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桃
(作者單位:運城市廣播電視臺)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傳統媒體帶來了一定的沖擊,新型媒介以其傳播速度快、閱讀便捷等特點日益得到大眾的喜愛。在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新聞宣傳應以更客觀的視角,剖析新型媒介所帶來的挑戰與機會,并深入探討其傳播規則與傳播模式,積極創新新聞宣傳模式,主動適應新型媒介帶來的挑戰。與此同時,傳統媒體的節目主持人形象也需要有所改變,以適應全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
形象設計是指通過運用各種設計手法、不同的社會環境與客觀因素,使整體視覺效果最大化,進而形成審美觀與新的判斷心理。形象設計的主要對象是人,借助物體表現人的精神活動。電視節目作為向受眾傳播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渠道,其節目主持人的形象關系到受眾是否愿意持續關注節目,也關系到節目傳遞的正確價值觀能否深入受眾的心。從價值層面上來看,形象設計是塑造良好個人形象的重要途徑,形象設計的核心就是塑造良好的形象,因此應從當今的流行趨勢當中篩選出與節目主持人形象相匹配的元素。另外,在全媒體時代,人們有著新的審美觀和審美標準,節目主持人的形象設計要融合時代特色,針對當今潮流,設計出能被大眾所接受的形象,以此在全媒體時代獲得更好的發展。
形象是人類在看到某個人時最初的視覺印象,通常也是第一印象,而真正深入受眾心中的節目主持人形象與其行為、語言等多種特征的綜合表現有關,受眾會通過觀察節目主持人對某節目作出合理的判斷。實際上,形象設計之所以會是節目主持人形象塑造的關鍵步驟,是因為主持人的整體形象會對受眾對于節目的喜愛程度產生影響,同時也關系到受眾是否愿意繼續觀看節目。具體來說,在電視節目播出期間,節目內容必然會影響受眾對于節目的喜愛程度,但是節目主持人的形象也會影響受眾的主觀感受,其不同的形象會帶來不一樣的節目效果。而節目主持人通過形象設計,站在受眾的視角去思考自身的形象問題,可以實現自身形象與受眾審美相匹配的目標,有利于提升節目的影響力和傳播力。由此可見,形象設計非常重要,尤其是節目主持人的個人形象會直接影響電視節目的總體效果[1]。
節目主持人形象不是主持人的個人形象,它是一種特殊的公眾形象,有其自身的特點。
節目主持人形象是其自我展示與公眾印象的結果,所以具有主、客觀的雙重性。節目主持人在受眾心中的形象,會受到受眾的價值觀、思維方式、道德規范、審美取向,以及個體差異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所以節目主持人在不同的受眾心中會形成不同的形象,而這也與節目主持人的自我展示有關。但就公眾對節目主持人的總體評價而言,仍然是比較客觀的,因為公眾心目中節目主持人的形象并非基于自身的憑空想象,也非他人眼中的固有狀態,而是節目主持人自身言行與形象在公眾頭腦中的客觀表現,即公眾印象。當更多的人對節目主持人的形象作出了評判,受眾對其主觀偏見自然就會大大減少,如此一來,會對其作出更加客觀、真實的評判[2]。
節目主持人不但要和所有節目制作人員密切合作,還應與受眾多進行深入的交流。因為,節目主持人形象不同于普通的個人形象或團體形象,而是由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個人形象、由電視節目主持人所代言的大眾媒介的節目形象與團體形象的綜合形象所組成[3],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在大眾傳媒傳播過程中,首先受眾所感知到的是以個人面貌出現的節目主持人形象,然后是節目形象,最后才是由節目主持人所代言的媒介形象,但節目主持人形象關乎節目播出后的效果,因此在不同類型的節目當中,節目主持人的形象也應發生相應的變化。如在新聞類節目中,節目主持人的形象要嚴肅,要端莊大氣;在娛樂休閑類節目中,節目主持人的形象要活潑開朗。這意味著同一個節目主持人在參加不同節目的時,其形象也需要相應地發生改變,以取得更好的節目效果。
節目主持人的形象較為多樣,首要表現是屏幕形象,即主持人通過自己在廣播電視節目中的表現展現出自己的獨特形象,并以此被受眾認可和接受。而節目主持人離開鏡頭話筒、離開屏幕后,可以是一個社交人士,以個人身份直接與公眾面對面交流,此時的節目主持人的形象是自然和自我的。但大多數時候受眾在遇到節目主持人時,依然會自然而然地將其代入所主持的節目之中,如果節目主持人自身在公開場合所展示的形象與在其他場合所展示的形象大相徑庭,不僅會影響自身的發展,還會影響其主持節目的效果。因此,節目主持人應注重塑造良好的形象,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等都符合節目主持人社會角色的要求。
節目主持人的外貌儀態、聲音特色、言談舉止、行為習慣及性格特征具有相對穩定性,在此基礎上,節目主持人需要根據節目環境,從自身的外觀、衣著等方面去調整自己的外在形象。但其內在的精神面貌、人格魅力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受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并且會給節目受眾打造一個心理環境,使受眾形成一些概念化的理念,這是形成節目主持人固有形象的主要因素。此外,不同層次的受眾有自己的審美習慣和欣賞期望,而節目主持人在主持某一種類型的節目時,會吸引一定數量關注這些節目的受眾。新聞節目主持人在固定的受眾群體心中的形象必然是穩定的,而且在這一節目中,主持人的形象一般是不會發生大的變化的,這也是節目主持人穩定性的重要體現。
