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婷
(寶雞市金臺區食品藥品安全檢驗檢測中心,陜西寶雞 721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大眾對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關注度不斷提高,這種形勢下,“標準化綠色食品”概念應運而生。我國提倡標準化綠色食品主要從食品選取、種植環境改善著手,通過在種植、養殖等過程采取有效的科技手段,嚴格控制或預防添加劑、農藥等進入食品制作中,并全面實施“種植/養殖-餐桌”的全過程監管,以保證食品質量安全,維持生態平衡,推動農業健康、穩定的發展。
所謂標準化綠色食品,是指基于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方式生產,經過專業機構認證,允許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優質、無污染、安全的食品。按照標準等級,可分為AA級、A級綠色食品,其中AA級綠色食品和國際完全接軌,各標準都達到或超過國際上的同類食品,但就我國目前的條件而言,想要大量開發AA級綠色食品尚有難度,可以暫時將A級作為AA級的過渡產品,其在國內市場、國外食品市場也有較強的競爭力。
食品質量安全是指食品在衛生、營養等方面滿足及保障人們的需求,食品質量安全涉及食物是否有毒或被污染、添加劑是否超標、標簽是否規范等問題。食品質量安全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食品污染帶來的質量安全問題,如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等;②食品工業技術發展帶來的質量安全問題,如轉基因食品、食品添加劑等;③濫用食品標識,如缺少中文食品標識、缺少警示說明、偽造食品標識等[1]。
標準化綠色食品的產地環境是否整潔、安全,和食品生產的安全性有著直接的關系,同時也關系著農產品質量和人們的生命安全。因此,在標準化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管理中,要加強對產地環境的管理,提高生產者的主體意識,增強對產地環境的保護意識,為標準化綠色食品的安全生產提供環境基礎,確保最終生產的標準化綠色食品符合質量安全標準。
肥料、農獸藥、飼料等投入品的安全使用,是保證標準化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的有效舉措,只有投入品的使用符合要求,才能保證食品生產的質量安全。標準化綠色食品的收獲、包裝等技術的合理使用,可防止食品產后污染,是確保食品質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時,在標準化綠色食品生產中,嚴格按要求操作,逐漸減少化學投入品的使用,構建良好的生產方式,從而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在生產標準化綠色食品的過程中,要構建一個完善的管理制度。具體來講,是建設“四個一”制度,即在安全生產中,保證標準化綠色食品具備一個生產管理制度、一個生產技術規程、一個內檢員和一塊標牌。同時,還要在標牌上明確標準化綠色食品的產地名稱、產量、面積等,明確禁用的投入品和食品質量監管人,確保食品生產、管理等環節均符合綠色化管理的需要。
農業管理機構既是標準化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管理者,更是標準化綠色食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升者,要積極建立農技推廣站,加強對運輸、施肥等技術人員的培訓,加大病蟲害防治的宣傳推廣力度,為標準化綠色食品的生產、產后提供全方位、低成本的生產經營模式,推動標準化綠色食品產業可持續發展。
大食品安全理念的樹立,突破了狹義的認知水平。這里的“大食品”,是指除藥品外的,進入人們口腔且滿足需要的物品,如飲料、食物等。大食品安全觀的核心是,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物質基礎,保持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可持續性[2]。我國綠色食品的發展存在很多問題,包括人們缺乏食品安全意識、新理念宣傳力度不足等。對此,要加大食品安全的宣傳力度,促使消費者樹立正確的食品安全意識。消費者應從正規商家購買食品,并檢查食品的法定證明,不要買無生產日期、廠址、電話的產品;對于所購買的蔬果、蔬菜,要在清水中浸泡10 min以上,以便清除表層的有害殘留物;對于發現的假冒、偽劣食品,要及時舉報和投訴。
(1)種子管控。標準化綠色食品種苗生產基地要具備生產許可證,經營企業要具備質量合格證、營業執照等。設立專門的種子存儲倉庫、管理人員,認真核對種子品種、數量等,準確無誤后方可入庫。詳細記錄種子的出庫、進庫情況,及時清理過期種子。
(2)用藥管控。標準化綠色食品的生產用藥要符合標準,不得使用毒性高、農藥殘留多的藥物,盡量少用化學農藥。結合病蟲害的發生情況,科學、合理的用藥,盡量不用化學制劑,可通過生物或物理手段改善,嚴格控制農藥的使用間隔,嚴禁擅自提高用藥濃度,或增加農藥用量、使用次數。
