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海翔,朱達輝
(東華大學 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上海 200051)
在我國老齡化不斷加劇的大背景下,高齡化與失能化的態勢愈加突出,養老護理需求龐大。老年需護理人群在穿衣過程中存在諸多不便,同時由于護理人員長期幫助換衣護理會造成身體損傷。設計師有責任了解老年需護理人群與護理人員的需求,對老年護理服裝進行改進設計,盡可能地提高穿著者的生活品質,為護理人員提供一定便利。本研究從老年護理服裝的市場現狀和問題出發,探討老年護理服裝的創新設計,為老年人群的護理服裝設計提供參考。
據聯合國《世界人口趨勢報告》預測,到2050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超過15億,占總人口的16%,如圖1所示。隨著全球人口不斷老齡化,可以預見社會養老護理將面臨巨大壓力。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在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約65%的老年人都有慢性疾病,失能、部分失能的老年人口高達4 400萬。由此看來,老年護理市場需求較大。

圖1 世界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預測
如此龐大的需求意味著老年護理產品的消費市場潛力無限,但由于老年服裝消費市場未能引起重視,資本對該市場的收益信心不足,投入成本不夠,進而老年服裝市場的發展并不令人滿意,尤其是老年護理服裝產品,更是與市場需求差距較大。從國內市場來看,目前市面上已有的老年護理服裝多為病患服,或是滿足術后短時護理需求的服裝,銷售途徑也比較少,因此,消費者對老年護理服裝存在不理解和接受度較低的情況。
從國外市場來看,一些發達國家在弱勢群體服裝方面的研究與開發都相對完備,從最初的服裝結構和功能等研究到融入時尚性設計并形成品牌,目前,市面上已有個別與老年護理相關的服裝品牌,如Silvert’s、Adaptawear及Buck & Buck等,兼具功能和審美,并獲得了良好的反饋。
目前,老年需護理人群穿著的服裝大多是舊衣服或病患服,部分人則穿著家屬購買的運動服[1],還有完全失能的老年人由于長期臥床不動,為了方便護理,穿著的是自制服裝或直接不穿[2]。由于年齡的增長和疾病的困擾,該類人群的身心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市場上已有的服裝與他們的實際需求相差甚遠,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結構不適、穿脫護理不便、美觀性不足。綜合以上分析,對老年護理服裝的設計需要從老年需護理人群和護理人員的痛點出發,從服裝的舒適性、功能性和美觀性3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
根據老年需護理人群對護理需求的不同程度進行分類:(1)能自理、有特殊護理需求型;(3)“半失能”型;(3)“完全失能”型。能自理有特殊護理需求型通常有一定的行動力,但對服裝仍有特殊需求,如日常失禁人群、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等。“半失能”型可能由于疾病或殘疾等導致身體狀況較差,行動有障礙,某些行為需要協助,多表現為四肢行為障礙。“完全失能”型即完全無法自理,該類人群日常無法行動,日常狀態多為平躺,只能靠他人護理、翻動更換姿勢或扶助坐于輪椅上。
2.2.1 基本生理特征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各個器官開始老化衰退、鈣質流失,骨骼形體發生質變,同時伴隨其他疾病,甚至可能導致殘疾[3]。表1為老年人群的基本生理特征及相應的服裝需求。

表1 老年人群的基本生理特征及相應服裝需求
2.2.2 不同類型老年需護理人群的生理特征
(1)能自理、有特殊護理需求型:與上述表格基本一致。
(2)“半失能”型:該類老年人群通常需要依靠輪椅或拐杖行動。其中,使用雙拐的人群體型特征主要是頭部前傾及聳肩;使用單拐的人群體型特征是有高低肩,通常肩低的一側下肢短縮,上肢肌肉較發達,胳膊變粗;使用輪椅的人群由于經常操縱輪椅,肩臂部的活動較多且經常前傾,故肩寬、臂根圍較大,頸部比正常人粗,久坐輪椅導致腰腹與臀部有脂肪堆積,腰圍與臀圍也會相對增大[4]。
(3)“完全失能”型:該類老年人群表現為全身不能動,由于血液循環能力下降,皮膚極易出現壓瘡及腫脹,進而對服裝的舒適度要求較高,并且該類人群完全需要依靠他人護理,還要考慮服裝的穿脫難易度和清潔問題[2]。
