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憶雨
(山東傳媒職業學院 藝術設計系,山東 濟南 250200)
跨界混搭風席卷了整個時尚界,從設計到品牌、企業到賣場,舞臺服裝設計也開始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現如今,各種藝術文化特色在新時代大舞臺上爭奇斗艷,同時,面料二次再造在舞臺服裝設計中的創新應用也要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舞臺服裝設計屬于服裝設計范疇,可以在“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表現方式中落實設計理念,呈現舞臺人物形象和服裝設計,落實藝術場景,體現美感元素,真實展現交叉藝術的魅力[1]。此外,面料屬于基礎部分,要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對面料實施二次創新,最大限度地豐富舞臺服裝設計的表現形式,滿足綠色和循環發展需求,迎合大眾審美。只有觸發新的消費動機,建立永恒的經典,才可體現中華民族文明的結晶,找到植根于中華文化精神的設計語匯[2]。
舞臺服裝設計屬于舞臺藝術創作和服裝創意設計,不僅展現了舞臺藝術,還實現了對服裝面料的創新。舞臺服裝設計在舞臺藝術創作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結合實際,對舞臺人物進行合理的包裝和塑造。中國傳統舞臺服裝的色彩飽和度高,造型大膽夸張,具有很強的靈動性。服裝面料在服裝設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造型風格具有較大影響。從本質上看,我國古代舞臺服裝設計更加傾向的是文化的沉淀,同時還要融入國際化思維理念[3],給予觀眾全新的觀賞效果,并在元素的拓展中保持服裝的時尚感,提高創新性。
面料再造可以改變材料的原生形態,向傳統材料注入全新的時代內涵和風貌。(1)功能性原則。在保證服裝實穿性的基礎上,綜合考量不同人群和不同場合,根據舞臺設計要求,制定相宜的舞臺服飾,例如在夏季可以選擇一些質地柔軟、透氣性良好的材質進行設計,冬季則以御寒為主。舞臺服裝設計更傾向于面料的光澤感和垂感,要與舞臺的燈光相互映襯,充分體現其功能性,增加藝術審美情趣。(2)藝術性原則。在實施舞臺服裝面料二次設計時,設計人員要有效設計藝術造型,以呈現更好的展示效果,提升穿著者的氣質,兼顧特色性,保持層次感[4]。(3)協調性原則。圖案造型的表現形式之一即面料設計,需根據舞臺視覺效果,對服裝面料進行整合,展現藝術特色,形成統一的發展理念。
在現代服裝結構設計中,設計人員通過立體化的方式增強思維審視效果。舞臺服裝設計屬于服裝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設計人員需在實踐過程中將立體空間造型合理融入舞臺服裝結構設計中,理清兩者的邏輯關系,賦予服裝不一樣的藝術風格,一方面,要結合實際,展現“流動的雕塑”的藝術特征;另一方面,需展現出立體空間造型和舞臺服裝結構之間的邏輯關系,不僅可以激發設計人員的創作靈感,還可以使其在全新的思維理念中重新審視審美藝術的魅力,滿足大眾的真實體驗需求,展現獨一無二的民族文化。
在服裝設計中,設計人員要考慮的因素較多,例如時尚潮流、舒適程度、色彩、面料等。形式美法則具有屬于自己的發展規律,在落實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在分析服裝設計和舞臺服裝設計共性的同時,融入藝術形態構成的個性要求,一方面,是為了滿足個性化需求和美學特征的統一界定;另一方面,是為了通過舞臺角色的形象、角色的服裝、角色的形態、角色的裝飾節奏、角色的韻律等進行整體的打造和二次優化。在舞臺服裝設計中,設計人員要遵守一定的原則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將舞臺服裝設計和內在品質相結合,考慮服裝的實用性價值和穿著環境。對于細麻紗、綢緞等變化不大的面料,要想表現出形式美,可以通過褶皺、剪裁等方式完成設計,展現立體化效果[5];對于蕾絲這樣的布料,需要適當進行改造,避免破壞原本的美感,影響自身的風格和價值。
在新時代背景下對服裝面料進行創新,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從本質上看,面料變形設計、面料破壞設計、附加裝飾設計等以及刺繡、鏤空、剪切等方式,都是以表現形式為基礎,將服裝的功能和價值表現出來。面料再造,即服裝面料的二次設計,根據不同面料的材質,可以選擇物理方式或化學方式,對面料實施改造和優化,改變面料的質感與外部形態,展現新的視覺效果和風格。面料制作工藝和制作特點需符合面料本身的性質與特點,最大限度地展現不一樣的建設效果,例如對牛仔布料和棉布料進行切割后,會展現出不一樣的藝術效果。舞臺服裝面料所涉及的領域不同,包括衣著用、裝飾用、工業用。一般情況下,柔軟織物面料的質地輕盈且垂感較好,給人一種絲滑的觸感,不僅展現了服裝的輪廓感,還表現了線條的清晰感與體積感。