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超
(諸城市圖書館,山東 諸城 262200)
早在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就提出,要加強流動服務設施與數字服務設施建設[1]。諸城市圖書館作為一座縣級圖書館,在全省首次實施了總分館制“一卡通”服務,通過數字化的建設,統籌推進城鄉之間公共圖書館(室)均衡發展,連續5次蟬聯國家“一級圖書館”。根據諸城市圖書館發展現狀,結合對其他基層圖書館的調研,分析當下基層圖書館發展所面臨的普遍性問題以及基層圖書館智慧化、數字化發展存在共性,探討發展思路。
基層圖書館是最直接服務于基層人民群眾的重要文化陣地,是傳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重要力量。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基層圖書館的數字化高質量發展對于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鄉風文明的培育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居住在鄉村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36.11%[2],1/3還多的人口,這就意味著基層圖書館服務的讀者群體之大,構建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任務之重,同時也意味著基礎層圖書館的建設是一項長期性工程。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提出,要使公共文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取得新突破,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取得明顯進展[3],這對基層圖書館而言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重任?;鶎訄D書館要更加積極適應新形勢下文化傳播與應用的特點,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更高質量的閱讀服務,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精神力量,用文化繁榮助力基層發展。
諸城市圖書館率先在全市實施總分館制“一卡通”服務體系建設,截至目前,建立了以諸城市圖書館為總館,13個鎮街圖書館、16個學校圖書室為分館,237個社區圖書室、6個城市書房、5個機關企業為館藏地點的總分館制“一卡通”服務體系,同時在武警中隊等處建立34個圖書流動站,作為農家書屋的延伸和補充,形成了“一個總館+多個分館+若干服務點”的總體布局,發揮縣級總館在縣域公共文化建設中的中樞作用,實現圖書資源統一的調配。諸城市圖書館還創新出臺“信易閱”政策,通過將讀者個人信用積分與讀者證數據互聯,對信用評價等級為A+級及以上的讀者實施守信聯合激勵,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讀者的閱讀積極性。
“一卡通”服務配合圖書流通查詢系統就是一個對數字信息應用很成功的例子,推動了縣、鄉、村三級數字化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建設,為文化資源城鄉一體化層層推進、實現資源共享、優化資源配置提供了技術支持。
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技術向建設智慧圖書館發力。引入智能化設備,如互聯網+24小時自助圖書館服務系統、自助借還系統等等;利用好多媒體軟件,通過圖書館網站、微服務大廳、微博、移動圖書館、“V派”掌中圖書館APP等向讀者提供文獻信息查詢服務,增強了科技在圖書館建設和提高服務效能中的作用。
數字圖書館、智慧圖書館建設對圖書工作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一些基層圖書管理員還處于傳統模式下的工作狀態,機械服務、技術恐慌,在為讀者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閱讀服務方面特別欠缺;受編制局限,服務窗口多但工作人員少,甚至出現一人多崗的情況,導致服務效能不高。有的基層館雖然設置了公益性崗位,招聘社會人員參與服務,但這種招聘往往是通過第三方人才招聘機構招聘管理,專業素養跟不上?;蛘哒惺盏綄I人士,但因為薪資待遇等不高,難以留住人才。資金的缺乏,局限了基層圖書館部分業務,不能為讀者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
農家書屋處在縣級以下的鄉鎮村一級,工作環境和待遇條件較差,直接導致了工作人員不穩定,出現了工作人員頻繁更替,不能很好地為當地的讀者服務;農家書屋的圖書配備不均衡,種類單一,舊書和捐贈書多,跟不上信息化時代的迅猛變化,內容難以解決實際生產問題,滿足不了農業農村發展所需,逐漸失去了對讀者的吸引力;農家書屋的設置社會知曉度偏低,農民缺乏閱讀的習慣,圖書借閱率不高。
諸城市設有235個社區,其中農村社區就有208個,就全國而言,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據,這也意味著基層圖書館發展中農村圖書室的建設任務任重道遠。
研究、把握在數字化、網絡化的技術與社會環境下,公眾對于圖書館相關的文獻、知識、信息以及文化、教育、社交等服務內容的需求及相應的行為方式[4]。加大下基層、進社區培訓指導和送文化力度,把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向城鄉基層延伸,突出基層農家書屋的建設。
1.1 農家書屋自身建設
當前農村人口年齡結構呈現兩極化態勢,低齡化和老齡化讀者偏多,所以農家書屋更要注重分類施策、分類引導,更多適應兒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的需求。加強低幼兒、青少年文獻及設施的配備,如寶寶智庫觸摸一體機、電子書借閱機、少兒數字閱讀精品館系統等,甚至有條件的圖書室可以開辟專門的活動場地,設置陪讀區和自讀區;傳播閱讀新理念,設置對互聯網知識培訓的“銀發課堂”、讀者閱報機等,管理人員及時提供閱讀指導,使其獲得更多便利感、幸福感貢獻力量。同時,隨著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農民對于新的農業技術和設備方面的知識有了更多需求,要不斷完善電子閱覽電腦一站式導航,及時更新農業相關的文獻資源,開展定向服務,為培養新式農民、傳播新技術貢獻力量。
1.2 加強交流合作
與本地區鄉鎮綜合文化站、中小學圖書室等加強交流與合作。農村讀者群體主力軍就是中小學生,農家書屋要采集教育性、趣味性及知識性相結合的書籍,特別是電子類書籍、音像制品,通過與鄉鎮綜合文化站、中小學開展閱讀交流、書籍評選等活動,更精準的了解閱讀需求、指導閱讀,推薦高質量書目,為未成年人培養閱讀習慣、激發閱讀興趣、滿足閱讀需求、提升閱讀水平貢獻應有之力。
1.3 盤活文化資源
