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睿璇
青島這片10654平方公里的海陸區域,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數千年來,青島先民們創造了難以計數的、富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傳承至今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分別入選國家級、省級、市級和區縣級非遺名錄。縱觀林林總總的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具特色的當屬那些藍色印記鮮明的海洋文化非遺項目。下面本文主要圍繞周戈莊祭海、涉海民間傳說和漁家號子進行一些初步的探討。

祭海是青島濱海地帶漁民祭祀東海龍王及其諸神靈的統稱。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的即墨周戈莊上網節1即墨周戈莊上網節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名錄。,便是谷雨時節漁民出海前祭祀東海龍王和諸神靈的漁俗活動。
據文獻記載,祭祀東海龍王是佛教傳入中土以后,佛教中統領水域的諸龍王與中國古老龍神崇拜相融合,逐漸發展形成的信仰民俗。唐玄宗天寶年間正式冊封四海龍王:“以東海為廣德王,南海為廣利王,西海為廣潤王,北海為廣澤王。”2(唐)杜佑:《通典》卷四十六,“禮六·吉禮五”。負責黃海海域的是東海龍王。古代青島沿海一帶漁村皆建龍王廟,廟里供奉著東海龍王。青島沿海漁民之所以信仰東海龍王,一是因為東海龍王是四海龍王之首,法力無邊,既可保祐漁民出海安全,又可賜予他們魚蝦。舊時漁民出海捕魚,經常會遇到狂風惡浪,為了生命和財產安全,漁民只得祈求東海龍王的保護;漁民以捕撈海中魚蝦為生,魚蝦則是東海龍王的子民,是否將它們賜予漁民,全靠東海龍王恩賜,因此漁民敬畏東海龍王。二是,相傳東海龍王脾氣不好,如果不虔誠祭祀,常常會興風作浪使翻船人亡,所以不敢不敬畏它。3郭泮溪:《中國海神信仰發生演變過程及其人化影響》,《民俗研究》2009年第4期。自古以來漁民每次出海之前,都要到龍王廟燒香。如果在海上遇到大風浪,則要在船頭燒香許愿,祈求東海龍王保佑。漁船平安歸來后,要到龍王廟燒香還愿。祭祀東海龍王以春季出海之前最為隆重。
青島沿海漁民多以谷雨前后某天為祭海吉日,也有正月十三(東海龍王生日)或其它日子祭海的。即墨田橫鎮周戈莊、黃龍莊等漁村稱每年谷雨祭海日為“上網日”。周戈莊“上網日”祭海,主要根據各家修整船只、網具情況,用查黃歷的方式確定祭海的吉日(成日)。因各漁家“成日”不同,祭海日期也不固定。上世紀90年代,當地統一確定3月18日為祭海日,并命名為“上網節”。上網節共三天,從3月18日到3月20日。每年一到3月,便進入祭海準備階段。祭海前幾天,開始整飾龍王廟,將村頭龍王廟四周打掃干凈,整飾一新,掛上大紅燈籠,在龍王廟前海灘上扎松柏門。
周戈莊祭海前要備三牲(黑毛公豬、紅公雞、鱸魚)、蒸面塑、購置祭海用品、整飾龍王廟、扎松柏門、搭戲臺、寫對子和太平文疏等。備三牲是祭海前最重要的準備工作。三牲中的豬用黑毛大公豬最佳,宰殺后皮下充氣,用開水燙洗刮毛,只留豬脖子上一撮黑毛代表全毛豬,將它綁在四條短腿紅漆木桌上,用紅綢子結成花披在豬頭上,使之呈現昂頭挺立姿態(也可用豬頭代替整豬)。三牲中的雞要選個頭大的紅毛公雞,魚要選個頭大的鮮鱸魚。蒸面塑則是漁家女用小麥精粉添加雞蛋、蜂蜜等做成面饃,用大鍋蒸熟后,在上面塑上“龍鳳呈祥”“八仙過海”“花鳥魚蟲”等面花。寫太平文疏要請德高望重、富有文才的老人書寫。寫太平文疏用黃裱紙,其格式如下:“具疏人某某系田橫某某村人,今逢上網吉日特備信香、紙錢、三牲等祭品,敬龍王位下。”除了給東海龍王寫太平文疏外,當地漁民信仰的其他神靈也需各寫上一份。

