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家誼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1951 年,播音員張之和電影演員陳述搭檔,第一次廣播解說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一場籃球比賽,成為體育解說的開山鼻祖,這次廣播解說不僅在體育解說風格上起到了劃時代的意義,同時在解說特征、場景描述、語言技巧上深深影響了之后的體育解說員,為中國體育解說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過去,由于受到信息技術水平的限制,人們想要快速獲取各類體育賽事信息和運動員個人身份信息并不現實,受眾收聽體育賽事僅僅停留在娛樂與好奇上。除此之外,在電視并未普及的情況下,大部分受眾依靠廣播來獲取比賽實況信息,相對來說,傳統體育解說員有著賽事實況信息和比賽背景知識兩大核心點,占據著單向傳播中的絕對位置。
傳統體育解說員的任務是及時向大眾傳遞局勢,關注賽場上的信息,很少有對局勢的評論和背景的分析。而由于轉播技術水平的限制,解說員的聲音條件和解說技巧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吐字清晰、發音圓潤飽滿、情緒充沛是當時電視體育解說員的立身之本。
1.2.1 解說內容上,描述型解說
以1984 年中國女排的決賽第三局,宋世雄老師的解說為例,“下面將要進行的是第三局的比賽,第三節比賽開始,我們向大家介紹第三局比賽的情況,美國隊先得一分,中國隊發球以后現在打交叉,交叉進攻球出界,現在2 ∶0,現在美國隊是以2 ∶0 領先;美國隊2 ∶0 領先……”首先,這個時期的解說更類似于語音轉述,多描述少評論、強調比賽內容、全方位的畫面描述、傳遞信息是這一時期的主旋律。由于過去的信息技術水平不發達,大眾在尋找自己喜歡的運動員或者比賽信息時,只能通過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來了解,信息傳遞效率極低,大眾對體育知識和比賽戰術的了解不多。其次,解說比賽細節詳細。因為大眾對現場發生的細節非常關注,需要及時了解場上的局勢變化,所以解說員的描述集中在分數與比賽信息方面,并且強調比賽細節,多次重復比賽得分,這樣受眾即使看不到比賽,也能夠詳細了解到現場情況。
1.2.2 語言風格上,激動高昂的解說
受時代背景的影響,當時中國健兒走上國際舞臺,大眾對于體育運動的熱情非常高,解說員為了更好地調動比賽氛圍,激發受眾情緒,往往采取激動高昂的解說風格,使人聽到之后精神振奮,很容易就被感染。而且,解說員在評論的過程中,還需要在電視熒幕上呈現出積極向上、充滿感染力的內容,具有強烈的引導色彩,這也是由當時的社會背景決定的。例如,電影《奪冠》中市民們在大街小巷中關注女排比賽,期待女排的一場勝利,并且在街上歡樂游行。
1.2.3 播音技巧上,起伏與清晰的播音狀態
解說員情緒高昂地解說,很容易使受眾產生疲憊感,所以解說員往往采取高低起伏的語言樣態,來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在不完善的轉播條件下,解說員要克服嘈雜的場外噪聲等,為了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往往會放大自己的聲音,刻意提高嗓門音量,保證傳播給受眾的話語完整清晰。而且,解說員在吐字發聲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這一時期的解說有很好的視聽效果。解說員需要具有扎實的播音功底、飽滿的吐字發聲、明亮的高音,以達到調動受眾情緒的目的。
傳統體育解說員更像是傳播中的主導者,能夠引導受眾注意體育賽事中的信息,有著傳遞信息和情緒引導的特點。對于解說員來講,激昂的狀態可以大幅度地渲染比賽氣氛,使運動員和受眾充滿激情,但過多的情感影響了解說的公正性。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和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傳統媒體時代,信息有明確的傳播者與接收者;而新媒體時代,二者之間的定義并不明確,新媒體憑借著互動性強、資源豐富、信息傳播全球化等特點,直接打破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格局。相較于報紙提供的文字、電視所帶畫面,新媒體能在最大限度滿足大眾的需求,將各種形式匯總在一起,如圖片、聲音、視頻等,將其完全傳遞給大眾,大眾在這一時期掌握了信息的選擇權,能夠隨心所欲地在網絡上瀏覽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其中,體育解說受到的影響最大。