依托各地出臺的對保護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的有利政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豐富館藏,比如紅色文化傳承、農業技術文化、一二三產業融合文化等,以各個圖書室的地區亮點文化豐富公共圖書館信息資源體系。同時,加強特色文獻的采集,利用多種形式的城鄉聯動,統籌服務力量,將各地突出特色形成數字資源,通過共享文化數據庫縮小文化發展差距。
持續釋放政策紅利,堅持重心下移、資源下移、服務下移,在城市建設中增加對文化發展的考慮,將基層圖書館的建設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現建設的重點工作,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財政支出、增加專業人才崗位設置、政府購買服務以及幫助提高社會影響力度等措施,為基層圖書館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時可以借助政府影響力,召開多部門聯席會議,鼓勵文旅局、教體局、發改局等部門聯合成立文化建設工作小組,發揮各自優勢,凝聚文化發展合力,解決基層圖書館發展難題。
政府支持基層圖書館建設是老生常談,更重要的是圖書館本身的努力,基層圖書館的管理人員要及時跟進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的相關政策,設置科學合理的發展計劃,積極爭取資源,嚴格資金使用,做到專款專用,更好地保障基層圖書館的運轉;圖書管理工作人員要親身閱讀,推廣好書益書,努力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氣,用標桿榜樣力量帶動群眾閱讀積極性;利用好本地區打造的各類文化陣地,進一步加強錯時開放、延時開放以及夜間服務,以吸引更多讀者在工作之余走進圖書館;不斷創新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堅持以活動促發展,以活動促服務的原則,定期評選優秀讀者,流動圖書車定期更新書目,依托特殊紀念日、傳統節日推出主題讀書活動,開展經典誦讀、專題演講、讀書交流會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推廣全民閱讀,助力形成“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的良好社會氛圍。
借助當前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的東風,探索農家書屋的服務轉型,依托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徑,推行第三方運營機制,通過引入社會化運營項目,給予社會參建方以冠名、形象宣傳等政策[5],積極爭取社會企業參與到基層圖書館特別是農家書的建設中,形成多方共贏的建設新機制,激發農家書屋的新活力,推動基層圖書館在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發揮更大作用。
諸城的城鄉書房建設,就是以文旅融合為契機引領新的閱讀風尚,爭取社會資金參與或捐建,利用“一卡通”服務連接市域內各服務點,形成“政府投入+社會參與+圖書館支撐”的模式。諸城市圖書館延伸服務探索與本地4A級旅游景區竹山生態谷游客服務中心建立“望山書吧”,集圖書閱覽、文化沙龍、文藝展演、圖書借閱、文創展銷、非遺傳承等功能于一體,將公共文化空間與藝術生活融合起來,對文旅融合發展、書香城市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充分利用互聯網、移動終端等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技術,發揮科技在基層圖書館數字化建設中的作用。增加圖書館數字文獻資源及相應的載體設施,整合館內資源,依托公共電子閱覽室的建設,及時更新各類數據庫,特別是地方文獻數據庫、古籍數據庫、非遺數據庫的完善,讓館藏資源在科技賦能下換發新的生機;加強智能化基礎設施、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等的維護,招收計算機專業技術人才負責核心交換設備、網絡安全設備的運行;增加智能化自助設施的配備,提高移動終端服務的能力,優化數字圖書館服務軟件,緩解人員不足帶來的服務困境;創新線上“云采購”等方式選購圖書,通過采集索引信息,深入分析讀者需求大數據,制作推薦書單,同時留足空間,讓讀者把心儀的書目加入購物車,這種“你選書,我買單”互動式的選書購書能更好地滿足個性化閱讀需求;健全完善總分館制“互聯互通”的圖書資源供給,為讀者提供多元化的閱讀平臺,使優質文化資源“下基層”“進書屋”普惠大眾,縮小城鄉公共文化發展差距,推進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
在基層圖書館建設中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積極引入上級圖書館資源特別是要充分利用國家圖書館發布的數字文化資源,經常性開展線上主題活動,將國家圖書館優質的數字資源惠及廣大讀者,提高數字服務功能;加強館際交流合作,通過縱向對上級館的學習、橫向對同級館的交流,打破信息孤島,共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信息共享平臺,努力為公眾提供優質服務;更好借助“外腦”,加強與本地公共文化機構合作,探索與數字文化企業對接,利用好5G等新技術,為讀者提供沉浸式數字化閱讀體驗。
加強圖書館人才隊伍的建設要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對于高級專家人才,通過特聘兼職服務,定期為讀者提供線上直播講座活動,讀者通過圖書館的微平臺參與講座互動,后期圖文資源上傳至公共圖書館數據庫以便再學習和文化傳播,利用互聯網打破時空限制,為讀者提供更安全、更豐富、更高質量的文化體驗感。加強與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互聯互通,建立志愿服務者人才庫,鼓勵專業的文化工作者、書評人等參與到全民閱讀推廣等活動中,開展志愿服務積分兌換福利等活動,增強文化志愿者的服務成就感和社會榮譽感,以志愿者門檻的提高助推服務質量的提升。
建立基層管理員定期培訓制度,拓寬基層服務人員培訓的渠道,進一步加強人才保障。積極組織參與各類圖書館學術交流論壇等活動,更新理念和技術,建立市、鎮、社區三級培訓需求反饋機制,以需求為導向,利用網絡培訓、遠程教育、慕課等新形態,加強對在線編目、電子文獻管理、網絡信息檢索、建立數據庫等新技能的培訓,注重基層工作人員業務素質的提升。
加強對基層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研究對于提升全體國民文化素養有著重要的助推作用,未來發展的探索中除了離不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外,還少不了圖書館自身不斷改革創新,充分激發內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