田橫鎮周戈莊祭海儀式規模大、儀式隆重,在青島沿海漁村較有代表性。舊時祭海前一天,漁民們把漁船收拾得井井有條,在漁船不同部位貼大紅對聯。貼在主桅桿上的對聯寫“大將軍八面威風”;二桅桿上貼“二將軍威風凜凜”;后桅桿上貼“三將軍順風相送”;船頭部位貼“船頭無浪行千里”;船尾貼“船尾生風萬里行”等。每年祭海這天清晨,近百艘整飾一新的漁船在周戈莊村前海灣里一字排列(列船),待祭海后出海。
祭海吉辰一到,周戈莊村前的海灘上鞭炮齊鳴,一張張供桌上擺著披扎紅綢布的黑毛公豬和大紅公雞、大鱸魚、酒以及各種造型的面塑等,漁民們在船老大帶領下焚香燒紙,把事先寫好了的5份太平文疏點燃,一邊焚燒一邊祈禱,以求東海龍王保佑海上平安,漁業豐收。即墨周戈莊祭海時也唱戲,一般連續唱3天,請戲班子的錢則由各船家分攤。這一天上午的祭海儀式告一段落后,漁民們大多以漁船為單位,來到各自船上聚餐,祭祀時用的三牲、酒、面塑(大饃饃)等則是聚餐時的食品。漁民家屬也在各自家中,招待特意邀請來看戲的親戚朋友聚餐。4郭泮溪 安玉華:《即墨周戈莊祭海習俗調查》,《民間文學論壇》1998年第4期。祭海后兩天則是第一天祭海活動的延續。隆重熱鬧的祭海儀式后,漁船紛紛出海。當地民俗:出海漁船滿載而歸時,要在桅桿上掛一面小紅旗,岸上人遠遠望見后,一齊趕到海邊“接海”。
每年2月中旬,青島西海岸新區瑯琊鎮臺西頭村舉行規模較大的祭海活動。幾乎同時期,瑯琊鎮的王家臺后村等沿海漁村也要舉行祭海活動。而與陸地隔海相望的靈山島漁民,則講究搶在凌晨的時候進行祭海活動。祭海儀式結束之后,漁民一般還需要再等上兩個月左右,才能出海捕魚。膠州灣一帶漁民祭海龍王活動集中在春節期間。大年三十漁民到漁船上打掃干凈,并在船艙門上張貼大紅對聯;大年初一漁民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鳴鑼登上漁船祭拜,再到村頭龍王廟上香,然后才各自回家為家里的長輩拜年。

在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的嶗山民間故事5嶗山民間故事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名錄。中,藍色涉海民間傳說占了相當大一部分。如《石老人的傳說》《千里島的傳說》《徐福島的傳說》《田橫島的傳說》《東海龍王戰八仙》《八帶魚當龍王》《八仙過海嶗山起步》《東海龍王嫁閨女》《龍王三女偷神鞭》《龍女與長工》《龍子招親》《東海小龍》《龍王廟的傳說》《海神娘娘傳說》《海云庵的傳說》《楊二郎趕山填海》《沉了洪州立了膠州傳說》《水淹滄州的傳說》《海夜叉廟的來歷》《春天送鲅魚給老人吃的來歷》等等。流傳于膠州灣一帶和西海岸一帶的涉海民間傳說也很豐富,如入選山東省級非遺名錄的“瑯琊臺傳說”“徐福傳說”等系列傳說。
“瑯琊臺傳說”和“徐福傳說”等皆為系列涉海傳說(如《始皇趕山》、《秦始皇修筑瑯琊臺》、《老灣哭墳》等等),生動演繹了當年秦始皇登臨瑯琊臺種種傳奇故事,以及這位千古一帝兩次派方士徐福率船隊出海求仙的相關傳說。這一類古老的涉海民間傳說,在青島沿海漁村流傳很多。如即墨海中的田橫島,相傳齊王田橫兵敗后率領500門客來到了這個海島。千百年來,關于田橫五百士與田橫島的傳說,一直在即墨一帶民間流傳著。如清初即墨人馬志泮在《嶗山逸筆·田橫島》中這樣記述:“有布商,囊金過田橫島,遇寇劫金去。方窘急間,忽一丈夫至,長髯修軀,仗劍決寇首,返金于商。商悚惶殊甚,丈夫云:‘勿慮,我田橫義士蒿理先生也。’轉瞬而去。”除此外,還有田橫弟弟自刎后被救,后來隱居在田橫島附近的民間傳說。傳承至今的這類民間傳說也很多,主要有《田橫島傳說》《田橫蟹橋傳說》《拖車夼傳說》《懸羊擊鼓島傳說》《催詔村的由來》等。

