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興無
抗戰時期,晉察冀軍區開辦了無線電訓練班和高級班。給高級班授課的是從北平燕京大學來的兩位“洋教授”,開設的課程有大學的高等物理學和微積分。這所名不見經傳的戰地大學,培養出了新中國導彈航天事業的奠基者和領軍人。

圖① 1939年8月,聶榮臻(左)與林邁可(中)、白求恩交談

圖② 林邁可給學生講無線電原理,左一為鐘夫翔

圖③ 林邁可講無線電實驗課,立者為林爽

圖④ 1943年8月,聶榮臻等歡送班威廉夫婦趕赴延安
1937年,八路軍115師政治委員聶榮臻率部建立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形成了晉察冀邊區、冀中、冀熱察3個戰略區,12個軍分區,總兵力近10萬人。
當時各塊根據地被日偽軍據點分割,無線電通信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缺少無線電技術人員,聶榮臻指示自己辦訓練班培養。1937年底,第一期無線電訓練班招收36名學員,經過培訓后,他們也只會用而不會修,更不會使用從日軍那里繳獲的新型電臺。聶榮臻要求,電臺人員不能僅僅滿足于會用,要深入探討無線電技術。于是,訓練班改為研究組,但由于沒有導師,研究探討很難深入。
1942年初,聶榮臻收到從冀熱察挺進軍司令員蕭克那里傳來的消息,燕京大學教授林邁可、班威廉夫婦逃出北平,已經來到平西挺進軍司令部。聶榮臻對林邁可早已熟識。1938年、1939年的暑假,林邁可曾兩次到晉察冀邊區看望他的好友白求恩,聶榮臻同他們進行了友好的交談。林邁可回燕京大學后,秘密為晉察冀根據地采購藥品、通信器材等緊缺物資,還與燕大物理系主任班威廉一起,組裝了十幾部無線電發報機,通過設在北平西郊的游擊隊地下聯絡站,輸送給晉察冀邊區。
1941年12月8日早上,林邁可從收音機里聽到,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對日本宣戰。他預感以他和八路軍的關系,日本人肯定會上門找麻煩,而且班威廉也有危險,他當即駕駛燕大校長司徒雷登的小汽車,帶著妻子李效黎、班威廉夫婦火速駛出燕大東校門。不到10分鐘,日本憲兵便封鎖了燕大校園。
林邁可出城后,義無反顧地選擇去找八路軍。蕭克從北平地下電臺發出的電報中獲悉林邁可一行的信息后,立即委派精干人員前往接應。1942年元旦,林邁可一行抵達河北淶水縣小峰口挺進軍司令部。
聶榮臻對林邁可、班威廉的到來異常高興,說這兩位“洋教授”是求之不得的“寶貝”,當即發電報給蕭克,盛情邀請林、班一行到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做客。1942年春節后,林邁可、班威廉夫婦在挺進軍無線電中隊機務主任王士光的陪同下,抵達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所在地平山縣吊兒村。
聶榮臻推掉所有工作,專門設宴為林邁可、班威廉夫婦接風洗塵,他誠懇地說:“我們等了幾個星期才把你們等來啊!燕京大學你們一時回不去了,中國抗戰急切需要你們這些大教授的幫助和支持。”
聶榮臻還親自帶著兩位“洋教授”參觀晉察冀邊區各方面的建設。一天,他帶著他們走進一間簡陋的屋子,里面的人正在搗鼓無線電設備。聶榮臻介紹說,電臺是指揮作戰和偵測敵情的“順風耳”,我們成立了無線電研究組,想提高電臺人員的技術水平,現在最缺的就是導師。聶榮臻鄭重地聘請林邁可、班威廉擔任研究組的導師,林邁可、班威廉欣然應允。
林邁可、班威廉穿上八路軍軍服,正式加盟晉察冀無線電研究組,研究組更名為高級班。
聶榮臻非常重視高級班,從學生的選調到教學內容都作出了具體的安排。軍區政治部從各分區選調一些上過大學、高中的優秀青年補充到高級班,還派人到北平、天津、保定等地購買大學物理、數學、無線電技術教材以及無線電收音機。
高級班在一間破舊的民房開班。班威廉這樣描述當時的教學環境:“一邊是刻苦學習的八路軍學子,一邊是豬和雞,驢兒和石磨,還有一個老太婆常坐在教室的門檻上用雙手把麻搓成繩子。”
高級班的26名學生,有的上過大學,有的讀過高中,他們都為了抗戰而中斷了學業。根據文化水平的不同,“洋教授”將他們分成甲乙兩個組,甲組9人,乙組17人。兩個組的必修課是大學數學、高等物理、電工原理、無線電工程等4門課程;選修課是高等數學、高等電磁學、光學、天線理論、量子論、相對論等。
甲組由林邁可、班威廉直接用英語授課,林邁可講授無線電工程等專業課程,班威廉講授高等物理等基礎理論課程。乙組的教學,由甲組學生王士光、林爽將聽課筆記譯成中文,下午再由王士光輔導林邁可講授的內容,林爽輔導班威廉講授的內容。
班威廉曾問聶榮臻,戰事如此緊張,八路軍為什么從前線把這些急需的人才調回來學微積分這樣的課程,這對游擊戰事有什么用處呢?聶榮臻回答,八路軍并不單純是一支戰斗隊伍,還是一座大學校,有條件的同志應該學習各種建設技能。中國在戰后的建設,需要一大批有革命理想的工程師。我們目前的訓練計劃,就是為我們的未來培養工程師。班威廉頻頻點頭,對聶將軍的遠見卓識深表嘆服。
兩位“洋教授”按正規大學的教學要求,加快了教學進度。學生們總能努力跟上,學習好的無私地幫助學習差的,使大家的學習成績能夠齊頭并進。班威廉深感驚詫:“怎么優秀的人才都到八路軍這里來了?我在那邊教學很久,為什么沒有遇到這樣好的學生?”
林邁可主要圍繞無線電技術開展教學。在聶榮臻的支持下,他把分散在各單位的無線電元配件集中起來,供學生實習用,并指導學生用這些元配件組裝出了輕便的電臺供前方部隊使用。他帶領學生對軍區總部、各軍分區上百部電臺進行了升級改造,使整個晉察冀的無線電通信指揮系統保持在最佳運行狀態。
