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建新 王 斌
4月1日是國際愛鳥日。鳥類是我們在自然界中最常見、最活躍的野生動物朋友。無論是在小區、公園、鄉村、鬧市,還是在森林、山地、河流、濕地都有它們的身影。它們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它們或有婀娜的體態,或有美麗的羽毛,或有婉轉的歌喉,或有颯爽的英姿。正因如此,鳥類成了最容易引起孩子們興趣的物種。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已經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各個物種之間相互依賴、彼此制約的關系,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培養孩子的環境保護意識、野生動物保護意識已經成為中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近幾年的中小學課程改革,增加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跨學科課程以及學科實踐課程,強調增強學生從社會生活和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體驗。特別是在貫徹執行“雙減”政策的形勢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和全面發展得到了全社會的普遍重視。
如何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培養他們健康的興趣愛好,同時幫助他們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呢?關愛野生鳥類成了中小學綜合教育中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
目前,我國公眾對野生鳥類的了解還很有限,很多人只認識最常見的麻雀、喜鵲和燕子。其實我國是世界上鳥種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目前已記錄的野生鳥類接近1500種,約占世界鳥種總數的1/6。以北京為例,作為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在不足0.2%的國土面積上居然生活著超過500種野生鳥類。
近年來,在眾多鳥類專家學者、鳥類愛好者和在校老師們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孩子有了關注、了解身邊野生鳥類的意識和機會。例如在北京,一些中小學開設了觀鳥課程、組建了觀鳥社團,老師們帶領著孩子們學習鳥類知識、實地觀鳥;一些社會機構、公益環保組織積極開展鳥類科普科研活動,吸引公眾參與鳥類科學調查、鳥類環志等工作;政府教育部門每年組織中小學開展野生動物保護知識競賽、實地觀鳥比賽、鳥類生態攝影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大批中小學生參與其中,知鳥愛鳥。
在中小學生中,以鳥為媒開展的科普教育活動還有很多。比如,鳥類科學影像拍攝制作、鳥類繪畫和工藝品制作、野生動物保護法律宣講,以及鳥類科學項目研究等。孩子們在鳥類專家、志愿者的帶領和家長的陪伴下,觀察野生鳥類,了解它們的辨識方法、生活習性,進而探究野生鳥類行為規律和與之相關的鳥類保護和環境保護問題。
在觀察鳥、研究鳥、保護鳥的過程中,孩子們增加了戶外活動,鍛煉了身體,磨煉了意志;科學探究活動,激發了孩子們主動學習的能力,培養了他們思辨能力;孩子們與同學、老師和家人一起走進大自然,結交良師益友、增進親情友情,鍛煉了他們與人溝通相處、團結協作的能力;參加愛鳥護鳥的公益志愿活動,讓孩子們接觸了解社會,培養奉獻精神,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難得的是,在與野生鳥類的接觸中,在關注鳥類的行為和它們的生活環境時,鳥兒色彩繽紛的羽毛、婉轉動聽的歌唱、競翅翱翔的身影、求偶育雛的真情等會印入孩子們的腦海,讓他們領悟到自然界中每一個生命的神奇和偉大。尊重生命、熱愛生命、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意識便會潛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們心中了。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也想和孩子們一起去認識身邊的野生鳥類了?其實觀鳥很簡單:準備一個8-10倍的望遠鏡、一本鳥類圖鑒,選擇一個好天氣,就從離你最近的那個公園開始吧!

圖為孩子們在北京沙河濕地觀鳥。 王 斌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