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茂洲
(作者單位:重慶市渝北區融媒體中心)
高速發展的互聯網帶動了自媒體、新媒體蓬勃發展,改變了人們的信息接收方式,傳統媒體也因此受到了嚴峻挑戰,這一點在區縣級傳統媒體中表現尤為明顯,不少地市級媒體也不堪重負。于是,媒體融合成為傳統媒體自救的有效方式和途徑,這也打開了媒體傳播的新格局。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快、范圍廣、形式多樣,且信息量大、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在此背景下,傳統媒體電視新聞節目要實現發展和突破,就必須鞏固優勢,打牢根基,求變求新,在節目形式和內容生產等方面進行大膽改革與創新。
一條電視新聞從采訪到播出,其程序是采訪→寫稿→初審(當班責編)→配音→畫面剪輯→合成→二審(部門主任)→三審(分管領導)→播出(二審和三審之間還時常有調整和變化)。這一套程序固然比較完備,但如果簡訊與大新聞不區別對待,一律按照規定固定程序制作,“新聞”很可能變成“舊聞”,就會影響播出時效。
電視新聞的播出時間一般比較固定,基本是“整點播報”。即便當天上午已經制作好新聞,還是需要等到晚上8點才能播出。這原本是為了固定時段,吸引觀眾準點收看,從而形成收視習慣。但在受眾追求便捷,希望“隨時隨地獲取新聞”的當下,原來的“硬核”變成了“硬傷”。
電視新聞播出的基本模式:播音員出鏡,播導語,然后切入畫面配音解說。整個新聞播報過程中,播音員正襟危坐,以標準的播音腔播報內容,四平八穩,與觀眾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感。而且,與受眾的交流較少。這樣的新聞播出和傳播方式對很多受眾尤其是很注重自身感受的年輕一代來說接受度較低,對新聞節目的關注度自然也不會很高。
在審核程序相對復雜、播出時間相對固定的現狀沒有得到改變之前,時效性弱就是客觀存在的。一步慢,步步慢。在有的地方臺特別是區縣級臺,每天播出新聞都存在一定的難度,更談不上及時呈現正在發生的新聞。在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受眾閱讀習慣碎片化的當下,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速度一定要跟上,時效性不能明顯滯后。
電視新聞的傳播靈活性差,主要表現為“線性傳播”。電視節目播出時間比較固定,觀眾只能在對應的時間點觀看節目,而且錯過了不能倒回想看的地方了解相關內容,要了解錯過的內容只能等重播。并且,觀看節目的過程中不能參與互動,不能發表觀點。這樣的傳播方式,在時間和空間上對觀眾的約束性較強,且單向傳播方式下,觀眾不能及時反饋意見,這會讓一些觀眾因為感覺“沒有存在感”而離開熒屏。
“快”是“新”的前提條件,從某種角度來說新聞傳播也是如此。這就要求傳統媒體在審核程序等方面作出相應調整,在保持傳統審核優勢的基礎上提速。比如,簡訊、快訊,內容簡短,像“今晨8點25分,在××路發生一起四車連環相撞事故,造成路面嚴重擁堵,目前死傷情況不明”“昨夜暴雨,導致我區××鎮部分房屋受損,農作物大面積受災。今晨8點30分,由安監、應急部門和農業部門專家分別組成的救援隊,奔赴該鎮實施救援行動?!边@樣的新聞要盡快通過字幕、口播等方式和利用手機臺、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及時發布傳播出去,有能力的臺要通過插播、連線等方式快速傳遞信息。
在增強新聞傳播時效性方面,中央電視臺的做法非常值得推廣,新聞頻道24小時不停播。遍及世界各地的強大記者隊伍、通訊員隊伍和各種新聞來源渠道,都在源源不斷地向央視輸送新聞,央視自然在時效性上并不比新媒體差。另外,央視還增加了滾動字幕、即時插播、新聞直播、口播、新媒體互動等多種傳播形式,還在頻道定位上做到了細化和“精準推送”[1],包括體育、音樂、娛樂、電影、電視劇、軍事、農業、綜合等不同頻道。就體育方面而言,除體育頻道外,還專門推出了“奧運頻道”,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舉世矚目,收視率創世界新高,吸引了大量體育愛好者,尤其是冰雪運動愛好者的觀看。
