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軼靚 徐 政
(浙江建設技師學院,浙江 杭州 311400)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然而“普工剩、技工荒”“千工好招,一技難求”,反映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嚴重匱乏的現狀。
在社會發展的推動之下,職業教育的發展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二者是相互適應的,對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也是為了促進職業教育的共同發展,實現職業教育更加健康、協調的發展。在我國的發展中,隨著“一帶一路”“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新發展政策的提出,意味著職業教育的水平也要共同的發展與提升。
近幾年,我國各行業舉辦技能大賽的頻率日益提升,不僅為技工院校技能型人才提供展示才能、交流技術的平臺,并且為選拔技能型人才開創嶄新途徑。值得關注的是,在被稱為技能奧林匹克——世界技能大賽比賽中獲獎者中約70%獎牌得主為技工院校學生。世賽成熟發展以及我國世賽取得的優異成績,驅動技工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變革,同時提供良好的人才培養啟示與經驗。
傳統的職業教育學習環境下,學生對于自身的人生目標規劃比較迷茫,認為只要按部就班修滿所有課程獲得畢業證即可,對未來職業發展規劃、行業發展、就業前景等方面知之甚少,從而缺乏足夠的專業技能學習動力。
學習思維保守造成學生發散思維、創造能力發揮受到制約的因素,它的存在也是建筑類技工院校首要解決的教育問題。一些學生會單方面認為學好專業技能就是將課本知識的內容學懂,具備一定的實操能力,因此他們對待職業技能學習的方式片面化,缺乏投入參與到專業技能競賽、校企實習中去,學習思維相對保守,對于實際工作中遇見的項目突發狀況、人際關系等問題缺少了解,展現出較為薄弱的專業技能和社會實踐能力。
技工院校教育的主要方向是技術應用能力,技工院校學生在就業中最主要的競爭優勢是職業能力水平。而傳統職業教育模式下,學生職業能力發展水平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呈現出“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
技工院校教學以符合就業為導向來制定本專業教學計劃,不同的專業學習可能存在多個發展方向與側重點,然而現實情況是每個學生特長與愛好不同,院校制定統一的教學計劃難以兼顧學生群體個人,導致與學生個人專長發展存在矛盾。
技能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可考慮設計一套以教育大綱為中心的技能競賽項目,這一做法具有兩點優勢。一是便于學生在競賽中學習本專業知識,為學習專業技能增強了趣味性與競技性,可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二是通過競賽結果能夠完全彰顯學生階段性學習成果,便于教師了解學生對教育大綱知識的掌握程度,針對性提高學生技能。
專業教師可通過課堂的形式向學生融入技能競賽,以此鼓勵全體同學要好好學習專業技能,爭取向最高的技能舞臺展示自我。《技能成就夢想》等一系列的學習材料,傳遞世賽精神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與感悟工匠精神,培養學生踐行工匠精神的自主意識,用技能去實現人生的夢想!
專業教師把綜合性強的技能大賽一步步進行項目分解,在課堂中將這些項目融入到課程實踐教學,授課時采用小組競賽的形式來考查學生對課程目標以及實訓項目完成的總體情況,擴大了技能培養的覆蓋面和深度,實現了“人人參與”的學習目標。
“以賽促學”人才培養策略主張將世賽標準融入建筑類人才培養的學習日常當中,積極運用世賽標準調整課程結構。近幾年,建筑類專業技能大賽基本成為技工院校教學的必備方法,在技工專業課程設置上引入世界技能大賽標準是教學改革的一大創新,對學院建筑類專業課程改革具有引領與促進功能。世界技能大賽并不是一味地強調學生的實操技能,而是將基礎理論知識作為技能發揮的載體,合理分配基礎理論與實訓課程的比例[1]。將建筑類專業課程建設與世界技能大賽的標準緊密聯系起來,是有助于優化本專業學生技能水平的正確途徑,為全國建筑行業發展提供高水準的技能型人才,引領建筑行業人才的未來發展方向。
競賽促學制度主要是將技能競賽與學習聯系在一起。第一,在競賽獎勵方面,可對獲獎的學生給予學分獎勵,提供高等級競賽的參賽資格,以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學習的積極性。第二,將校內競賽以及同等水平的技能大賽作為期末考評的內容之一,初賽一般不存在對參賽人數限制,大部分學生都有機會參加,有效做到人人參賽。通過“以賽促學”的方式,為一大批建筑類專業學生提供技能競賽鍛煉機會。
在大賽之余,教師可組織挑選優秀學生自愿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科研項目實訓的時間由學生自行安排,給予學生足夠的實訓自主性與主動權,學生成為項目的主人[2]。這種多元化的開放式實訓模式,創造了自主創新能力培養的環境,在項目完成過程中學生深刻體會到作為建筑從業人員應具備的素質與能力,體會到工作環境的艱苦,有助于學生扎實掌握專業知識、在交流合作中解決問題。此外,可以將這種實訓模式延續到專業實訓中,將歷屆難度適中的競賽題目作為訓練項目,學生按照自身需求與興趣愛好組成實踐團隊,在協作式的項目模擬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職業素養。
