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昌琪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級中學,吉林 四平 136001)
高中語文是高中的重要的課程,從某種程度來講,語文教育的結果會影響高中生的一生。而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成長的關鍵階段,他們都有很多自主想法。相較于初中生,高中生的思考更加有深度,他們正處在三觀形成關鍵期,而在語文教育中融入生涯規劃教育能讓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加深對世界的理解,從而明確學習方向。因此,語文教師對學生加強生涯規劃教育和引導十分有必要。
生涯規劃有別于學習規劃,其指向的是學生的未來發展。因此,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生涯規劃越來越受重視,國家也對此有了更多的關注和支持[1]。讓高中生接受生涯規劃教育,對其未來發展十分有利,在接受生涯規劃教育的過程中,學生能進一步明確自身的興趣愛好,并能在老師的引導下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征,進而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有針對性地發展自己的個性。并且在受到生涯規劃教育以后,中學生能進一步明確自己的人生理想,這樣就能帶著清晰的目標進行學習。因此,對中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能讓他們將學習的潛能激發出來,對其以后的綜合能力的發展是十分有利的。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表示,讓學習者進行獨立學習十分有必要,在其進行獨立學習時,其能直接接觸知識,相較于接收“二手知識”,這種方式更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自主性,能讓其產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并且在沒有其他觀點的左右下,學習者能進入更深的思考狀態,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2-3]。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實際的教學時,要能做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將課堂的主導權還給學生。這樣才能讓學習者產生更多的自主思考,他們的學習行為才變得更加積極。為此,語文教育者要提前設計好教學方案,而在實際的授課環節,要有意識地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使他們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新內容的發現者。而且要加強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讓學生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并鼓勵他們進行獨自解決問題,使得他們不斷提高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
高中階段的學生由于要面臨高考,因此將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了提高學習成績上。由于學生將關注點對焦在了短期目標上,對長期目標的關注就相應的減少。因此,大部分高中生對自己的未來規劃都是不夠明確的。而且部分學生根本不了解自身的優勢,對自身的缺點和不足也沒有充分地了解[4-5]。而由于他們不能科學地鑒定自我,也就無法全面地了解自我。深入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我們發現,應試教育的影響最大。考慮到學生的升學率,高中教師只能將大部分的關注點放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上。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教師的教學活動也只跟授課內容相關,而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及具體的規劃卻提及的很少。另外,不單單是老師,家長也有同樣的觀念,因此,在這種社會性的普遍觀念的影響下,學生的學習觀念也被影響,從而將關注點放在了提高學習成績上。而結果就是,高中生的自我鑒定十分模糊,對自己的未來發展十分茫然。
前文我們提到,高中教師很少會跟學生提及生涯規劃方面的話題,即便是有教師偶然提到,也只是一帶而過,而且灌輸的觀念也是有待考究的。部分高中老師在提及學生的未來發展的話題時,會暗示學生在高薪工作崗位發展,并強調工作的穩定性。另外加上家長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導致部分同學潛移默化地接受了這種觀點。但是這種價值取向是有一定問題的,高中生雖然已經具備較強的鼓勵意識,而且對很多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思考,但是在社會環境的暗示下,他們很難持續堅守自己最初的理想,甚至逐漸被同化,對自己的未來越發茫然。
經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高中生對自己的生涯規劃是沒有概念的,而導致的直接的后果就是他們無法高效執行這些生涯規劃,還有一種原因是學生并沒有對自己的未來規劃有太多的認同,而且家長也對此沒有過多的重視。在這種情況下,高中生很難高效執行自己的生涯規劃,甚至有的同學直接放棄未來規劃。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必須給予充分的關注,而且要跟家長做好溝通,在教學中也要對學生進行充分教育,要讓他們對自己的生涯規劃產生高度的認同,進而積極執行自己的生涯規劃。
語文教師在對高中生進行生涯教育時,要做到能跟教授的內容有充分的聯系,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掌握基礎語文知識時提高生涯規劃意識,從而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自我規劃。為此,教師在設計授課方案時,要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要將其中的內容進行有機整理,并提煉出跟學生生涯規劃相關的內容,這樣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才能將兩者進行充分融合,從而達到讓提高中學生生涯規劃意識的目的。而且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能明確生涯規劃教育的基本元素,同時要增加一些趣味性內容,這樣才能讓高中生接觸更加完善、系統的語文知識,并了解到更系統的生涯規劃內容。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一語文中《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這一課時,本文主要介紹的是一位勞動模范張秉貴的事跡。在張秉貴身上,我們能看到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張秉貴的事跡十分典型,是我們的道德標桿。因此,在教授本課之前,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要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并明確教學目標。而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學習積累人物通訊的寫作方法,從而提高語言建構素養;能通過對課文的進一步研讀理清文章的基本脈絡,能研究作者的基本寫作方法,了解運用細節描寫人物的方法,能在這個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要能從中挖掘人物亮點,能做到一材多用,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寫作素材,進而提高審美鑒賞能力。而教師在整理教學目標時,要根據本篇文章的內容提煉出跟學生生涯規劃有關的內容,并對其進行有機整理。這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具體的課程內容進行引導。如在課堂之初,可以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道德模范的宣傳短片,讓同學們進行觀看。這樣能讓同學們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對本課知識的學習上來,能快速集中他們的課堂注意力。當他們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時以后,就能對接下來的課堂內容充滿期待。并且通過觀看這些短片,大家能被道德模范行出的美好事跡所感染。這時,教師可以向大家講解發揚我國優良傳統美德的必要性。接下來,教師可以介紹本文的作者林為民,在這個環節,同學們能了解到林為民的基本資料,介紹完作者后,教師結合本課的重點進行詳細講解,尤其要讓學生了解“一團火”的精神內涵,另外還要展示提前準備的相關課外資料,讓同學們進一步了解道德模范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后,教師總結張秉貴的美好價值觀,以此啟發學生,讓他們了解張秉貴這種先鋒人物的或一般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讓學生向他學習。這樣,正處在對人生迷茫的中學生就能在此受到啟發,在自己的生涯規劃中加入一條“為他人服務”,并努力學習,積極踐行在現實生活中。另外,教師還要進一步總結作者林為民及其父親,讓學生感受父子倆崇高的奉獻精神。