對于一些厚重感較強的面料,要通過穩定的造型進行表達。紗織型面料主要是為了呈現自身的通透性,不僅神秘,還可以達到優雅的藝術效果。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舞臺服裝面料也要在創新中優化舞臺服裝設計,讓其成為主流發展趨勢,為后續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服裝面料的種類開始趨于多元化,塑料、金屬、木板等都可以成為舞臺服裝設計的材料。舞臺服裝設計與一般的服裝設計存在一定的區別[6]。在舞臺服裝面料再造中,經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添加材料。舞臺服裝面料再造通常構建了非理性表象,給大眾的視覺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力。拼貼、疊加、貼布繡等方式更多呈現了立體感,不僅設計較為新穎,還可以將體積感和重量感表現出來,給予大眾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首先,設計人員采用不同色調、不同質感的面料或裝飾品進行拼接時,主要是為了豐富內涵,形成有效的質感對比;表現不同的設計主題與設計理念,增強立體感,提高吸引力;突出材料的性能,將面料的功能性發揮到極致;敏銳地把握服裝材料各異的特征,了解不同面料的性能,針對不同的面料結構進行設計,最大限度地將面料的主要價值表達出來。例如,對于原色布就可以用剪刀代替畫筆,根據面料的顏色、肌理、材質觸感等,合理選擇應使用的手法。剪、撕、粘等創新過程可以具備特色,也可以具有抽象型;可以具有筆墨效果,也可以表現層次感和浮雕感。不管是哪一種類型,都可以給大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其次,在舞臺服裝設計中,設計人員可以反復疊加一種或多種元素,最大限度地呈現層次感,展現不一樣的藝術效果和視覺效果,可同時運用加法與減法,將兩者綜合運用于實踐中。在使用增型處理方法時,設計人員可以將堆疊、刺繡、貼布等工藝手法融入其中,貼布、珠片、鉚釘等復合材料的綴飾可以充分體現服裝的立體感(圖1)。

圖1 增型處理方法
最后,設計人員需結合實際需要,對面料進行合理裁剪,貼在舞臺服裝上,做好細節工作,呈現出立體化發展趨勢。
首先,設計人員要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合理破壞舞臺服裝面料,使面料呈現出不規則的狀態,但同時要保持規整性。在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應將服裝的功能性放在首位,按照不同季節、場合和環境設計服裝,表達出簡潔和含蓄之美,使服裝呈現出不完整、不規則或參差不齊的效果,可以創新傳統文化,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特征,同時提高服裝的藝術審美價值。例如,在《盛宴·潮牛》時裝展上,任柏朝先生身著限量款牛仔時裝,系列服裝提取了中國傳統書法元素,增加了舞臺的高級感[7]。
其次,在面料再造過程中,褶裥是更加生動和直觀的表現方式。運用減型處理方法時,設計人員要先確定服裝的特定風格,然后在原有基礎上,完成有效的重組。
最后,設計人員可以利用雕刻機或激光切割機去除局部面料,另外加上一些文字或者圖案等,呈現出強烈的虛實對比效果,增強藝術表現力,增添不一樣的韻味。該服裝在舞臺上呈現時,具有一種朦朧感和神秘韻味,既追求復雜的華麗之美,還追求簡約、典雅的樸素之美。
首先,在設計舞臺服裝時,設計人員要按照紗向進行扭轉,轉變原本的紋路。在對面料形態進行變形處理過程中,設計人員采取折疊、系扎、軋花、抽褶等手法形成新的紋路,使之在流動效果中不失規則感,呈現出一種有序的紋理,動靜結合,相承有序,突出舞臺服裝材料閃亮華麗的特性。
其次,設計人員可以按照面料的厚度和工藝特點進行合理統籌規劃,利用熨斗等做好擠壓處理,將增型處理、減型處理和變形處理等相結合,豐富服裝整體視覺效果,增強服裝的觀賞性,為后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最后,設計人員可以利用纖維或其他生物材料制成不同的形狀或圖形,采用編織、鉤編、穿插等方法,通過手工涂畫與染色等滿足消費者對服飾的不同需求,此外,還可以在創新過程中,讓服裝面料呈現出三維的視覺效果,具有一定的沖擊力。例如,Jean Paul Gaultier將金黃色等貼布袖片以立體的形式裝點在袖肩部位置,充分體現了立體感,同時兼具實穿性,符合現代時尚潮流和審美趨向。2020年,Central Saint Martins將牛仔面料與紅色、粉色、白色等色彩的蕾絲面料和針織相結合,展現出女性的柔美、個性和優雅。
面料再造在舞臺服裝設計中的表現形式較多,設計人員要先了解基本的特征,才可以在服裝面料再造中合理分析藝術形式,找到合適的創新實踐方法,在全新的舞臺服裝設計中,傳達出一種全新的審美內涵,通過轉換設計路徑,提高服裝的藝術魅力與價值,提高品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