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建
(四川省甘洛縣農業農村局,四川 甘洛 616850)
中國是世界柑橘第1大生產國,四川是中國柑橘第2大生產省份,可見柑橘在四川省水果產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1]。甘洛縣結合當地區域農村經濟發展實際和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優勢及產業區位,因地制宜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在進行產業扶貧的同時,狠抓生態保護,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柑橘產業發展作為甘洛縣特色產業發展之一[2-3]。考慮到項目所在地還暫未有良好的農業產業產出,特結合實際并論證通過后考慮發展柑橘產業。
蘇雄鎮地處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北部,東與樂山市金口河區接壤,南與新市壩鎮為鄰,西連沙岱鄉、田壩鎮,北鄰烏史大橋鎮,轄區由原阿茲覺鄉與蘇雄鎮合并而成。人民政府駐地及項目地皆在阿茲覺村,南距甘洛縣城22km。境內大部為山前平地,地勢略為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650~2100m。氣候條件優越,屬中亞熱帶高山峽谷氣候,其特點是垂直變化明顯,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光照充足,降雨集中,冬季干冷少雪,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8℃,年平均降水量900~1200mm。水文條件充沛,境內屬大渡河水系,尼日河由南向北穿境而過,流入大渡河。資源稟賦優勢突出,地理、氣候、水文條件適宜柑橘生長,適合發展柑橘產業。
2019年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采購了一批柑橘苗木發放給種植戶自己種植,但由于以下原因造成大量柑橘樹無法保證正常生長,柑橘產業成效微乎其微,無法形成持續增收的產業效應。
1.2.1 “重礦輕農”思想嚴重,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甘洛縣以前是以礦業為主,礦業經濟遺留下來的“重礦輕農”思想嚴重,造成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尤其坡地、荒地更是嚴重缺水缺肥,農業發展滯后,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水、電、路以及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歷史欠賬多,基礎設施建設空間不平衡。
1.2.2 種植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貧困地區種植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重栽輕管現象顯著存在。極大多數種植戶只管栽種,極少進行澆水、施肥、病蟲害防治、果樹修剪等生產管理管護工作,更別說能有種植能手形成完整的年度種植計劃。
1.2.3 勞動力不足薄弱,缺少“土專家、田秀才” 脫貧攻堅期間種植戶搬遷、青壯年外出務工,種植戶幾乎家家都只剩下老人、小孩在家,同時老人還得承擔起看管小孩的責任,導致管理人員稀少,管理水平參差不齊,農民對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接受能力差,鄉村缺少“土專家、田秀才”。
1.2.4 項目靠近山林,病蟲害發生嚴重 由于項目所在地都是在山林附近,病蟲害冬天就在附近的山林之中潛伏,開春即遷移到柑橘樹上,所以每年開春的春管工作尤其重要。但是由于種植戶自行管理,農業生產缺乏統籌性的指導,很難達到統防統治的效果,病蟲害發生嚴重。加之近幾年受極端天氣的影響,導致農作物病蟲呈現多發、重發和頻發趨勢更加明顯[4]。
1.2.5 種植戶產業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種植戶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積極性不高,造成項目推進困難,尤其更加上投產后產出質量得不到保證,市場效應差,種植戶的積極性更受打擊,時常產生抵觸情緒,造成項目推進困難,產業發展成效不明顯。
最終為防止柑橘產業項目繼續萎靡,形成資產浪費,在縣領導大力支持下,農業農村局圍繞產業發展思路和鄉村振興建設發展的總體要求,在堅持進行產業扶貧和農業綠色發展,狠抓生態保護的同時,結合當地實際和產業資源條件,決定采購了一家管護公司進入管護[5]。
