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敏
九江市中醫醫院大外科,江西 九江 332000
直腸癌是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病率[1]。腹腔鏡手術因其創口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廣泛用于直腸癌治療中,但術中操作、麻醉藥物等可引起患者術后胃腸功能障礙,延遲進食、肛門排氣時間,降低機體免疫力,增加并發癥風險,影響機體恢復。加之術后疼痛明顯,患者受疼痛影響出現不良心理狀態,降低診療配合度,進一步增大術后康復難度[2-3]??焖倏祻屯饪疲╢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通過優化圍手術期各項措施達到減輕手術創傷應激反應、促進患者術后康復的目的。但FTS理念適用于廣泛護理,難以針對患者個體情況實施護理指導。鑒于此,本研究將FTS理念指導的中醫特色護理手段用于直腸癌手術患者中,旨在觀察其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九江市中醫醫院收治的86例直腸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和觀察組(實施基于FTS理念指導的中醫護理干預),每組各43例。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49~75歲,平均年齡(58.66±3.11)歲;身體質量 指 數(BMI) 18.67~25.38 kg/m2,平 均BMI(22.44±1.02)kg/m2;文化水平:小學及以下16例,初中18例,高中及以上9例;臨床TNM(cTNM)分期:II期19例、III期24例。對照組年齡51~76歲,平均年齡(59.02±3.43)歲;對照組男26例,女17例;BMI 18.59~26.22 kg/m2,平均BMI(23.01±1.37)kg/m2;文化水平:小學及以下17例,初中19例,高中及以上7例;cTNM分期:II期20例、III期23例。本研究經九江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兩組患者BMI、年齡、文化水平、性別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直腸癌診斷符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7年版)》[4]相關標準;均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及家屬同意參與試驗,且簽署知情書。排除標準:患有嚴重精神疾病,伴有其他惡性腫瘤等,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術前協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術前8 h禁食、4 h禁水,術前30 min預防性使用抗生素。術后做好手術配合、生命體征監測、患者保溫等護理工作,術后控制輸液量,采取多模式鎮痛,給予患者飲食、用藥、活動指導等術后基礎護理。
1.3.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接受以FTS理念為指導的中醫護理干預。(1)情志護理。中醫理論認為“七情通于五臟”,七情過則傷五臟,中醫情志護理過程中,若患者情緒偏激,伴有失望、悲觀等情緒,護士需采用溫和的語言與其溝通,配合有效心理疏導,幫助其樹立治療信心。(2)按摩推拿。術后12 h予以患者穴位按摩,取上巨虛穴、下巨虛穴、足三里穴,由專業中醫護理人員按摩上述穴位,拇指持續按摩,各穴位按5 min,力度以患者出現酸麻、脹,且可耐受為宜,每日2次。(3)中藥穴位外敷。取上巨虛穴、下巨虛穴、足三里穴;藥方包括20 g肉桂、40 g延胡索,加入適量凡士林后用溫開水調制成膏狀,保持溫度40~45℃。手觸摸無燙感后,將藥膏敷于各穴位,用醫用寬膠布固定,貼敷5~6 h,待藥膏冷卻后則局部熱敷以增強效果,直至肛門排氣時停止。(4)針灸。選氣海穴、天樞穴、中脘穴、關元穴等,針灸上述穴位后留針30min,每日1次。(5)足底按摩?;颊哐雠P,選擇屈食指點、按手法,配合推、掐、摩、括手法按摩足底,以其出現酸、麻、脹且可耐受為宜。(6)辨證飲食。術后予以患者辨證飲食,氣血兩虛證患者以氣血雙補類食物為主,如豬肝;陰虛肝旺以滋陰補益食物為主;脾氣虧虛以補氣健脾食物為主;肝郁氣滯以疏肝解郁食物為主,如佛手瓜。兩組患者均護理至出院。
(1)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從失眠、焦慮、精神運動障礙、睡眠障礙、抑郁情緒等方面對患者護理前后的負性情緒進行評價,兩個量表均包含20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法,兩個量表得分越高則表示消極心理越嚴重。(2)術后疼痛:術后24 h、72 h使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價患者術后疼痛,共1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重。(3)統計兩組患者術后排便、下床活動、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4)比較術后切口感染、腸梗阻等并發癥發生率。