傳統媒體時代,人們了解體育賽事信息和體育資訊的渠道非常有限,只能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了解信息,比較被動,而電視體育解說員占據著體育賽事信息和資訊的主導地位,傳播者與受眾信息地位的不平等。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渠道的急劇增加,受眾了解體育信息的渠道大幅度增加[1],過去由體育解說員掌握信息傳遞的主導地位被徹底打破,但也因此對體育解說員的要求更高。新媒體時代,純粹的場景描述、簡單的賽事信息介紹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解說員需要了解大量的背景知識,深入了解比賽信息,從多角度入手,緊緊抓住比賽中重要、獨到的信息,并將其呈現給受眾。
2008 年奧運會,新媒體第一次被列為獨立轉播結構,也有了新媒體奧運賽事轉播權。新媒體通過互聯網、移動終端等平臺與電視一起轉播奧運賽事[2],提高了奧運賽事的傳播效率,滿足了更多受眾的需求。新媒體打破了傳統體育解說的單向傳播,完善了受眾與平臺之間的反饋系統。傳統媒體時代,大眾想要與平臺進行交流,就只能通過信件或電話等媒介方式,交流效率非常低。而在新媒體時代,信息的交互性增強,移動設備的普及,使得大眾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而且,很多官方平臺紛紛開通自己的新媒體平臺賬號,搶占輿論陣地,拉近與大眾的距離。其中,新媒體的在線評論功能使受眾可以在線互動,徹底打通了信息傳播者與受傳者的交流渠道。而且,大眾可以在各類平臺下方快捷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傳遞信息,這其中也會有資深從業者的精彩回答。
新媒體時代,大眾加強了對體育解說質量的監督,所以解說員需要考慮受眾的需求,在此基礎上提高自身的素質,更加客觀公正地解說賽事。新媒體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信息的雙向傳輸,對接了傳播者與受眾,后者能夠自主選擇信息,前者也能及時收到反饋,完善自己的一些不足。這樣的雙向交流,可以使體育解說員變得更加專業化,優化受眾的體驗[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體育解說事業不斷發展,最早的是廣播體育解說,人們在收音機旁聆聽體育賽事,之后又不斷發展到電視體育解說。現在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人們使用手機、電腦、平板電腦等互聯網設備可以隨時隨地觀看體育賽事,體育解說傳播手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新媒體的發展,推動了體育解說傳播手段的革新,過去受眾只有單一的收看渠道,而如今可以任意選擇多種信號源接收體育賽事信息,抖音、嗶哩嗶哩(bilibili,簡稱B 站)、微信視頻號多種新媒體平臺,都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受眾的需求。除此之外,優酷、騰訊視頻、咪咕視頻等各類平臺都擁有不同賽事的轉播權,并能夠打造出有特色的解說內容以吸引受眾,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但是,這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在碎片化信息傳播的時代,要如何才能吸引大眾的注意力。傳統媒體時代受眾沒有太多的選擇,只能固定時間段收看比賽。而在新媒體時代,有大量的體育賽事節目供大眾選擇,同一場比賽甚至還有不同的解說。不過,體育解說的時間比較長,如何在短時間將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受眾,讓受眾留下來,是新媒體需要解決的難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解說員的個人風格逐漸凸顯,而且受到大眾的歡迎與熱捧。現在各類體育應用程序(Application,App)層出不窮,大眾能在網絡上自由選擇賽事,選擇自己喜歡的頻道與解說員,有自己的解說風格的解說員在網絡上更有辨識度。例如,著名體育解說員張衛平因為解說中常有“合理”二字,所以被球迷們稱為“合理帝”,他坦言:“這說明球迷們都看我解說。”再如,解說員韓喬生也因其幽默詼諧的解說段子為人們所熟知,他不斷嘗試在解說中加入一些幽默的元素,讓解說更加有趣,受到了廣大受眾的喜愛。在新媒體時代,為了滿足受眾的各種需求,解說員已經不能像過去那樣只關注比賽畫面與信息,還要考慮到受眾的需求,解說之后要注意觀眾對自己的評價,并合理采納。新媒體時代的解說員更像是陪同觀眾一起看比賽,兩人互相影響,所以解說員要想受到大眾的歡迎,就必須將自己的風格與大眾需求相結合。