在組織實施中,從項目啟動到整個建設項目完成、采取規范管理,建立項目法人責任制、合同管理制,形成層層落實分工明確的工作機制,新模式項目運營時,應做到“五個”確保,做足前期工作,整合一切有利條件形成合力,確保項目有條不紊進行[6]。
訂立詳細的管護機制方案,在綜合考慮遠、近期示范基地效益、農民生產生活的前提下,結合項目擬實施區域的地形地貌,耕地承包范圍、以及其它項目的相互銜接等因素,做好項目方案規劃。做到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同時地塊須相對集中連片。在實施過程中嚴格按照管護方案實施,建立項目公示制度,接受各級有關部門和群眾的監督,對管護公司各個年度管護內容張榜公布,做到公開、公正、公平,確保管護效果到位。
管護項目經費由縣涉農整合資金承擔,補植補栽、提升改造、生產管護等管護相關物資設備全權由管護公司自行采購。投入產品要向綠色農產品方向發展,農藥、肥料使用必須按照無公害食品農藥肥料使用準則使用。按照綠色食品農藥、肥料使用準則使用農藥及肥料,對投入品進行登記管理和控制,建立生產管理專項檔案,做到施肥有記錄、有檢查、有匯報,使生產管理全程規范化,確保資金及物資落實到位。
由縣農業農村局、鄉鎮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形成專班,協調解決實施過程中產生的重大問題,確定各階段的重點任務。并對各項任務實行目標管理,將目標分解到各個人頭,確保項目任務落實。
縣農業農村局、管護公司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建立鄉村項目技術能人培訓制度,穩定鄉村技術能人隊伍。有計劃地選派鄉村技術能人學習和培訓,不斷強化鄉村技術能人知識更新培訓,提高鄉村技術能人素質,解決鄉村技術能人能服務、會服務的問題,確保項目技術落實。
建立柑橘管護工作群,邀請各級領導、種植戶、管護公司、農業專家等進入,確保信息交流通暢、各項管護信息準確傳達,同時鎮、村兩級方便對項目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督檢查,充分發揮項目建設的示范帶動作用,確保項目信息交流落實。
甘洛縣蘇雄鎮阿茲覺村柑橘產業基地由縣農業農村局作為業主,政府采購一家有能力、有技術、干實事的管護公司進入管護。由公司進行補植補栽、提升改造、生產管護,將基地管護達標后交村集體,再由村集體與企業合作進行后期生產運營。同時在服務期限內對管護公司訂立細致要求。
在方案及合同中為管護公司訂立年度改造標準,公司按照改造提升年度要求進行項目建設,每年進行項目年度驗收工作,全園80%以上樹體達到當年訂立的標準即撥付當年年度資金,若當年未達到改造提升要求將在后1年達到要求后統一撥付;第3年若未達到第3年的改造提升要求時,將在80%的基礎上每下降5%扣除10萬元。以驗收結果核算資金支付,保證項目交付時果樹生長健壯,管護效果明顯。同時還可訂立產量驗收標準,防止管護公司一味只追求樹體營養生長,放棄生殖生長,為交付后投產創造前提條件。
要求公司入場后由公司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形成專業的管護團隊,管護團隊中須發展一位當地的種植戶作為技術聯絡員。公司務工人員必須就近在項目區或附近招工,在公司進行柑橘管護的工作時,公司技術人員先進行細致的技術講解并進行示范后工人才下地,同時公司技術人員必須實時監督、把控工人操作的正確性。
管護公司須定期召開技術培訓會,地點選在視野開闊、病蟲害典型的地塊進行。培訓會由鄉鎮通知附近村民,有意學習的種植戶都可以參加培訓,而且在保花保果、套袋等生產管理難度系數較高的時期,管護公司培訓會須以室內培訓和現場培訓結合的方式進行,以保證達到培訓效果。
項目的建設有利于鞏固和提升柑橘產業在蘇雄鎮經濟發展中的支柱地位,形成優勢主導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為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通過發展柑橘長效產業,形成脫貧戶、檢測戶穩定收益來源,樹立產業扶貧的樣板和標桿,可以更好地引領帶動脫貧戶、檢測戶參與產業發展;通過經營理念的改變和技術更新,切實增強種植戶的致富主觀能動性,探索創新產業扶貧的新方式、新機制,讓產業扶貧的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延展,避免返貧現象的發生。同時,該項目建設可以進一步夯實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為生態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人才振興創造更加優越的發展條件,有利于鄉村全面振興。
項目所在地柑橘長勢情況階段現場圖如圖1所示:從左往右依次為,栽植時苗子情況圖片、公司剛進入管護時柑橘生長情況圖片、管護1年后柑橘生長情況圖片、管護2年后柑橘生長情況圖片。