由于日軍的“掃蕩”,高級班隨軍區司令部由南向北,轉移到平山、阜平兩縣的5個村莊。兩位“洋教授”與學生們同吃一鍋小米糊,同睡一間茅草屋。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教學也沒有中斷,有時以老鄉棄用的羊圈作教室,若遇敵機空襲,就在村外樹林里掛上小黑板繼續上課。
在兩年左右的教學過程中,兩位“洋教授”一絲不茍,對學生嚴格要求,嚴格考核,設有周考、月考、期終考。他們對學生的成績也非常滿意,評價說:“完全達到最高級大學的水準。”
高級班學生結業后,班威廉夫婦、林邁可夫婦分別于1943年8月、1944年5月離開晉察冀邊區。高級班由他們培養出來的骨干繼續舉辦,先后招收了4期學生,培養無線電人才近300人。為了適應解放戰爭的需要,1947年高級班正式升格為晉察冀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1948年更名為華北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新中國成立后,更名為中央軍委工程學校,1952年升格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學院,1960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1966年更名為西北電訊工程學院,1988年更名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晉察冀的戰地大學培養出了鐘夫翔、林爽、王士光等新中國導彈航天事業的奠基者和領軍人。
公認為我國導彈航天事業主要奠基人之一的鐘夫翔,是高級班學生中在新中國成立后擔任領導職務最高的一位。1953年,鐘夫翔任郵電部副部長。1956年7月國防部第五局(導彈管理局)正式成立,鐘夫翔任局長,錢學森任第一副局長兼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導彈研究院)院長。聶榮臻特別交代鐘夫翔,錢學森剛從國外歸來,一切還在熟悉中,要全力支持他的工作。鐘夫翔兩次協助錢學森將分散在中國科學院、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郵電部、二機部等部門單位的任新民、梁守槃、屠守鍔、謝光選等頂尖科學家調入五院,在較短時間內組成了導彈研制的基本骨干隊伍。
1956年12月,鐘夫翔等代表國防部與蘇聯代表談判引進蘇制P-1液體近程彈道導彈。通過對P-1的研究,五院人對導彈有了基本的了解。鐘夫翔深感五局和五院機構、職能相近,就主動向聶榮臻建議國防部五局與五院合并。1957年2月,國防部五局撤銷,并入五院。鐘夫翔也被譽為我國導彈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后來他任郵電部部長。
我國第一位自主研發導彈總設計師林爽,也是晉察冀無線電高級班的高才生。1956年8月,林爽由郵電部調任國防部五局副局長兼副總工程師。
1957年12月,中國從蘇聯引進的兩枚P-2導彈及一套地面設備運抵北京。1958年4月,五院決定仿制東風一號導彈。林爽任五院第一總設計師室主任、地地導彈總設計師。蘇聯撤走專家后,林爽同大家一起研制“爭氣彈”,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發射了仿制的東風一號導彈。
東風一號導彈射程僅600公里,沒有實戰價值。聶榮臻指示要抓緊自主研制中近程導彈(東風二號)。林爽被任命為東風二號導彈的總設計師。1962年3月,第一枚東風二號導彈的發射試驗失敗。聶榮臻表態:既然是試驗就有失敗的可能,總結經驗教訓,以利再戰。這給林爽這些導彈研制者以極大的鼓舞。
1964年6月29日,第二枚東風二號導彈發射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國防部五院決定組建固體導彈研究院——四分院。1965年4月,林爽被任命為四分院院長,為我國的固體彈道導彈及固體導彈發動機事業作出了開創性、奠基性的貢獻。1979年1月,林爽任七機部(航天)副部長。
“兩彈一星”地面測控系統的開拓者王士光,是北大、清華肄業,也是高級班學生中學歷最高的一位。1963年,王士光任四機部副部長,負責生產和軍工科技研發。他參與并領導了導彈、飛機、潛艇、坦克等系統的配套電子設備和地面制導、通信導航等電子裝備的研制工作,先后試制成功原子彈爆炸用的遙控系統,以及地地、地空、空空、艦艦4種型號導彈的制導系統。
在洲際導彈研制試驗過程中,王士光組織完成了火箭的各種電子設備、雷達系統,發射基地的控制、通信、測量系統,以及地上和海上測量船的測控、跟蹤、通信導航等系統;在潛地導彈工程中,他組織完成了導彈計算機控制、測控、跟蹤測距等系統;在地球同步衛星工程中,他組織完成了衛星本體、運載火箭、測量控制、衛星通信、發射靶場等五個大系統所需的電子裝備、電源和高可靠元器件的研制生產。1980年5月,洲際導彈發射試驗成功;1982年12月,潛地導彈發射試驗成功;1984年4月,首次成功發射試驗通信衛星。
1983年,林邁可訪問中國時,蕭克向他介紹了晉察冀無線電高級班一些學生的情況。他后來寫道:“使我非常高興的是,當時參加我們無線電工程研究班的一些人已經提升到電子遙訊機構的領導崗位上來了,如鐘夫翔、林爽、王士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