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杰
(天津市河東區圖書館,天津 300171)
在我國城市中老年群體的數量不僅越來越多,而且很多老年人還承擔著隔代撫養的責任。閱讀對于老年群體來說并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日常活動,更是精神上的一種慰藉。讀書能給予他們思考,使他們更能接觸世界,讓他們走出孤寂,更流暢地與他人交流、與人分享,享受充實美滿的晚年生活。推進老年群體閱讀,讓家庭中充滿閱讀的氛圍,也能對培養兒童早期閱讀的興趣帶來有利的影響。要滿足日益龐大的老年群體的知識需求,這就需要圖書館通過多種途徑,積極樹立樂觀老齡化、健康老齡化的理念,倡導老年人終身學習、奉獻社會、自尊自愛的時代風尚,豐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完善為老年群體服務的社會體系。
目前老年群體的業余時間主要用于撫養孫輩、棋牌、鍛煉、旅游療養等,他們的業余場所主要集中在公園、廣場、棋牌室、社區老年活動室、社區中心等,也有部分喜歡看報、看雜志。雖然部分老年群體有時間讀書看報,但圖書館的閱讀環境和提供的服務條件都不太理想,很大程度上打擊了老年群體的閱讀熱情。
筆者總結了老年群體參與閱讀活動興趣不高的原因:一是文化水平、文化修養不高,通過閱讀豐富業余生活的習慣未養成。二是老年人一部分患有老花眼、白內障等眼科疾病,視力差影響閱讀,市面上的出版物字體較小,不戴眼鏡閱讀比較困難。三是記憶衰退、閱讀緩慢。四是適合老年人的讀物較少。五是缺乏閱讀交流場所和交流對象,老年人怕孤獨,更喜歡群體性活動。
圖書館作為文化建設的前沿陣地,也承擔著閱讀推廣的重任,老年群體也是圖書館重要的讀者群之一,但從大范圍來看,我們并未完全重視數量龐大的老年讀者,適合老年群體的文獻資源類型單一,數量稀少、更新緩慢,一些書籍的字體大小和排版樣式幾乎不適合老年讀者。
根據筆者對天津市區域內圖書館的調研,在天津市29個市、區級公共圖書館中,在為老年群體開展服務方面,主要是通過公共圖書館的門戶網站,并輔以電話了解、微信關注及書目推薦。同時,根據老年讀者更加傾向于閱讀傳統的紙質書刊的特點,每個圖書館的報紙、雜志閱覽室都成為圖書館中聚集老年群體最多的地方。本次調研發現雖然大部分圖書館都為閱覽室配備了放大鏡、老花鏡、視聽設備等設施,但在圖書館館內開辟有老年閱覽室或閱讀角的圖書館較少。雖然大部分圖書館都開設了各類的講座、展覽培訓等活動,但除天津市圖書館的主題誦讀活動以外,專為老年群體開辦專題展覽、組織讀友會的活動并不多。
與老年群體來圖書館的頻率相比,公共圖書館在服務老年群體上的投入相對不高,如以筆者所在的天津市河東圖書館為例,老年群體每日來圖書館讀書看報的占到了全部入館人數的40%以上,有些老人基本上天天來圖書館,并且老年群體較少主動提出需求,而圖書館在向老年群體提供服務時,仍舊采取“引進來”而非是“走出去”的傳統模式[1],這正是圖書館應當努力改善的方面之一。在本次調研中發現還有少部分圖書館未開展專門為老年群體舉辦的閱讀推廣活動,而是將老年群體視為一般成年人讀者,不提供特殊服務。本次調查中還發現很多傳統的老年活動持續性差(如電腦培訓),或者是一些活動僅在重陽節期間舉辦一下,或者只是在閱讀宣傳月等市里組織的重大活動中作為其中的一個環節進行,之后幾天就默默地消沉下去了。
為老年群體專門開辟老年閱讀專區的公共圖書館少之又少,大多數公共圖書館還未開辟專門的老年閱覽空間;而在已經開辟老年閱覽室或閱覽區的公共圖書館中,有些也僅將視覺障礙閱覽區或報刊閱覽室區與老年閱資區相結合,并沒有劃定專門區域,提供專門設備為老年讀者提供服務。
目前市場上針對少年兒童的專門出版物比比皆是,繪本故事、低幼讀物等在很多書店、公共圖書館都能找到。然而專門針對老年群體生理、心理需求的閱讀資源就相對匱乏。幫助視力有障礙的老年人“閱讀”的有聲讀物十分有限,大字號圖書出版物稀缺,公共圖書館館藏中適合老年人閱讀內容的文獻也較少。
老年讀者已經成為公共圖書館讀者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方式往往是被動的,即有讀者咨詢或者提出疑問就回答和提供服務,對老年讀者沒有主動服務意識,也不能提供相應的特殊對待。
