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君華 曾 茜 孟 皎
國務院2019 年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教育部2020 年頒布的《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2021 年頒布的《“十四五”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建設實施方案》和2022 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均強調開發和使用新型活頁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以解決職業院校教材建設與企業生產實際脫節、內容更新不及時、教材選用不規范等問題。新型教材要突出職業教育的類型特色,重點推動相關專業核心課程以真實生產項目、典型工作任務、案例等為載體組織教學單元。教材建設是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活頁式教材的設計和開發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三教”改革的重要內容。
廣義的教材可以理解為“有助于教學活動開展的相關材料”,可以是情境,也可以是實驗,還可以是文字知識。狹義的教材特指教科書,是基于學科結構和知識難易編寫的定論性文字。[1]傳統的教材編寫遵循布魯納提出的結構課程理論,要求教材結構體現學科的分類,將知識按照深淺劃分為學習的單元,依照從易到難的順序呈現知識的邏輯關系。隨著信息社會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職業教育的開展需要接軌最前沿的技術操作,實現知行合一。活頁式教材是“活頁”與“教材”的雙重體現,“活頁”滿足形式上的便攜性,是可拆卸的文本也可以是數字化的資料;“教材”滿足內容上的教育性,內容編寫需要符合教育規律。活頁式教材通過對教學內容的重組,滿足任務化、個性化和實用化的新時代職業教育課程特色。[2]目前對于活頁式教材、手冊式教材和融媒體式教材的概念還沒有明確的界定,新型教材的研究仍舊處于摸索階段,并沒有形成規范的編寫范式。
活頁式教材具備外在呈現形式和內在邏輯結構的雙重屬性。外在呈現形式主要體現在“活頁”,特點為活頁裝訂或不裝訂,全部或部分活頁,紙質+數字化,新形態、立體化、融媒體、數字化;內在邏輯結構主要體現在職業活動的“靈活”,特點為行動導向、工作過程導向、產學研融合、做中學、項目式等。綜合分析國內外活頁式教材的新樣態,優秀活頁式教材可歸納出6個典型特征。[3]
將立德樹人、課程思政、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融入教材框架體系中,通過《課程思政設計方案》提供實施路徑、方法與案例,落實立德樹人要求和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培養,引導學生創新思維、質量意識和成本意識的生成,為教師開展個性化教學提供參考。
教材最好采用活頁裝訂方式,包括引導文工作頁、任務工單等形式,便于拆分、攜帶、記錄和上交,以推進行動導向教學實施;側邊適當留空白頁供學生記錄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知識點、需要補充的內容及思路、見解和方法等。
開展成果導向和行動導向的教學設計,使教材結構具有學習邏輯、行動邏輯、工作邏輯和動態化考核標準(學習成果),通過落實標準、規范要求和組織方式的變化,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配備數字化或信息化教學資源庫,通過二維碼、AR/VR 等方式展示與教學重點、難點、關鍵知識和學習成果相關的授課資源、演示案例、實驗實訓案例和習題試題等,支持行動導向教學和混合式教學的開展。
適應國家規劃教材建設要求,打造新穎、有吸引力、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形式,由教材向學材轉化,以有助于學生學習和發展為宗旨開展教學。依據從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為學生搭建“腳手架”,通過創新型案例、企業情景設置引導學生產生探究欲和興趣,引發深度學習。
依據企業背景材料和工作任務設計學習任務,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新規范融入項目、融入實施過程、融入考核評價。按照教學目標整合與提煉知識點,突出能力遞進和核心素養培育。教學組織形式應具有先進性、適用性、規范性。
“深度學習”已成為教育變革的關鍵因素。隨著教材的立體化呈現,調動各種現代化的學習工具和學習手段完成遷移性學習和對抽象觀念的概念性理解,成為人工智能時代學習科學的新亮點。[4]教材的編寫體系可以引導學習者的學習路徑,因此,活頁式教材的編寫要聚焦“通過問題解決來學習”,通過可以拆分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建構新知識,建立知識的深層次聯系。
職業教育活頁式教材的編寫,首先,要遵循知行合一的學習邏輯,遵循從初學者到專家的職業能力發展的邏輯規律、學生認知與發展規律,模塊間和模塊內的任務須采用由簡單到復雜的設計思路。初期任務建議采用引導文的形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為學生搭建“腳手架”,觸動學生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在新任務的學習中完成更深層次的知識學習。
其次,要體現職業教育的類型特色。《“十四五”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建設實施方案》提出,活頁式教材的編寫應該“體現先進職業教育理念,鼓勵專業課程教材以真實生產項目、典型工作任務等為載體,體現產業發展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標準,反映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向,滿足項目學習、案例學習、模塊化學習等不同學習方式要求,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創新潛能”。通過呈現與時俱進的真實生產內容,活頁式教材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促發深度學習。