不同的個人外貌、體型、性格和行為特征會限制節目主持人的形象展示。不恰當的裝扮不僅不能美化,反而會丑化原有形象[4]。不同個性的節目主持人會有不一樣的表情,也會有不同的身體動作,相應地,其服裝形式與服裝顏色也會有一定的區別,這能夠讓受眾體會到不一樣的形象美。人們都會追求有個性的東西,而節目主持人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極具個性化的形象,有利于提升節目的影響力并取得成功。
另外,個人條件對節目主持人形象的限制還較為明顯地體現在個人氣質上,雖然節目主持人大都經過了專業的形體訓練,有著良好的氣質形象,但是每個人的氣質是不同的,且不同節目主持人的個體氣質差異較大,而這種氣質差異對節目主持人形象的影響較為直觀。氣質佳的節目主持人盡管在五官或者體型上有所不同,但是因為其氣質好,所以呈現出來的主持人形象能夠滿足節目的實際要求。反之,氣質相對遜色的主持人,即便進行了后期化妝和服裝設計,整體呈現出來的形象也較難令人滿意。個人氣質并非天生,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的,個人氣質與文化積累、生活習慣等多個影響因素都有關,個人氣質對節目主持人形象的影響也是長期的。個人氣質的養成關鍵在于堅持,只有長期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注重自身修養和內涵的節目主持人,才能夠具有更佳的氣質。個人氣質是從內而外,而非從外而內的,受眾對節目主持人個人氣質的感受也就更加直觀明顯。鑒于此,節目主持人更應注重自身氣質的養成,不斷提升個人形象。此外,個人條件中對節目主持人形象影響較大的另一個要素是音色,節目主持人經過訓練,使用的都是非常標準的普通話,但是主持人的個人音色卻不相同,而主持人的音色也會影響自身的形象,如聲音優美動聽、語調抑揚頓挫、節奏把握得當的節目主持人往往能夠獲得更多好評。對此,節目主持人應充分利用自身的音色條件,塑造更好的主持人形象,滿足受眾需求,吸引受眾關注。
節目是主持人形象的載體,節目的內容、氛圍和環境會對主持人的形象風格產生限制性的影響。例如,節目內容嚴肅時,主持人的儀容要莊重;節目氣氛相對輕松時,主持人也可以表現得較為親和。再如,當報道貧困鄉村地區的村民生活時,過分正式的服裝和刻意的化妝會讓主持人和被采訪者之間有較大的距離,并且會形成強烈的對比,此時主持人應對自己的形象進行恰當的調整,使自己更好地融入受訪者的生活環境當中,達到更好的節目效果。因此,主持人在進行形象設計時,需要根據主持的節目風格和所面向的受眾進行設計,確保主持人形象與節目之間的有效協調,只有如此,才能夠讓節目有更好的效果,才有利于對節目的內容進行升華。
在全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應順應媒體融合趨勢,提高綜合能力,塑造多元形象,積極融入新媒體生態,一方面要借助新媒體手段,強化和凸顯自身專業化、權威化的形象優勢,傳播正能量;另一方面要突破傳統思維的局限,樹立個性化的形象,提高親和力和吸引力,縮短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在全媒體時代,盡管媒體傳播的形式發生了變化,但傳播的核心仍然是內容。對于節目主持人來說,優秀的職業能力是塑造其形象的根本,只有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才能在日新月異的媒體時代占有一席之地。面對不斷變化的媒體環境,節目主持人要沉下心來,不斷豐富自身的儲備知識,提高專業素質,塑造專業主持人形象,贏得受眾的信任。另外,節目主持人要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語言技能和情感表達能力,增強節目的傳播效果,進一步提升媒體的影響力。
主流傳統媒體的節目主持人是媒體形象的代表,擔負著向受眾傳遞真實、有效新聞信息的職責,且其代表著所主持節目的形象,必須牢記媒體責任,正確引導輿論。具體來說,為傳遞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積極向上的形象去引導公眾,充分展現自己的人格魅力,節目主持人有責任和義務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必須始終牢記媒體責任,提升新聞節目的影響力、引導力與公信力。另外,節目主持人必須不斷學習,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樹立符合當代社會整體價值觀念、體現媒體社會職責的主持人形象。
在全媒體時代,人們獲取資訊與信息的方式變得更加簡單,也更加便捷,基于此,主流傳統媒體節目主持人的形象塑造不能局限于聲音,文字、圖片、視頻等為主持人表達觀點與塑造形象提供了全新的途徑。當下,節目主持人不應固守落后理念,而要“進軍”微信、微博、短視頻平臺等,拓寬受眾的信息獲取渠道,了解受眾的信息獲取習慣,并與受眾進行良好的互動,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在此基礎上塑造能夠滿足受眾多樣化需求的個性化形象,提升受眾對節目的關注度。另外,在全媒體時代,節目主持人的形象塑造要打破傳統模式的限制,要更具人格化的表達特征,提高受眾對主持人的關注度。同時,主持人可借助全媒體平臺走近受眾,給受眾帶來新鮮感,提升自身的親和力和對受眾的吸引力,增強受眾黏性。
全媒體時代是在一定環境下的相對概念,其發展過程是對傳統媒介形式的再創新。這就需要節目主持人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專業素養,突破傳統形象塑造模式的限制,增強與受眾之間的交流、互動,把握受眾的新需求,從而打造新形象,提升節目影響力和受眾的關注度。另外,節目主持人也要注重知識積累,夯實主持基礎,重視氣質培養,牢記媒體責任,樹立積極的、正向的、專業的主持人形象,更好地引導輿論,提高節目的影響力和傳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