當然,這樣精準地推送和布局,不是所有媒體都可以做到的,需要人力、物力和財力的高度匹配。但這是地方媒體的一個發展方向。簡而言之,就是有能力的地方臺增加頻道,向專業化、精細化布局,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受眾;實力不足以開設細化頻道的地方臺,就多辦節目,在同一頻道中增加信息輸出量,就新聞節目而言就可以分為時政新聞、社會新聞、娛樂新聞以及各地趣聞等,吸引不同受眾。另外,有能力的地方平臺還要爭取做到打破“線性”播出模式,實時更新播出信息,盡量與新聞事件發生時間同步。
地市級、區縣級媒體除在時效性上提速外,還要在新聞可看性上多下功夫,豐富新聞內容、抓住核心要義,做精新聞節目。電視新聞節目不僅僅局限于地方時政新聞,還要兼顧民生、經濟、科技、娛樂、生活服務等方面,以全方位覆蓋、多樣化服務的模式來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讓受眾“守住一個頻道,就能滿足生活需要”,如果能達到這個標準,就能牢牢吸引受眾。這里簡要談談怎樣做好受大眾喜愛的時政、民生、娛樂三方面的新聞。
時政新聞突出強調“新聞點”。所謂“新聞點”,就是這條新聞的核心,即報道的關鍵點。地方臺的時政新聞,主要以領導活動、轄區大事為主,這也是市民知曉地方大事、了解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窗口。時政類新聞一定要做得精煉,不要一味突出領導指示、強調、要求,避免陷入程式化。新聞應盡可能簡明扼要。要抓住核心關鍵詞,簡潔地告訴受眾本地時政大事。比如,“新規出臺”報道直接告訴受眾生活哪些方面將會因此改變和受到影響,“人事任免”報道哪些人哪些職務發生變化,“重大工程”報道目前重要工程的進展、何時能完工等內容。黨內活動新聞,只需要告訴受眾活動要求黨員干部做什么,什么時間做完,達到什么效果即可,而不必把人員分工、實施步驟、經費保障、領導強調等都事無巨細地寫進新聞。對于本地時政新聞,一定要擇其要,不拉雜、不冗長,抓住“新聞點”。
民生新聞重點抓住“新聞眼”。民生新聞注重身邊事,因為就在身邊,所以引發關注,即在雞毛蒜皮、家長里短中說清是與非,倡導真善美。在報道過程中,一定要抓住“新聞眼”,“新聞眼”就是老百姓的視覺注意力在哪里,喜歡看什么,就是吸引眼球的點。這里說的民生新聞,其定位就是面對大眾的一檔故事性新聞節目。關鍵是把讓人期待的、最能說明問題的點說清楚、講明白,注意用語一定要接地氣,這樣就能鎖定一個相對穩固的收視群體。例如,重慶電視臺有一檔民生新聞類節目《天天630》,分精簡版和加長版,持續數年不衰,很大原因就是“接地氣”,抓住了觀眾的需求和興趣點。用欄目組的介紹就是“提供了一個基于民生的視覺觸角,從群眾日常生活中采制而來的新聞,大量報道市民消費投訴、生活服務資訊;充分發動群眾提供新聞線索,聽取觀眾對社會事件的意見,擴大信息覆蓋面?!逼渲?,“基于民眾的視覺觸角”最核心的就是“抓住了普通大眾的眼球”。比如,這樣一條新聞:車主下班回家,發現車位被別人霸占,打對方電話不接,車主一氣之下把對方的車用鑰匙劃了一條長痕,且將車位堵住,造成通行堵塞。最后車主不但被占用車位的人告上法庭,賠償了對方損失,還遭到眾人譴責。類似這樣的故事新聞,很容易引發受眾共鳴,受眾站在不同角度對此事的看法不一,眾說紛紜,從而也能引發大討論,獲得很好的社會效果和傳播效果。這些看起來很“瑣碎”的新聞,因為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很受廣大民眾關注,而這樣的新聞就要把故事原委講清、講透,落腳點放在“該怎么處理才最好”上,這也是“新聞眼”。生活每天都在繼續,新聞每天都在發生,把身邊故事講好,就能把民生新聞做好。
娛樂新聞引導側重“新聞臉”。娛樂是人們生活的調節劑,明星也是大眾茶余飯后的聊天內容之一。報道關于明星的新聞要注意些什么,怎樣的報道方式才算最好?最重要的是選好“新聞臉”,也就是風向標。明星有全國知名的“大明星”,也有區域范圍的“小明星”,不管知名度如何,選取這些公眾人物作為新聞報道的主體,都要注意“德藝雙馨”這個基本點,也就是品行要適配,確保娛樂新聞的導向性正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正能量。
“內容為王”,編輯形式首先要服從于內容。新媒體也好,傳統媒體也罷,都需要生產出耐看和好看的節目“精準推送”,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才能最終牢牢吸引受眾。這一點不少新媒體尤其是一些移動端應用程序做得更好,根據瀏覽數據就可精準推送受眾想要了解的信息,廣播電視工作人員做節目也要“精準制作”,有的放矢。在這個過程中,編輯人員一定要順勢而為,創新編輯手法和形式。比如,注重片頭片尾包裝,讓人一看就想一探究竟;比如,故事新聞中,改變“先因后果”的固定編排節奏,轉換成“先果后因”敘事風格,配制相應背景音樂以增加懸念;比如,畫面編輯要跳出窠臼,不生搬硬套,使畫面間的銜接方式多元化,適當增加特技,或快進或慢放或靜幀,還可在畫面中增加圖片,敘述中增添音樂,圍繞內容來創新編輯方式,讓“視覺張力”更強[2]。