沒(禿)尾巴老李傳說在山東各地皆有流傳,但是流傳于青島沿海一帶的版本明顯帶著藍色海洋文化印記:相傳很久以前,禿尾巴老李的母親在海邊補漁網時,被東海龍王戲了(發生性行為)。等到她分娩時,竟生下一個長尾巴的黑怪物。李姓男人出海打漁回家,見有個黑怪物躺在老婆懷里吃奶,便順手拿起漁船上的斧子剁去它的尾巴。正吃奶的黑怪物忍痛奪門而逃,來到即墨天井山頂用爪子挖了一眼通東海的石井,躲在里面養傷。傷愈后,這條禿尾巴黑龍便騰云北上,在闖關東的山東老鄉協助下,戰勝了盤踞在大江里作惡多年的白龍,從此這條大江便有了黑龍江的名字。相傳禿尾巴老李既講義氣又孝順,除了保護闖關東的山東老鄉外,每年還要定期回即墨老家給母親上墳。6禿尾巴老李傳說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名錄。位于膠州灣畔紅島的青云宮,是當地人為禿尾巴老李和他母親修建的廟宇。廟外有一個大土丘,相傳是禿尾巴老李母親的墳墓。每年青云宮廟會期間,尾巴老李母親墳墓前的香火格外多。
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的胡嶧陽傳說7胡嶧陽傳說2014年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名錄。中也不乏涉海傳說,其中胡嶧陽海島救遇難漁民傳說在清同治版《即墨縣志》中有記載:清乾隆二十三年冬,有海上打漁者數人到流亭拜訪胡嶧陽之子胡映藜。打漁者說:“日下遇海風,木筏隨海浪漂了一晝夜,不知有幾千里,后來漂到一個海島。島上百花盛開,溫暖如春,見一丈余見方的石板上,曬滿了大如雞蛋的紅棗。有老者坐在大石板旁,相貌甚清古。打漁者對老者說他們饑餓難耐,老者便分給每人一顆大棗充饑。說來也怪,每人吃完大棗后竟飽了。老者隨后說:‘東南風已起,趕快回去吧。’打漁者詢問老者何人,老者問:‘你們知道即墨流亭嗎?’答曰:‘知道。’老者說:‘那便是我故里。你們到流亭后對胡映藜說,好好為人。他的老父親在仙島上很快樂。’眾漁民乘好風順利返航,第二天中午便登岸回家了。三天以后他們結伴來到流亭胡映藜家拜訪,這時才知道胡嶧陽已經去世40年了。眾打漁者皆驚奇萬分,一起朝著胡嶧陽的牌位再三叩拜才離開。8即墨市史志辦公室校點本清同治版《即墨縣志》卷十二,中國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第567-568頁。

漁家號子是漁民在大海中勞作而產生的勞動號子。其顯著特點是產生并運用于海洋捕漁及相關勞作中,有著強烈的海洋氣息, 浸透著大海的性格,其音樂多粗獷豪邁、堅定有力。勞動號子歷史悠久,據《淮南子·道應訓》言:“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9張雙棣:《淮南子校釋》(上冊)卷十二,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可見上古先民凡是“舉重”則必唱“勸力之歌”。這些“勸力之歌”就是后世各類勞動號子的源頭。