以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中國隊對戰巴西隊時洪剛老師的解說為例,“我們主攻線上還是啟用了朱婷、惠若琪兩個人,惠若琪主要是后排的保障環節比較好。中國隊朱婷發球,發對方的前排主攻,這個我們在之前介紹過,盡管是巴西隊的反輪,但是由于他的12 號娜塔莉亞的攻擊力非常強,所以2 號位成為主要的進攻點而不再依靠謝拉,而娜塔莉婭的進攻實力是很強的,以前也是在聯賽里面打過接應”。多描述、少評論的解說模式,喋喋不休的話語只會被觀眾所討厭,影響觀眾的體驗。在新媒體時代,解說員越來越專業化,在解說的過程中也更加關注背景信息、戰術對比以及運動員的個人特色和風格,從專業的角度進行解說,并且引導體育迷關注運動當中最精彩的部分。不過,新媒體雖然帶來了便利,但也給大眾帶來了很多的信息量,難辨真假,大眾很容易受到影響,所以解說員要起到一定的意見領袖的作用,運用自己的知識來分辨真假,在解說的過程中合理地引導觀眾[4]。
電視轉播技術的發展,使得比賽畫面信息更加詳細,解說員描述畫面、傳遞信息的作用逐漸減弱。在此背景下,發音是否很規范,講話是否很清晰,并不影響觀眾對于解說員的喜愛。與此相對,觀眾對體育解說員專業化的要求越來越高,解說員需了解深入體育知識,給觀眾呈現專業的解說。
過去,解說員注重播音技巧的使用,吐字發聲飽滿、字音清晰,聲音有活力,主要任務是讓觀眾更好地了解現場比賽情況。例如,宋世雄老師在解說時會使用高低起伏、抑揚頓挫的有聲語言,并且配合明亮有力的嗓音,來調動觀眾情緒。如今,新媒體平臺上涌現出了大量的自媒體解說員,雖然沒有受到過專業的播音訓練,但內容翔實有趣,受到了大眾的青睞。由此可見,觀眾希望解說員在播報原有比賽信息的基礎上,表達有新意、有想法、有遠見的內容,而不是單純地描述現場。現在的解說員多采用“留白”技巧,也就是體育解說員整體上少描述畫面,只是將重要信息在關鍵時刻呈現出來,以求短時間內高質量輸出。例如,解說花樣滑冰的陳瀅在介紹完選手的材料和信息之后,一般直到選手完成表演之后都不再解說,更易于觀眾沉浸于花樣滑冰的表演之中,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新媒體時代的解說是人文關懷與文化自信的統一,解說員在解說語言上出色的文采,精準配合解說畫面,讓觀眾感受了中華文化的魅力。例如,陳瀅在解說羽生結弦時說道:“容顏如玉,身姿如松,翩若驚鴻,婉若游龍。”而后被國外網友瘋狂傳播,彰顯了我國語言的魅力。再如,解說員高菡在奧運會上的精彩語錄,“今年奧運會我們乒乓球隊也打得很不容易,遇到了巨大壓力,但是,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云開見月明”,高菡富有文采的解說在網絡上受到了觀眾的熱捧。解說員利用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引導觀眾,而且結合局勢的分析,更具人文關懷,能夠深深觸動觀眾,讓解說不再是冷冰冰的分析,也讓我國文化得到了傳播[5]。
互聯網的普及,讓大眾能夠了解到越來越多的體育賽事,但是大部分人將觀看體育賽事作為日常的消遣娛樂,高亢嘹亮的解說風格已經不適用于時代的需求。現如今的體育解說員更注重照顧運動員的情緒,關注運動員的個人生活,解說基調更加沉穩冷靜,充滿溫情,極易形成自己獨特的解說風格以吸引觀眾。例如,足球解說員賀煒在2014 年世界杯澳大利亞對陣西班牙當中的解說:“人生當中成功只是一時的,失敗卻是主旋律,但是如何面對失敗,卻把人分成了不同的樣子。有的人會被失敗擊垮,有的人能夠不斷地爬起來繼續向前。澳大利亞隊是如此,西班牙隊也是如此。”賀煒將人生哲理巧妙地結合到了解說詞中,有比賽就會有輸贏,照顧輸贏兩方的情緒,令觀眾贊不絕口。
本文試從傳統體育解說的風格特征出發,探尋新媒體時代體育解說風格,并將二者進行對比,明確體育解說風格的變化,無論是語言風格還是解說內容,其最終都與受眾的需求有著直接的關系,受眾始終影響著解說員。所以,體育解說員要始終有受眾意識,將解說內容與受眾需求進行結合,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務大眾,給觀眾呈現出精彩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