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侯靜

近日,紀錄片《不用費勁記憶網址了!漢字也能當網址》在央視新聞等多個媒體平臺播出,該片首次講述了“域名”從英文漢化成中文的演變歷程。域名漢化被稱為中國互聯(lián)網漢化的“最后一座堡壘”,看似只是一個小目標,其實背后卻深藏著科技話語權和文化自信心的雙重博弈。
1994年中國全功能接入互聯(lián)網,但對于大多數(shù)中國人,上網還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語言。由于互聯(lián)網誕生在美國,英文就成了上網的第一道門檻,只有通過漢化才能使互聯(lián)網在中國發(fā)揮出最大的價值。而域名作為互聯(lián)網的基礎架構、網站的“門牌號”,成為漢化的重要一環(huán)。
長期以來,關于域名究竟需不需要漢化的爭論不斷。反對者認為,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網站已經非常方便,而中國網民大都沒有輸入域名的習慣,使用英文域名并不會影響用戶上網。殊不知,域名除了使用價值之外,對品牌保護、文化認同以及互聯(lián)網未來的健康發(fā)展都有著重要意義。
在紀錄片中,互聯(lián)網域名系統(tǒng)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毛偉講述了中文域名最初被國際認可的經過:“中國人有權利使用自己的語言上網,這是我們始終堅持的信念。在2002年的時候,在中國承辦了國際上的ICANN(互聯(lián)網名稱與數(shù)字地址分配機構)大會,把一些外國的互聯(lián)網域名領域的專家請到中國來,給他們講中國為什么要這樣一個需求,我們在技術上如何來實現(xiàn)。經過多方面的努力,慢慢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毛偉表示,中文域名與我國企事業(yè)單位的名稱或品牌天然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因此中文域名無論是對于網站的所有者,還是網站的訪問者,都是有著特殊的價值和意義。比如“國家電網.網址”“工商銀行.網址”“貴州茅臺.網址”等等,這些都是中文域名,即含有中文字符的域名。中文域名不僅便于記憶,還易于推廣傳播,并且有顯著的中國標識,彰顯了文化自信,同時還能夠為網民營造更安全可信的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以及提高互聯(lián)網國際網絡空間治理的話語權。
從研發(fā)中文域名的技術標準,到推動中文域名的應用普及,作為全程參與中文域名發(fā)展歷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毛偉已經走過了近20年的艱辛歷程。在獲得國際權威組織的認可后,毛偉便與眾多計算機科研專家一同投入到了中文域名技術標準的研發(fā)工作當中。2014年4月,“.網址”入根國際申請完成所有評審環(huán)節(jié),正式寫入全球互聯(lián)網根域,成為新通用頂級域名的一分子。
一個國家的通用語言文字對于形成文化認同具有“助推器”作用,也是身份認同感的重要來源。在紀錄片中,毛偉欣慰地說道“以前上網用英文域名,看一眼不一定記得住,而大家看一眼中文域名就記住了。只要把這個名字輸入進去就可以找到對方,也可以讓更多的用戶,以簡潔、低成本的方式訪問到企業(yè),這對于在網上開展電子商務更有幫助。認識到這一點,企業(yè)現(xiàn)在開始這么做了,這是很好的一個苗頭,應該鼓勵。”
在2021年11月發(fā)布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中提出:完善中文域名應用環(huán)境,進一步推動中文域名推廣應用。中文域名的普及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即將在2023年舉辦的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官方網站啟用中文域名“成都大運會.網址”,這是世界級體育賽事官網首次啟用中文域名作為官方主域名。面對這一重大突破和進步,毛偉認為,這能夠體現(xiàn)高度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在互聯(lián)網傳播中華文化,讓新一代網民加深語言認同、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
今年是中文域名誕生23周年,中文域名的技術和應用環(huán)境逐漸成熟,相關國際技術標準和管理政策相繼出臺,各大主流瀏覽器已支持中文域名解析,中文用戶可以很方便地通過中文域名實現(xiàn)“母語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