青島海岸線曲折綿長, 水域遼闊,海島眾多。居住在青島沿海漁村的人們自古以打漁為生。世世代代與大海的親密接觸,形成了他們純樸豪放,粗獷坦率的性格。在漫長的帆船時代,捕漁需要多人協作,于是在捕漁過程中便產生了聚成合力的漁家號子。它們在漁業勞作中起著統一意志,統一動作,驅散疲憊,愉悅身心的積極作用。眾漁民在號子頭的領號聲中,一呼百應,那鏗鏘有力的節奏和聲遏行云的號子聲,能瞬間把漁民們凝聚成一個整體,迸發出巨大合力。
青島漁家號子的號詞多簡潔有力,領號聲和應號聲渾然一體,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色。上世紀80年代在海洋捕撈實行機械化之前,漁船在海中航行,有風時靠篷(因“帆”音與“翻”同,故而用“篷”代替),無風時全憑齊心搖櫓。當風暴來臨或者追趕魚群時,多人共搖大櫓唱起急促有力的搖櫓號子,鏗鏘有力的號子便是凝聚力、號召力和向心力的生動體現。而當順風順水和魚蝦滿艙搖櫓返航時,原來急促的搖櫓號子變得輕松多了。青島漁家號子多鏗鏘有力的急號子,如拔網號子、推船號子、推錨號子、打橛號子、撐篷號子等。號子鏗鏘有力,曲調蒼勁高亢,領號與應號聲渾然一體,頗有氣勢。領號者被漁民稱為“號子頭”,要從有豐富捕魚經驗、肯出力、膛韻好(指嗓音洪亮)的漁民中選拔。領號者氣發丹田,聲遏行云,應號眾人放聲應和,齊心合力。應號者的句頭緊咬領號者的句尾,給人以排山倒海、力挽狂瀾的聽覺震撼。號子一旦喊起,如同軍令下達,立即使眾多“心眼”想到一塊兒,迸發出以一當十之力。下面以即墨漁家號子10漁家號子2017年入選青島市即墨區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例,擇要介紹。

青島漁家號子至少20多個,如軋繩號子、推船號子、蹬船號子、撐篷號子、打橛號子、拉桿號子、上網號子、拔網號子、搖櫓號子、推錨號子、撐篷號子、撈魚號子、打包號子等。《即墨民歌》11即墨縣文化館編印《即墨民歌》(內部材料),1980年3月油印本。收入的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漁家號子有豐城外栲栳島的拔河號子、撐篷號子、推船號子、推錨號子、絞管號子和田橫島的推船號子、拔網號子。
撐篷號子:是一種大型漁家號子,調式多變。由于開始撐篷(帆)時不需用大力,所以號調輕松暢快。但隨著篷帆升高,須加大拉篷之力,故而號調轉為深沉緩慢,號子力度也逐漸由弱到強。當篷帆拉升到桅桿頂,攬繩收尾時氣氛轉緩,號調以拖腔結束。
上網號子:把已整理好的網具搬上漁船時,由領號者即興引唱的號子。其作用是協調眾人抬著沉甸甸的漁網上坡下坡、走海灘、涉海水、過跳板、登船等一系列動作。此號子的調式沉著跳躍。
拉網號子:這種號子可急可緩,介于急促號子和舒緩號子間。當遇到風暴時拉網號子激烈緊張,而風和日麗時則自由舒緩。
搖櫓號子:是一種節奏或急促或緩慢的短號子。漁民在風平浪靜時搖櫓出海,領號者與眾人隨著大推大拉的搖櫓動作一唱一合,調式深沉平靜;漁民在遇逆風逆流時搖櫓,號子調式則急促強烈,堅定有力,領號聲與應號之聲銜接緊湊,給人透不過氣來的感覺。
即墨漁家號子號詞簡潔實用,多為“嗨—喲—嚎—”類的語氣詞,少數漁家號子視勞作情況而加上簡潔的祝愿性詞句。第一種如豐城外栲栳島的推錨號子:
(領)外上的挽喲——
(合)嗨——挽喲
(領)外上挽——
(合)嗨——喲嚎挽喲——嗨挽上的挽呀
(領)挽上的挽上——
(合)嗨——挽上的挽呀
(領)挽上的挽喲——
(合)挽上的挽喲——嗨
(領)嗨喲挽喲——
(合)嗨挽上的挽
(領)挽上的挽喲——
(合)挽上的挽喲嚎
第二種如拔網號子,在號子中加了祝愿詞句:
……
(領)拉——呀!
(合)拉——呀!
(領)上千結萬啦!
(合)好!
(領)冒垛頂子啦!
(合)好!
(領)亮網啦!
(合)好!