(5)使用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newcastle satisfaction nursing scale,NSNS),從健康教育指導、心理疏導、溝通態度、護理效果等19個項目調查患者滿意度,采用1~5分計分法,滿分19~95分,≥77分為非常滿意,58~76分為滿意,39~57分為一般滿意,≤38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均比護理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情況(±s) 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情況(±s) 分
a表示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值P值SDS護理前56.64±5.32 56.50±5.30 0.122 0.903護理后46.68±4.34a 40.27±3.39a 7.633 0 SAS護理前58.59±5.12 58.43±4.49 0.154 0.878護理后47.03±4.36a 42.58±3.27a 5.354 0
兩組患者術后24 h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2 h,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均比術后24 h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情況(±s) 分
組別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值19.684 13.034術后24 h 4.59±1.12 4.63±1.47 0.142 0.888術后72 h 1.03±0.39 1.58±0.44 6.134 0 P值00 t值P值
觀察組術后康復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s)
組別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值P值肛門排氣時間(h)49.36±3.25 56.22±4.97 7.575 0排便時間(h)67.45±4.68 76.01±5.55 6.579 0下床活動時間(d)3.19±0.52 4.26±0.88 6.864 0住院時間(d)9.37±1.44 11.19±2.35 4.330 0
觀察組發生1例切口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2.33%;對照組發生3例腸梗阻、2例切口感染、3例胃腸功能紊亂,并發癥發生率為18.60%,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68,P=0.014)。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 例(%)
直腸癌以手術治療為主,多數患者可獲得較長生存期限,但手術創傷、麻醉導致的機體應激反應會對患者術后身心恢復造成一定影響。術后切口疼痛、飲食與活動受限、并發癥等多種因素均延長患者術后住院時間,影響手術預后[5]。因此,加強直腸癌手術患者護理干預尤為重要。
FTS理念以循證醫學為證據,運用一系列優化的圍術期護理措施,為患者提供系統性護理服務,但FTS理念尚無統一實施標準,傳統圍術期理念根深蒂固,外加多學科協助不足等多種原因致使FTS理念推廣困難,臨床還需對對FTS理念流程進行不斷探索。本研究結果表明,基于FTS理念指導下的中醫護理干預用于直腸癌手術患者,能夠減輕患者消極情緒,有利于緩解患者術后疼痛,加快腸道蠕動,恢復胃腸功能,預防并發癥,從而縮短患者術后康復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FTS理念指導下的中醫護理干預運用針灸、中外穴位外敷、辨證飲食等多種中醫護理手段,以促進患者胃腸功能和恢復,保障患者預后。加強對患者心理狀態的關注、給予針對性情志疏導,能夠減輕患者心理壓力,改善消極情緒,有助于保持心態平和,對于手術順利實施具有積極意義。直腸癌手術可導致患者胃腸功能紊亂,影響術后機體營養攝入,降低免疫力,從而誘發感染等并發癥,延緩術后康復[6]。中醫認為胃腸為六腑,而六腑以通為用,直腸癌手術金仞傷及血脈經絡,淤血阻滯腸腑,腑氣不同則濁氣不降、脾胃升降失司。穴位推拿與中藥外敷選擇主治胃腸疾病的上巨虛穴、下巨虛穴、足三里穴,可對胃腸運動進行雙向調節,以消滯、健脾、通腑,實現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目的。胃腸功能恢復有助于機體營養攝入,配合辨證飲食護理,進一步增強患者免疫力,有效降低感染等并發癥,輔以基于FTS理念指導下的針灸、推拿等手段有效疏通經絡、平衡營養、調節氣血,從而達到減輕術后疼痛感的目的,提升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直腸癌手術患者接受基于FTS理念指導下的中醫護理,可減輕焦慮、抑郁情緒,降低術后疼痛程度,有效預防并發癥發生,促進患者術后快速康復,患者滿意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