前文我們提到,當代中學生生涯規劃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不能科學地進行自我鑒定,即對自己的優缺點沒有客觀且全面的認知,這不僅會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還會影響以后的發展。因此,教師在設計語文授課方案時,要加入一些能幫助中學生進行自我發現的元素,并結合課程內容展開具體引導。為此,要加入一些能激發學生自我反思的內容。這樣才能讓中學生更加客觀地了解自己,從而明確生涯規劃內容。另外,教師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更新學習觀念,讓他們改變為應試而努力的學習觀念,轉而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努力。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一語文中“探界者——鐘揚”一課時,首先,教師明確教學目標。本課要求學生能學會分析人物形象,能對這些典型事例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在了解人物形象的過程中被其崇高的精神所感染;要能了解人物精神風貌的具體寫法,了解相關內容寫作的表達技巧。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同學們從整體上把握教課文,并為大家布置一些問題,如本文主要從哪些方面展現鐘揚的形象的?其時代意義是什么?在布置這一問題時,教師還可以提醒同學們留意文中的小標題,這樣同學們在進行自主閱讀時,就能通過觀看文章小標題而了解文章的大概內容,并能在深入閱讀的過程中了解文章的層次和結構。在同學們完成自主閱讀以后,教師再引導大家了解本文體現的核心價值觀。而通過學習本篇課文,中學生能體會到鐘揚在科學上的探索精神,同時能被其在工作上的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所感染。而教師還要讓大家了解到鐘揚工作上的認真態度,促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另外,要讓學生明白努力學習的最終目的并非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對于哪些成績努力學習卻仍無法取得好成績的同學,教師要借本課的教學讓他們明白即便不能考上好的大學,但要做到足夠盡力,沒有遺憾,進入社會以后,不管身在何職,都要做到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努力做好自己該負責的部分,在平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同樣能為社會做貢獻。而且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發現,讓他們勇于嘗試新事物,這樣才能了解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從而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這樣的引導能讓學生為考試而學習的觀念發生一定的轉變,從而轉向為實現人生理想而努力學習。
在應試教育影響下,教師往往更側重于用灌輸式的授課方法進行授課。但這種形式的教學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在這樣的課堂模式下,學生很難產生自己的思考,尤其在語文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式很容易禁錮學生的想象力,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因此,要想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生涯規劃教育,教師就必須對以往的授課模式做出改變,要注重學生的學習感受,要引導他們進行自主思考,這樣才能讓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時,本單元主要學習的是寫景散文,這幾篇文章都是名家的名篇,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景物的熱愛,并且他們在文章中表達了自己的深刻思考。學習本單元的幾篇文章,需要學生能產生更多的想象,從而產生自己的思考,并能在充分感受作者的心境的同時發散自己思維,從而產生更多的創新閱讀感受。如在學習《荷塘月色》時,教師可以側重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優美的語言,從而發散想象,進一步體會作者營造的優美的意境。而在教授《故都的秋》時,則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在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同學們根據本單元中學習到的寫景的方法寫一篇寫景文,進一步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強化他們的閱讀感受力。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能產生更多的自主思考,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也能得到充分鍛煉。而進行這樣的教育有利于增強中學生的創造力,這對他們進行生涯規劃制定是十分有利的。
在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下,人們的學習和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網絡。而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身體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期,他們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并熱衷于深度思考。但當代中學生生活在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他們的思想很容易受到不良內容的影響。尤其在自媒體高速發展的當下,很多信息內容很容易誤導中學生。而且很多學生熱衷于看網絡小說,但網絡小說的內容質量良莠不齊,其中有很多內容是不宜于中學生觀看的。因此,語文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課外閱讀行為,要跟學生有足夠的交流,并對其給予充分的引導。要讓學生認識到閱讀優秀內容的重要性,并為其提供經典讀物,逐漸加大這些內容篇幅。而學生接觸了經典的讀物,就能自然而然地提高辨別讀物內容質量的能力,從而提高閱讀品質。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種類文章間的差異性,并設置一定的閱讀目標,讓中學生在經典閱讀中被高尚且深刻的靈魂所吸引,進而明確價值觀。有著這樣的文學基礎,學生做出的生涯規劃會有更強的可行性,也更接近崇高的理想。
總而言之,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接近成年,他們要對自己的未來做更多的思考,因此,要提高對生涯規劃的重視度。教師也要加強這方面的引導,而不能單純地將目光定睛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生涯規劃教育十分有必要。語文這門學科有較強的人文性特點,學生在學習這門學科的知識的過程中,能被很多優秀的人物所吸引,并被他們做出的崇高的事跡所折服。而語文教師要做的就是精心設計授課方案,并積極引導學生,讓他們轉變錯誤的學習觀念,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從而按照自己的生涯規劃而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