校企合作、技能競賽是建筑類技工院校應用較為普遍且重要的兩種專業教學實踐方式,但是兩種教學途徑實踐過程中往往為分離狀態,如何構建“企業+競賽”二合一融合模式,強強聯合,發揮最大效益是技工院校“以賽促學”人才培養模式尋求突破的關鍵。在企業與學校的共同商議下擬定公平合理的“企業+競賽”人才培養計劃于協議,該協議需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3]。協議內容主要圍繞校企合作中的權利義務展開,明確如何在校企合作中融入技能大賽實踐活動,優化學生大賽參與效果、增強企業效益創收效果,在法律保障機制下運行校企結合教育的全過程。其次是如何在企業實訓中安排技能競賽。技工院校與企業應將技能大賽作為核心,綜合分析競賽中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之處,結合競賽多個維度搭建綜合性的實訓基地。
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以賽促教”人才培養策略注重通過競賽提高人才培養教學效果,“以賽促教”人才培養策略下的教學方案要貼合技能競賽的實際情況,以競賽為導向設計高黏合度教學方案,將國家級競賽、世界級競賽標準融入專業教學體系中,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核心,實施“強化基礎——突出規范——重在素質——提升能力”教學階段與層次,形成獨具特色的“以賽促教”基本技能培養方案[4]。
建筑類專業實行學徒制培養模式,要做到如下幾點。第一,技工院校要給予建筑企業充分的育人權利,向企業“放權”,彰顯建筑企業在學徒培養中的主體性。建筑企業要結合學生條件、實際崗位、培訓內容、培訓效果等信息制定全面的學徒培養計劃。第二,建筑企業要實行“導師”準入制度,確保導師的專業水平與能力。國外新型學徒制培訓十分注重“企業導師”標準制定,要求導師要有豐富的建筑行業實踐經驗,具備與現代建筑行業發展接軌的教學水平[5]。第三,做好學徒制的基本保障。一是建筑類技能型人才培養中實施企業學徒制培訓補貼政策,約束學徒學習行為、激勵學習效果。二是綜合學徒職業資格認定、就業能力、第三方人力資源測評等方式評價企業育人成效。
建筑類技工院校實施“以賽促教”人才培養策略,要以競賽為切入點創新特色教學模式。第一,從教學模式的宏觀層面入手,將技能競賽納入技工院校專業人才培養中、樹立“以賽促教”的人才培養觀與意識,將技能競賽貫穿于改善技能教學質量的始終[6]。第二,在建筑類專業建設、課程建設中合理融入技能競賽理念與標準,學生學習成果考核內容中要增加競賽成績。第三,學院通過研究競賽項目了解技能競賽內容與標準,既能實現技工院校教學內容與教學項目革新、提高建筑類專業應用技術與教學內容黏合度,又能基于新的技能規范制定與時俱進的人才培養方案,實現競賽取得佳績、高質量培育人才雙贏局面。
“以賽促教”人才培養策略必須完善技工院校的實訓設備、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只有基本性實訓條件得到保障才能良好發揮學生在專業技能方面的潛力與天賦,令技能型人才的才華有的放矢。
教科研工作是技工類引領教學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教科研水平是學校辦學實力的一種體現,也是教師隊伍學術水平展示的重要平臺。浙江建設技師學院鼓勵廣大教師積極參與教科研工作、深入推進教師團隊的教科研工作,在論文、課題、教材、專利等方面均取得突破,以促進學院教學改革的發展,實現以賽促教目標。
與國外高水準技工院校形成“送出去、請進來”的國際合作交流方式,以優化國內教學方法單一、教育理念滯后的困境為目標,指派學院骨干教師學習國外的德國“雙元制”、加拿大CBE人才培養模式,將先進的技能人才培養經驗融入我國人才培養計劃中來,獲得有益的實踐經驗。將國外優秀的世賽專家、技能人才培養專家邀請到國內開展經驗交流、專題講座等活動,以確保建筑類院校走在建筑技術應用的前沿領域。
省級、國家級、世界級的技能競賽對參賽者能力具有一定門檻要求,為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技工院校舉辦校內技能節,借鑒技能大賽的評價指標以及關鍵環節,并結合本院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出符合各自專業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并提交參賽項目、方案。通過學校小范圍的競賽既能選拔出技能方面潛在的優秀學生,又能讓學生了解比賽概況,享受比賽過程,以此來提升知識與技能。校內技能大賽為學生提供了人人參與的機會,對于沒有參賽信心、綜合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而言是一次良好的鍛煉機會。
對于成績優異、專業技能突出的學生要鼓勵其參與校外更高等級的技能競賽,如省級、國家級、甚至是世界技能大賽,到更高層次的技能領域施展才華、交流經驗。讓學生在良好的競賽氛圍中感知專業基礎學習的重要性、汲取先進的專業理念,逐步成為全面發展的技能型人才。
對技工類型院校發展而言,技能大賽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活動與教學方式之一。技能競賽本身可以是技工院校文化表達的載體,因此,踐行“以賽促賽”人才培養策略期間,需要以技能大賽為核心構筑正確導向的校園文化,讓學生在校園文化氛圍中正確認知技能大賽的意義與功能。
“以賽促賽”人才培養策略一定程度上調動了人才參與專業技能競賽的積極性,因此人才培養過程中呈現兩極分化現象:一部分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技能競賽,樂在其中;另一部分學生認為在技能競賽中取得成績很難,踏實學習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最為關鍵。針對這種情況,需要技工學院以考評體系平衡參賽與學習關系,令沉迷于競賽的學生兼顧專業學習、讓消極參賽的學生重視技能競賽的意義,有助于各類型學生統一標準學習軌道上來,有效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技能競賽機制管理,不斷完善競賽機制增強競賽的合理性與公平性,主要從以下方面實現。第一,審核技能競賽的形式、內容、設備、場地等信息,重點評估競賽內容是否與技能人才培養目標、企業崗位的技能要求相吻合。第二,邀請知名企業、行業領軍人物作為競賽的評委團隊,公正評價參賽者的專業水平。第三,組織行業專家、競賽領域專家聯合考察競賽機制的公平性,不公之處及時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