播音員主持人自身形象要與欄目吻合。部分新聞播音員的播報模式較為死板,總是一個腔調、一個模式、一種姿態、一個表情。原中央電視臺副臺長孫玉勝在《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中首次提出“電視語態”概念,也就是對電視觀眾的“說話方式”[3],上海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教授高紅波則在《中國電視語態的變遷》中指出,所謂電視語態就是“傳播者對受眾說話的態度與敘事方式”,并將電視語態更進一步細分為“新華語態”“平民語態”“懸疑語態”“叫賣語態”4類[4]。當然這并不是說新聞播報要一驚一乍地故弄玄虛,而是說,可以嘗試改變和創新新聞播報模式,比如一檔節目里可以有不同“語態”出現,讓敘述更生動,讓視覺聽覺更豐富。新聞播報不追求花里胡哨,但也要與時俱進,播音速度、動作表情、語音語勢等,都可以根據新聞內容而作出調整。其實,編輯形式也好,播報模式也罷,這里所指的“創新”,究其實質就是要與時代要求相適應,與大眾要求相匹配,要找到一個讓受眾接受、與受眾形成交流互動的契合點。
融媒體時代,新聞除傳播速度加快外,傳播者和受眾相互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受眾已經不滿足于以往的單向傳播,被動獲取和接收信息,還要參與其中,發表自己對新聞事件的看法。一些新媒體開設的留言評論區、精彩留言展示、“彈幕”等值得傳統媒體借鑒。比如,益智類、娛樂類、競技類電視節目,話題性新聞欄目,就可以開通對話、連線、留言等交流功能,實現“大屏”(電視)和“小屏”(手機)互動溝通、增效融合。另外,還可以借鑒和使用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的傳播方式來增強傳統媒體的傳播力。
不管世事如何變遷,人們對新聞事件“真相”的追求和好奇是不變的,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恰恰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引入直播,聲畫同步,“實時呈現”事件發展情況[5]。記者就在事發現場,身臨其境代入感強,多用同期聲現場感強,這其實就是滿足受眾需求的最好方式。這一點傳統媒體電視臺很占優勢,不是所有媒體都適合且都能夠做直播的,電視臺有經過系統培訓、實戰經驗豐富、專業過硬的文字記者、編輯、攝像記者、出鏡記者、主持人和制作團隊。這支精干的專業隊伍能夠根據事件進度、不同節點做現場報道、現場訪談、現場評論等各種“就在現場”的電視節目,可以滿足受眾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對新聞事件的需求。當然,直播不是盲目地呈現,而是有目的、有方向地報道,適用于突發自然事件和突發公共事件,也適用于大眾關注的重大文物挖掘現場和重點工程建設現場。
央視和省級臺可以圍繞新聞事件整合和調動各方資源,搭建直播室,邀請權威專家,連線不同城市,使整個直播立體、豐富、全面。地方臺開展直播最便捷和可操作的就是有一輛功能相對齊備的“轉播車”,組織一支精干力量,包括編輯、記者、攝像、出鏡記者、主持人等,現場采訪、現場制作不求全但求快,真實、實時報道突發事件,吸引觀眾。同時,還可以通過有預案的準備,播放相關資料片、介紹事件背景、邀請相關專家訪談等形式來增加信息量,完善直播事件報道。
融媒體時代給傳統媒體帶來嚴峻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在傳統電視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傳統媒體電視新聞節目要善于發現自身的不足,同時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并與新媒體進行資源整合、聚攏發力,這樣才能在媒體融合中找準方位,穩步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