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農村文學價值闡述與教育——評《農村應用文寫作與文學鑒賞》

《農村應用文寫作與文學鑒賞》
作者:劉中偉、馮學芝、宋寶峰
出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9787511642851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民遷入城市,整個社會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以農村為基礎的農業文明也受到強烈沖擊,這些都給新時代農村文學提供了新的經歷和素材,但也致使農村文學的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在當代文學史上,以反映農村生活和農民現實的農村文學一直都是主流的文學形態。然而,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農村文學在不斷發生變化,這些變化不單是文學形態的自然演變,也是我國社會歷史變革的直接寫照。本文結合《農村應用文寫作與文學鑒賞》一書為參考讀本,深入探析農村文學價值與教育的相關內容,力求進一步促進農村文化建設。
由2019年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劉中偉、馮學芝、宋寶峰著的《農村應用文寫作與文學鑒賞》一書,詳述了應用文寫作與文學鑒賞方法,并附以實例。應用文寫作是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為辦理公私事務而形成并使用的、具有使用價值和一定文章體式的文字信息載體。它是人們交流思想、互通情況、解決問題、處理事務的工具。文學鑒賞對每個人來說是一個可以讓自己心靈放松,帶著我們的感情去體會作品的真情實感,去觸碰那背后的故事,去發現文學與人的關系,去探求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農村應用文寫作與文學鑒賞》全書共分為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紹實用應用文如條據啟事書信、通知請示、計劃總結、請柬公務電子郵件、歡迎詞歡送詞、會議記錄、述職報告、合同、訓練44題以及范文選讀。第二章主要是對古詩、宋詞進行鑒賞以及社交場合古詩文的運用。第三章主要是對林黛玉進賈府、群英會蔣干中計、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狼行成雙、最后一片葉子、項鏈等小說章節鑒賞。
文學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力量之一。農村文學在創作過程中不僅注重人類對精神家園與人性的回歸,還注重對農村生存環境與生命的探究。農村文學的現代性主要體現在它彰顯了現代文明的崇尚,對家鄉的眷戀之情,對真善美的展現。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許多農村文學作家對現代文學展開了積極反思,并積極尋求人類詩意棲息的精神家園,在作品中重建人文精神的前瞻性。農村文學作品不僅要使農民接受,還要具有豐富的文學價值。一個時代也好,某個時期也好,如若經典,足夠真實反應該時期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風貌,那么它在歷史長河中的閱讀者,不僅僅是當下經歷這一切的讀者,還有后輩讀者,都能在這一文學作品的內在書寫內容、外在文學形式當中,感受相應時代人們對應的狀態,從而獲得內在的閱讀需求的滿足感。
文學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文學教育,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圍,從而影響學生的性情,使其在積極、濃厚的文學、文化氛圍中學習,修身養性,最終培養有素質、有涵養的人才,為中國文學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第一,農村學校文學教育。文學教育的內容與方式方法都有其特殊性,它與語言教學以及大學文學作品選讀課都不相同。文學教育不僅是通過文學作品對人進行人文素質教育,還通過文學知識的傳授對人進行專業訓練。文學教育的實施與學生德育的培養有密切聯系。學生要經過長時間的文學積累、文學感悟和文學熏陶,才能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并培養良好思想品德。
農村學校文學教育應從以下方面強化。首先,要重視學生閱讀積累。采取課內課外的誦讀以及閱讀活動,讓學生接受文學的熏陶,逐漸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其次,立足課堂教學,滲透文學知識。教材中的作品大多都是明見名篇,向學生介紹作者作品的同時,通過介紹作者當時的文學發展狀況,使學生對文學逐漸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境,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還提升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再次,進行審美教育,陶冶學生情操。現今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是情文并茂的佳作,學生不僅受到思想教益,還陶冶了學生的情操、美化學生的心靈。最后,結合農村文學,培養寫作能力,使寫作教學能夠較好地突破作文的瓶頸,并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發揮農村特色作文獨特的育人功能。
第二,發揮本土作家的文化傳承作用。農村文學源自于民間,其創造者是百姓,記錄的都是平常百姓的市井生活,表達的是百姓的喜怒哀樂和愿望需求。文學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力量之一,需要制度設計和外部輸入,但最重要的還是培養本地的文學人才和培育本土農民的文學閱讀和文學表達能力。首先,借助作家深入生活的機制,建立農村文學創作基地。其次,需要發揮各地文聯、作協和文化館的作用,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農村文學活動,營造良好的文學氛圍。再次,借助圖書下鄉和農村文化館建設,建立并豐富農村的文學閱讀,并為農民提供文學閱讀資源和場所,再利用農村交流平臺進行文學交流活動。最后,組織文學培訓以及協助農民組織一些文藝團體,逐漸修復鄉村文學文藝生活。在農民創作出作品時,為其提供可以展示的平臺,將其作品進行傳播與普及,最后還能夠使作品回饋到農村。
(施旸,宜春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