再次,要突出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活頁式教材要利用信息技術形成可開發和可創作的教學文本,“生成教學活動的任務型知識,并以靈活多變的形式呈現”[5]。活頁式教材通過呈現形式的改變,促進課程由“教”到“學”,學習者通過對教材內容的自主組織,形成“個性化的學習資料”,進而實現“一人一材、一崗一材”的教材改革新要求。
活頁式教材的主要特色是靈活的任務型教學模式與內容,貼近一線技術發展要求。要以企業真實工作場景為基礎,選取典型工作任務,并且明確崗位的綜合職業能力要求,包括專業能力、社會能力、方法能力和個人能力要求。這就需要企業介入教材開發環節,承擔相應任務,如提出工匠精神和企業文化的基本要求,提供典型的生產工藝流程、案例,提出轉型升級的新技術、新方法,提供基礎數據、圖像、視頻等素材,提供相應職業標準、崗位職責和規范,參與案例、插圖、文稿、微課等資源建設任務。活頁式教材可按照COMET三維職業能力模型的“能力要求維度”“能力內容維度”和“行動維度”的三維體系要求優化內容設計(如圖1所示)。

圖1 COMET三維職業能力模型[6]
新知識生產模式下,重復性的單一勞動已經被大型智能機械操作所取代,工業4.0時代的工廠中,應用型人才需要具備“跨界”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與技能的二元分割是職業教育理實分離的原因所在,活頁式教材要將知識作為解決技能應用問題的根基,技術應用是知識再生產的動力。通過項目背景企業化(教學項目依據企業背景材料設計)、學習內容工作化(學習任務來自于工作任務又高于工作任務)、教師指導精細化(操作步驟有主講教師詳細的配圖演示)、學生操作規范化(完成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6 個步驟)、成績考核動態化(用動態成績鼓勵學生不斷修改完善作品)等創新性的教材引導活動,將跨學科的知識分解成圍繞職業能力的技能任務,以崗位職責為參考坐標,綜合工作實踐中的知識、技能內容和素養要求,組建專業基礎—專業核心—專業拓展的綜合型“跨界”教學體系。[7]蘊含“跨界”教學體系的活頁式教材是真實崗位素養的體現,有助于滿足職業崗位資格認證標準要求。
2021 年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提出,堅持德技并修、育訓結合,把德育融入課堂教學、技能培養、實習實訓等環節,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銜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培養學生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刻苦學習、精進技藝、全面發展。教材是教學資源的主要載體,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立場的主要陣地。活頁式教材的編寫要在專業知識內容中融入思政要點,把“思政小課堂”同“專業大課堂”結合起來。形成內涵豐富、形式多樣、覆蓋面廣的全過程思政育人路徑。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要求,“專業課程”和“思政”有機結合,在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政治立場。
活頁式教材要將課程思政和職業素養培養融入專業教學,培育學生的專業精神和職業精神。職業素養元素可從未來職業發展、企業崗位、工作規范和標準要求以及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等方面獲取,課程思政元素可從6個方面挖掘(如圖2所示)。活頁式教材呈現形式靈活,可以加入數字化內容,以圖片、資料和視頻等方式多角度詮釋思政相關內容,同時便于更新,做到與時俱進。

圖2 活頁式教材課程思政元素挖掘
課程目標的明確是活頁式教材開發的重要一環,課程目標需要包含“達到哪些教育目標、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怎樣才能有效組織這些教育經驗、怎樣才能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到實現”等具體內容。[8]課程目標要與配套資源形成對應關系,編寫形式與資源篩選以行動能力生成為導向,以成果導向評價課程目標達成度,建立動態考核評價指標。采取與學習者對話、引導學習過程的方式設計行動導向的框架體例并表述知識。
活頁式教材的突出特點是材料可以靈活重組,但可能出現知識“碎片化”的弊端。因此,活頁式教材的編寫要注意優化排版和布局,清晰給出各模塊或資源的使用建議,幫助教師開展有助于內容學習的教學活動,同時也為學生自學提供支撐。[9]活頁式教材的任務資源可以作為獨立的授課單元,但是各任務之間需要有隱性的知識體系。相較于傳統教材,活頁式教材的資源清單更為重要,可以明確任務的知識特性,厘清課程中各個知識點的框架。
活頁式教材的編寫團隊應該包含教育(行業)專家、授課教師和企業精英。教育(行業)專家把握教材編寫的頂層設計以及知識聯系,授課教師提供教學規律和課堂情境實踐,企業精英篩選實踐案例和操作流程。“校企行”三方合作,對企業提供的案例進行職業能力的教學化處理,提升教育價值;整理完善職業能力并進行均衡化處理,使由簡單到復雜的學習量大體接近,并按教學規律進行邏輯排序;合理設計知識內容,為可持續發展留有空間;系統設計可視化、立體化教學資源,按照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組織教學模塊,突出“學習”的過程,將生產過程轉化為可傳遞的教學內容。
只有充分提高學生對于教材的自主使用度,才能體現出活頁式教材的優勢。以真實工作任務為內容的學習領域,可以引導課堂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產生。例如可以設置任務說明頁,引導學生對任務進行邏輯分析,鍛煉學生邏輯思維,理順解題思路和實施步驟,為實操提供可行性路徑。
活頁式教材是可持續發展的教材開發模式,鼓勵編寫團隊和應用教師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促進教材動態生成,實現教學內容的動態調整。可通過問卷調查、課堂觀察及深入訪談等方式,搜集師生在使用教材過程中的問題,對其結構排版是否滿足靈活性、多元性和特色性,編寫內容是否滿足科學性、前沿性和適用性,活動設計是否滿足合理性、開放性和可評價性要求等做出綜合評價。編寫團隊針對反饋內容進行教材的迭代與內容更新,形成閉環式活頁式教材編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