即墨漁家號子以豐城外栲栳島、田橫島、黃龍莊等傳統漁村為代表,世代傳承,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展到頂峰。漁家號子因不同漁業勞作而產生,如用掛網捕魚需在海中打木橛,于是產生了打橛號子。即墨田橫一帶漁民在海中下掛網時多達40余副,每副掛網都要拴在海中的木橛上,要打40多個木橛。打木橛很繁重:需要兩條漁船并連起來,中間留出二尺寬空隙,將大約50米長的橛桿豎起,十多個漁民抱著將橛桿下的木橛打進海底。這種勞作不能半途停頓,一次打不進去則木橛便廢了。與它配套的“打橛號子”急促有力,緊張得幾乎使人透不過氣來。相比較而言,漁民軋繩(上世紀80年代前,漁船用繩索多為稻草軋成)時唱的軋繩號子要舒緩多了。軋繩多在漁閑時進行,且多選在暑日太陽落山后。數十盤木制軋繩機在海灘上一溜擺開,悠揚且粗獷的號子聲此起彼伏,引得漁村大嫚小媳婦紛紛到村頭海灘觀看,別有一番生活情趣。
漁家號子曲調結構短小有力,藝術形象單純樸實,表現方法生動直接,體現了漁民豪爽樂觀的特色。在許多傳承至今的漁家號子中,依稀能聽到先民們獲取海產品時唱號子的回聲。這類領唱合唱相間呼號聲不僅是勞動者的情緒宣泄,更重要的還是一種與勞動過程同步配合的媒介。雖然說漁家號子的主要功能與漁民集體勞動相輔相成,但除了其實用功能外,還具有鮮明的娛樂功能。通過不同種類的號子振作精神、協調動作,可有效地減輕勞動者的體力消耗,增強勞動熱情。無需諱言,漁家號子與風帆時代密不可分,當海洋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機械化替代了往日繁重的體力勞動時,漁家號子便自然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青島沿海一帶民歌與漁家號子同樣充溢著濃郁的海味。如即墨民歌《等郎來》:“一盤大蝦米,二盤炒白菜,三盤燉鮮魚,四盤醉螃蟹,燙上兩壺老黃酒哇,單等俺的情郎來呀。”12即墨縣文化館編印《即墨民歌》(內部材料),1980年3月油印本。《旱船調》則生動塑造了即墨沿海少女性格豪爽的形象:“十個閨女九個瘋,數著這個不大瘋,打一個飛腳上了關東;十個閨女九個饞,數著這個不大饞,生吃鮮魚蘸醋鹽……”嶗山民歌《漁家苦》則唱出了漁民面朝海背朝天,辛勤勞作倍受艱難的哀怨:“朝下海,晚歸山13青島沿海漁民習慣稱漁船返航歸來為“歸山”。,累得腿痛腰又酸,碗里蒸蝦醬,盆里地瓜干,遇上災荒年,三尺腸子閑著二尺半。”
一是文化特征。青島沿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載體,蘊含著極為豐厚的文化內涵,包含著生產生活以及人與大海及其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大量文化信息。如即墨田橫島及其周邊漁村的漁家號子、民間傳說、傳統造船技藝、織漁網技藝、對東海龍王的敬畏以及對祭海的重視等等,折射出了許多不同時代涉海生產生活的文化信息。青島沿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文化資源,不僅為地域性海洋文化的流傳提供了載體,而且為涉海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文化原型。
二是歷史特征。青島沿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歷史遺存,是沿海歷史事件及其經過的客觀見證,它所包含的歷史遺物、歷史文獻、歷史傳說等皆是對客觀實在的真實反映。青島沿海一帶生產生活民俗、涉海傳說與民歌、海洋信仰崇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沿海民眾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漸積累形成的,其積淀深厚,內涵豐富。作為歷史客體的一部分,青島沿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淀了歷史主體的選擇、評價和構造,即便是口頭的、非物質的無形存在,其自身固有的客觀實在性,依然是反映久遠歷史的重要路徑,故而具有比較鮮明的歷史特征。
三是生活特征。青島沿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傳統涉海生產生活方式的傳承延續,充分展現了人的生命活力。如青島沿海漁民世代以闖蕩大海捕魚為生,大海里的漁業勞作必須統一行動,聽從指揮,因此便產生了各種急緩不等的漁家號子。如青島沿海一帶的民歌充溢著濃郁的海味兒,區域性海洋文化性格突出,無疑是當今歌曲及音樂創作的主要源泉。再如已經有數百年傳承歷史的嶗山沙子口鲅魚禮俗14沙子口鲅魚禮俗(每年谷雨時節將剛上市的鮮鲅魚孝敬長輩的禮俗)2015年入選青島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僅早已成為傳承孝道和聯系親情的紐帶,并且有力促進了當地海洋漁業及旅游、餐飲業的發展。許多沿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具有傳承保護價值,在于它依然與現代生活以及現代人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
青島沿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非脫離內陸傳統文化單獨存在,它其實與內陸文化存在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曾有學者在對海洋文化與內陸文化進行比較研究后提出:“海洋較內陸為開放,為活躍,但海洋文化的根還在內陸,在許多方面,海洋文化還只能是內陸文化的派生物。如果容許作一番形象的比喻,那么,山東民間的海洋文化還不象一只出沒浪濤之間的海燕,只能是一只飛在大海上空的風箏,上有藍天,下有碧波,看起來很夠開闊。但拴系風箏的那一條不被一般人所注意的線,卻仍牢牢地牽在大陸的某一個點上。”15山曼:《山東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之比較》,《民間文學論壇》1989年第5期。青島沿海漁民習慣稱漁船返航為“歸山”,“歸山”始終是祖祖輩輩闖蕩大海謀生的漁民希冀之所在。青島沿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在內陸這種深層次文化現象,不僅在青島,在山東,在中國南北方沿海地區也是普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