通過圖片可以看出:通過項目的實施,兩年內項目管護的效果比種植戶自己管護的效果更加明顯且有成效,尤其是管護第一年的效果更加明顯,已改善原有的狀況,讓該村柑橘基地重新展現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動力。

圖1 項目區柑橘3年來生長情況
自項目落地之日起,在項目區的3個地塊中,2個小地塊進行隨機抽樣1組,1個大地塊隨機抽樣2組,每組分別選取3個小區進行連行的5株測量,測得項目區柑橘年度生長參數數據如表1所示:(1)公司剛進入管護時與苗木栽植時的采購標準相比,柑橘樹干直徑、樹體高度雖有提高,但樹體高度變化不明顯。(2)在管護公司入場后進行管護的第1年時間與苗木栽植時的采購標準相比,柑橘樹干直徑、樹體高度有顯著提高,尤其是樹干直徑相比于種植戶自己種植一年的增長最顯著。(3)在管護公司入場后進行管護的第2年時間與苗木栽植時的采購標準相比,柑橘樹干直徑、樹體高度也有明顯提高。

表1 項目區柑橘年度生長參數對比
4.2.1 勞務報酬 截至目前,中標方已經進場管護2年,公司已采用招聘零工的方式,已用工超過2800人次,按每人150元/d計算,已發放勞務工資超過42萬元,為當地老百姓就近務工提供條件,提高了老百姓的整體收入。
4.2.2 預計投產后經濟效益 項目提升改造和管護20hm2,投產期柑橘可達2000kg/667m2以上。按市場價10元/kg計算,20hm2柑橘基地每年收益為600萬元;投入按3000元/667m2計算,每年總投入90萬元;則阿茲覺村柑橘產業每年可產生510萬元以上效益,經濟效益非常可觀。
4.2.3 林下套種 種植戶可在自己種植地套種紅薯、土豆、大豆等矮桿作物,提高土地復種指數,實現應種盡種,增加額外收益。按種植紅薯計算,產量預計1500kg/667m2,4元/kg計算,收入為6000元/667m2;按種植土豆計算,產量預計1500kg/667m2,2元/kg計算,收入為3000元/667m2;按種植大豆計算,產量預計150kg/667m2,6元/kg計算,將會900元/667m2的收入。
4.3.1 務工學習,培育當地“土專家” 種植戶在務工的同時可直接參與進項目管護當中,提升種植戶的種植技術,為當地培養出一群“土專家”出來,截止目前已為該村培養出了10名以上的柑橘種植能手。同時通過管護公司的系統管理,種植戶也記錄下年度管理的具體方案,保證項目交付后種植戶有自主管理管護的能力,產生以點帶面的效果。
4.3.2 交流學習,提高積極性 項目區種植戶及附近種植戶都可以和技術員面對面學習、交流,提高整體種植能力,調動種植積極性,解決村民認識不足,對產業發展的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同時通過技術培訓會帶動周邊種植戶主動發展種植柑橘,輻射帶動柑橘園區周邊群眾學科學、用科學、轉變經營理念,提高耕種的科技含量和土地產出率,從而促進科技增收。
4.3.3 提供獨特產業發展新模式,促進種植戶增收致富 為甘洛縣的產業發展探索出一個獨特的產業新模式,該模式立足當地發展情況,形成了統防統治統管的局面,即優化產業布局,又更好地整合當地農業資源、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為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由于管護公司已在當地和種植戶打成一片,相互了解信任,為后期穩定增收和合作埋下伏筆,為解決后期銷售鋪平道路,促進形成種植戶和公司和諧融合發展的局面。
4.3.4 產業生態發展新理念 通過項目建設,柑橘產業能產生良好的產出效益,又具有很好的綠化作用,對固土保水和改善生態環境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既能增加經濟收入,促進農村發展,又能增加植被覆蓋,減少山洪風險,保護我們的“綠水青山”。真正將涼山州委、州政府“產業發展生態化”的要求落到了實處。
該項目既解決了老百姓沒技術、管理差的問題,同時為甘洛縣后續的產業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新思路,為未來柑橘產業發展作為甘洛縣的優勢產業,成為提高當地農業整體效益和增加收入奠定基礎[7]。加快推進蘇雄鎮柑橘產業的建設,以蘇雄鎮柑橘產業帶動鞏固全縣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通過科學管護的方式進行項目的建設,即改善了生態環境,又帶動村民就地就業,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農民增產增收,帶動本村村集體經濟發展,實現關于種植短期見效、促進增收的效果,承擔起調節區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撐作用[7]。是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有效途徑,為下一步鄉村振興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