針對老年群體開展的活動內容無新意,形式單一,連續性差,而且大部分活動都局限在館內。通過調研,大部分圖書館為老年群體舉辦的活動形式主要有:健康養生講座、電腦手機培訓講座、老年攝影展以及書畫培訓。這些培訓、展覽、講座在老年讀者中非常受歡迎,像河東圖書館堅持多年開辦老年電腦培訓講座,但也有不少圖書館在敬老節等節日期間舉辦一次就沒有下文了。而且由于活動絕大多數局限在館內,受眾面限于經常來館參加、對圖書館活動非常了解的讀者,那些對閱讀有興趣但因為其他原因無法到館的老年讀者則無法參與其中。
作為文獻資源保障中心和閱讀場所,在推動老年群體閱讀服務上,圖書館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目前,對于老年群體的服務仍處于建立完善階段,缺乏相應的服務指導與規范,鑒于這種情況,可以借鑒歐美日本等國家的實踐經驗,根據老年群體的需求特點和本館的實際服務能力,制定詳細、具體可執行的服務指南和服務規范,指導館內老年群體服務工作的進一步開展與推動,以充滿人文關懷的服務理念和切實可行的服務指南為依據,服務老年群體,幫助這一群體平等獲取圖書館服務。
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老年群體正在成為圖書館中一個日趨龐大的特殊群體,而老年群體所具有獨特文化需求和生理需求,圖書館有必要設立老年讀者閱讀室(區)[2]。因此,在館舍建設上,要采取無障礙設計,保持路面平坦順暢,用坡道代替臺階,并在坡道兩旁安裝扶手護欄。整個閱覽室應當寬敞明亮,書架不宜過高,以方便老年讀者。書架上的分類標志和書架桌椅要特殊制作,不論是分類標志的字體、排版,還是桌椅的定制與擺放位置都要考慮老年群體的特點,同時還應配置一些老人常用物品,如放大鏡、老花鏡、特制臺燈、擴印設備等。基于老年讀者喜歡交流溝通的特點,在老年閱覽室,還可設置方便老年讀者聊天、交流的區域。
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可以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選擇老年群體喜愛的養生保健類、時政類、生活類等報紙期刊。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與相關出版社聯系通過定制的方式解決一些閱讀資源。
在本次調研中發現部分公共圖書館在數字資源建設中增添了有聲讀物數據庫,這使得老年讀者能“讀”到更多自己喜歡的圖書。隨著各種智能軟件功能的日益齊全,圖書館可以適當推薦一些有聲讀物讓老年群體逐步適應新事物,并在一些培訓講座中加入相關內容的講解,便于老年群體的使用。
首先,提升對老年群體的服務熱情。圖書館應在日常培訓中增加為老年群體服務的內容,使工作人員、閱讀推廣人了解老年群體的基本生理狀況和心理常識,掌握與老年群體溝通交流的技巧,不斷提升工作人員和閱讀推廣人的綜合業務能力。面對反應遲緩,聽力、視力下降的老年讀者,要展現專業素養,態度誠懇、熱情,盡自己所能提供幫助,要增強服務意識,把被動接待變為主動服務,要讓老年群體感受到“家”一樣的溫暖。
其次,對老年群體進行輔導閱讀。要利用大數據的優勢,分析老年群體的閱讀傾向,在綜合研判的基礎上,確定相關領域的閱讀書目,定期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向老年群體進行推薦,或者可以針對老年群體的閱讀需求開展專題討論會、讀書會,向老年讀者進行推薦。同時,針對老年群體的閱讀成果要進行持續的后續跟蹤和分析,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群體的書目體系,滿足老年群體個性化閱讀需求。
此外,也可以為老年讀者提供面對面朗讀服務。針對一些視力、聽力方面有功能障礙的讀者,可以招募志愿者,進行一定的培訓后為老年讀者提供朗讀服務,讓老年群體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
