾在網購食品時,也要掌握一定的網購知識,學會識別防偽辨偽,不能單憑圖片及評價等信息確定其好壞。盡量選擇從官方網站或經過交易平臺認證過的網店并且盡量選擇信譽良好、品牌實力較大、包裝規格比較完整的食品進行網購。對于一些易變質、效期較短的食品盡量到實體商場購買,便于查驗其好壞。同時在網購前,要查驗商家生產銷售相關證件及商品生產日期、保質日期、檢驗合格證明等明示信息,向其索要發票和保存交易協議記錄(電子版)及其網站準確地址,便于維權取證。拓寬維權渠道,降低維權成本,促使維權活動常態化、標準化,最終完善維權索賠程序。
通過以上舉措可以實現從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監管模式,有效保障網購食品安全工作的法制化監管。國家主管部門根據網購模式的特性成立了《全國電子商務產品質量信息共享聯盟》的監管組織[5],針對屢屢出現的食品安全事件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制度[6],均是建立健全網購食品的安全監管機制的有力舉措。
針對食品安全問題,應該“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督、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加快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堅持產管并重,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7]。相信隨著國家法規的日益完善、監管體制的逐步健全及政府和公眾的督導參與,定會形成國家、政府、民眾合力監管的科學、有效的監管體制,使網購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得到有效實施,從而使食品安全問題得到根本性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