(3)肥料及飼料使用管控。遵循減量監控的原則,以農家肥為主,結合微生物肥料、有機肥料等,盡量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量。肥料按照種類分開存放,避免因環境因素引發污染或造成肥力損失。肥料、農藥使用結束后,要集中回收處理,防止二次污染。肥料使用檔案要真實、完整,內容包括肥料名稱、類型、使用次數或方法等,及時記錄各種農事操作,至少保存2年,方便追溯質量安全。此外,在飼料使用過程中,要以天然原料為主,嚴禁使用藥性添加劑、其他副產品等,保證標準化綠色食品的安全性。
在標準化綠色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過程中,要加大食品安全體系的改革力度,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①結合我國國情、國際情況,科學構建食品安全科技創新體系,修訂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包括食品安全管理、認證等。②貫徹落實食品安全質量技術標準、規范等,建議簡化現行的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等條款較多的食品標準。③改革傳統的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食品質量誠信體系,幫助消費者重建信心[3];構建“從田地至餐桌”全過程食品質量安全跟蹤體系,全面管理食品的生產過程,積極防治食品污染,盡最大的可能將不安因素扼殺于萌芽。④嚴格執行食品市場準入和強制召回機制,使商家和廠家主動、自愿的保障食品質量安全,這也是保證人們飲食安全的有效措施。
在標準化綠色食品生產期間,要嚴格按規定和要求建立生產檔案,在檔案中完整記錄每個生產環節,包括投入品的采購、使用、農事記錄等。比如,及時登記肥料的采購情況,內容為肥料名稱、生產廠家、購買數量等;對于肥料的使用情況,也要進行詳細的登記,如使用面積、方法、用量等。在農事記錄中,需記錄標準化綠色食品的整個過程,包括生產、收獲、捕撈等每個環節的關鍵點,確保各環節都符合標準化綠色食品的要求。生產檔案的建立是控制標準化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的主要方式,可促進農業生產管理的規范化建設,保障標準化綠色食品的質量與安全。
為使消費者相信標準化綠色食品的安全性,就要構建完善的食品質量安全預警網絡體系,具體操作為:①擴建信息網絡領域,讓內部檢測、安全監管人員參與其中,承擔起網絡信息員的職責;②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預警活動,結合實際情況制定預防措施,及時有效應對食品質量安全問題;③發揮食品監管機構的資源優勢,保證標準化綠色食品企業內部的協調性、完整性。
食品監管機構要有機結合“疏”“堵”方式,對標準化綠色食品進行質量安全監管。實際工作中,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①擴張監管領域,通過年度檢查工作的開展,制定規范化的自我監管制度,并落地實施。在標準化綠色食品生產中,年檢是一種常用方法,通過對產品質量、綠色食品標志等情況的檢查,全面了解食品的生產情況。要對食品質量控制體系進行檢查,包括管理機構的設置、食品產地環境、標準執行等。②加大監管力度。制定食品抽樣調查、市場監督等措施,有目的地監管風險大的食品和企業。在食品抽樣檢測中,通過各種檢測手段和方式,檢驗標準化綠色食品是否安全,質量是否達標[4]。對于食品的標志管理,著重檢查商標名稱、信息碼、編號等,同時檢查包裝盒上印制的內容是否符合食品包裝標簽標準。③加大處罰力度。市場監管部門對于發現的不合格綠色食品,要進行嚴厲的處罰并在社會上公示。④建立長期的監管機制,總結經驗教訓,完善相關制度,在保證標準化綠色食品監管制度順利運行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出監管機構的職能和作用。
(1)加強源頭管理。標準化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的關鍵在于食品生產企業,只有企業樹立質量安全意識,才能在相關部門的培訓、指導下,建立自身的品牌效應,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和標準化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共同建立食品安全信用。在標準化綠色食品企業內部,要建立和實施內部監察制度,提高責任意識,培養現代化的守信理念,構建綠色食品平臺,加強源頭管理,從而提高自身食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為企業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同時,企業還要嚴格執行國家標準,積極建立食品生產技術規程,確保每個環節都符合標準[5]。
(2)大力推行清潔生產。遵循增效、節能、安全、降耗原則,實現標準化綠色食品零污染、健康發展的生產目標。主要內容為在標準化綠色食品生產中,全方位監控食品生產至餐桌的整個過程,進行綠色食品的健康生產,確保其無害、潔凈,避免食品生產給環境帶來不良影響。
在標準化綠色食品管理期間要結合實際構建規范、系統的控制措施,確保食品的整個生產過程都能按標準和要求進行,促進優質、安全農產品的發展。此過程中,標準化綠色食品生產者要貫徹執行各項標準,嚴格控制投入品的使用,建設標準化綠色食品生產檔案和預警網絡體系,加強認證后監管等,切實保障標準化綠色食品的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