5.1 創新閱讀推廣活動的形式
公共圖書館要根據實際情況增強所舉辦的老年電腦講座培訓、健康養生講座、書畫攝影等傳統活動的宣傳力度,增加舉辦頻率,加強與一些老年大學、活動中心(站)、文化館(宮)、療養院、社區衛生院等的合作,也可進入社區、公園等老年人聚集地,舉辦免費的互動交流活動,定期舉辦讀書報告會、座談會、演講讀書班等[3]。
5.2 創新閱讀推廣活動的內容
培訓的內容不應局限于電腦培訓,如河東圖書館開展的老年智能手機、微信使用培訓班,老年人報名就非常踴躍?;诶夏耆讼矚g與人交流,可以由公共圖書館倡議組織“銀發閱讀會”這類的老年讀友會,由老年人自我管理,圖書館負責提供場地、文獻資源等服務,既服務了老年群體,又豐富了服務形式。對于一些需要照顧孫輩的老年人,圖書館還可以不定期舉辦育兒講座、隔代閱讀等活動。除此以外,借鑒日本圖書館隔代講傳統軼事的形式,推出“故事爺爺/奶奶”這類活動。例如,由圖書館將適合少兒“閱讀”的故事書推薦給老年讀者,同時開展如何生動有趣講故事的技巧培訓,讓“故事爺爺/奶奶”帶領少兒一起閱讀,不失為一種新的隔代教育方式,還能促進老年、少兒的閱讀興趣,真正做到“全民閱讀”。
在調研中,發現大部分市、區級公共圖書館與街道、社區書吧實現了通借通還或館際互借。這些更貼近老年讀者生活半徑的區級、鎮/街道圖書館在市級公共圖書館的指導下可以把服務的觸角深入到老年群體的身邊。同時,把為老年人服務與文明社區、文明鄉村建設統一起來,開辟老年活動室,并配備棋牌桌和舒適的座椅,做好送書上門、送活動上門等活動,把老年活動室作為重要的“戰場”,使其成為老年群體聚在一起玩棋牌、做手工、帶孫輩,聊家常的必然選擇,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老年群體享受圖書館服務的舒適度。
進一步加強國內圖書館之間的交流,特別是加強與在開展老年群體服務方面上已經取得一定成果的圖書館聯系,借鑒并學習各館實踐經驗,建立服務資源共享平臺,在城市圖書館間形成服務網絡,促進服務的更廣泛推行。此外,還要加強對其他相關社會資源的利用,與專業的社會機構合作,以圖書館作為溝通橋梁,聯系各方資源,推廣先進輔助輔導法以及新型技術設備,構建全社會共同支持的服務模式。
國外很多公共圖書館的老年服務值得我們學習,如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公共圖書館將服務延伸至市民社區中心、老年人俱樂部等,開展讀書研討會、影視欣賞等活動,亞拉巴馬州伯明翰圖書館針對那些無法來館的老年人推行一種免費郵寄圖書業務。英國圖書館定期上門服務,滿足老年讀者所需圖書的要求。日本有一半以上的圖書館都設有專門的老年人服務設施,一些圖書館還配備家庭服務員,上門為那些高齡老人提供朗讀、交流等服務。丹麥公共圖書館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為老年人提供送書上門的館外服務,內容包括:館員家訪、圖書傳遞等形式,家訪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老年讀者的閱讀愛好和需求,以便傳遞適合老年讀者閱讀的圖書[4]。
作為圖書館人,要樹立全民閱讀“文化養老”的理念,高度重視廣大老年群體,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文化公益推廣機構,應當成為讓每一個群體都感到舒適的閱讀場所,應注重相關群體活動的開展,根據老年群體生活習慣和服務需求來開展活動。圖書館應制定全面的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加強輿論宣傳引導,提高自身建設,加強與其他機構的交流溝通,逐步建立與完善老年群體服務體系,讓更多的老年讀者參與到全民閱讀的活動中來,讓每一個公民都在圖書館的服務中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帶來的滿足感與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