心理需求包括心理狀態與形象自尊相關需求。在心理狀態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老年人會比年輕人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并且這種不良情緒的反應強烈持久。在形象自尊方面,老年需護理人群的行動能力較差,特別是對于自理能力受損較嚴重的人群而言,穿脫服裝和滿足生理需求等日常行為活動需要依靠他人,進而會產生羞恥、尷尬、緊張、恐懼和自卑等負面情緒。因此,設計者可以通過特殊或隱性的服裝結構、細節等設計維護著裝者的尊嚴。
隨著老年人護理需求越來越多,需要提供的護理業務也越來越全面,護理人員受到的職業傷害影響也越來越大。換衣護理增加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給護理人員造成了壓力。此外,由于長時間利用背部、肩部、腰部、手臂等部位的力量,加之工作時間長、搬運負荷過重、長期重復運動、施加不當的力和姿勢不良等因素,也會對護理人員造成職業傷害。根據2014年法國一項關于醫護工作者肌肉骨骼疾病的研究(WMSD)[5],在2 000多名參與者中,近1/2的參與者患有頸部疼痛相關問題。除了頸部疼痛外,從醫護人員要求的賠償記錄中可以看出,背部傷害是護理行業的五大職業傷害之一,長期移動護理對象會對其脊柱造成過度的壓力。護理人員由于必須長期在高壓環境中工作,其心理和身體上的壓力不容低估。
服裝的舒適性設計包括以下3點:(1)運動舒適。設計師需充分考慮老年需護理人群的生理特性,保證其穿著服裝時能舒適自然地活動,因此,款式設計要簡潔、結構設計要合理、松量設計要恰當。(2)熱濕舒適。設計師需考慮服裝與人體之間溫度與濕度的平衡,設計時可以有季節性區分,夏季需注意排汗透氣,冬季需注意保暖并避免過于厚重。(3)接觸舒適。護理服裝與人體直接接觸,不可以過硬過重且有刺癢感。
服裝的功能性設計包括以下4點:(1)保護功能。保護功能包括身體保護和隱私保護。身體保護表示在關鍵部位上增加防護,如防風保暖和減少外力沖擊等;隱私保護是被老年需護理人群提及最多的心理需求之一,如協助換衣、如廁時的隱私問題。基于此,設計師可以通過對隱私部位的靈活遮擋設計,維護著裝者的心理自尊。(2)標識功能。部分康養機構內使用的服裝需具有特殊標識性,有利于及時區分和查找,可在服裝的胸前部位印制或繡制標志。然而,明顯的符號會在無形中增加著裝者的心理壓力,因此,可以在設計時削弱其與日常服裝之間的差異,弱化“病號”標簽。(3)清潔功能。老年需護理人群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汗液、體液、藥物等容易弄臟服裝,穿著不潔凈的服裝容易造成皮膚過敏等,因此,設計時需增強便于清潔的功能。(4)便利功能。由于老年需護理人群的特殊性,經常更換服裝非常必要。老年護理服裝的便利功能主要是自我穿脫便利和協助穿脫便利。設計師要從人體工效學角度出發,了解不同類型老年需護理人群的日常動作狀態,增強服裝的穿脫便利功能。
服裝的美觀性設計包括3點:(1)款式設計。寬松簡潔的A型或H型比較適合老年受護群體,同時還要根據不同類型的受護群體設計和改進不同款式。(2)色彩設計。色彩既能影響人的情緒,也能起到一定的療愈作用。設計師可以通過對護理服裝色彩的設計,減輕著裝者的壓力,平復著裝者的負面情緒,同時對護理人員也可以起到一定緩解疲勞、愉悅身心的作用[1]。(3)圖案設計。老年護理服裝的圖案設計不但要符合整體服裝風格和老年人群的審美,還要與周圍環境相呼應,可以適當融入符合老年人審美的中國傳統文化圖案,設計在合適的位置,如領口、袖口等部位,這樣既不會使設計過于繁復,又有畫龍點睛的裝飾效果,還能使服裝整體更和諧美觀。(4)細節設計。好的細節設計既能體現服裝的品質,也能很好地實現護理服裝的部分功能,通過領子、拉鏈、口袋、縫縫、開合方式等細節變化,再結合分割和材料變化等,給予護理服裝更多的設計可能性。
在設計老年護理服裝時,設計師應充分了解老年需護理人群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及護理人員的護理需求,綜合考慮老年護理服裝的舒適性、功能性及美觀性。老年護理服裝的設計趨勢如下:一是增強舒適性設計,可以從結構和面料兩方面出發;二是注重審美設計,要符合老年人群的審美需求和特點;三是拓展功能性設計,可以運用科技手段,將老年護理服裝智能化,同時附加監測、定位、預警、防摔等功能。對老年護理服裝的設計研究,能更好地讓人們關注和服務老年人群,有利于改善老年服裝市場情況,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