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芳
(山西省太原市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舊址紀念館,山西 太原 030001)
截至2021年,全國紅色專題博物館已超過1600家;我國不可移動的紅色文物超過3.6萬處,國有館藏可移動紅色文物總數約100萬件/套;2018—2020年,全國共舉辦紅色文物展覽超過4000個;2019年,全國紅色旅游接待人次超14億人次。紅色博物館是重大歷史事件和先進人物的紀念地,承擔著見證歷史事件、記錄先進事跡、傳播紅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教使命[1]。在博物館的職能定位中,包含了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三重職能。教育職能并非只針對于青少年,而是應該覆蓋各年齡階段和各類型的人群。紅色博物館需針對不同人群的特點,提供不同類型的紅色主題教育方式。當前黨史教育已常態化、制度化,紅色博物館是黨史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對深入了解黨史的內容,讓黨史更加形象化、具體化具有重要的意義。一個黨史陳展,就是一部黨史教科書,紅色博物館的教育作用不言而喻。
紅色文化教育是我國教育的一個重要分支,對于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傳承具有重大意義。紅色博物館是紅色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皆在傳播紅色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其包含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教育作用十分明顯。大型紅色歷史事件以及革命先輩的偉大事跡是激發新時代人們奮勇向前的動力,繼承和發揚革命精神,有助于人才培養和全民綜合素質的提升。紅色博物館的教育意義不僅針對于青少年,其覆蓋面應該延伸到各年齡段、各階層的人民,真正將紅色文化發揚光大,激勵民族的前進。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紅色博物館是青少年接受紅色文化教育的“立體百科全書”。不同于書本、圖片和視頻,紅色博物館可以將重大的歷史事件、革命人物的光輝事件通過立體的場景、物品、圖片展示出來,真實還原歷史場景,讓青少年能切身感受紅色文化所傳播的內容,近距離感悟紅色文化的精髓。紅色博物館應該立足于利用紅色資源,繼承、發揚紅色傳統和紅色基因,幫助青少年樹立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明確擔當與使命,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使青少年倍加珍惜當前的美好生活。有別于其他教育模式,紅色博物館對視覺、聽覺的沖擊力更大,使得對青少年教育的作用更加明顯,能加深紅色文化教育內容的記憶力,更能促進青少年的文化自信[2]。
黨團員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在黨史教育常態化的今天,紅色博物館作為黨團員黨史教育的重要基地,有助于黨團員深刻了解黨的百年征程、百年風華和百年成就。通過一座座紅色博物館的生動課堂,讓廣大黨團員對共產黨人的忠誠、信仰、犧牲和奉獻精神有著更深層次的感悟。這些黨的不懈奮斗史、為民造福史、理論探索史和自身建設史是黨史教育的核心內容,紅色博物館就是黨史最好的歷史見證。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遍布于全國各地的紅色博物館是紅色基因的孕育和存儲基地,黨團員經常前往紅色博物館瞻仰和學習,可以凈化黨團員的靈魂、滋養其心靈、提升其精神境界,從紅色博物館中吸取前進的力量。
愛國主義是廣大人民群眾凝聚力的體現,是所有中華兒女的精神支柱。紅色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群眾了解黨和國家發展史的重要場所。紅色博物館能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情感,培育民族精神[3]。人民群眾走進紅色博物館,能激發其愛國熱情,使其對紅色文化的理解達到更高的境界,為其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奮勇拼搏增添新的動力。
紅色博物館是紅色文化、紅色基因的具體表現形式。紅色文化不僅是革命文化,還是一種先進文化和黨政文化。它是在革命時期、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由中國共產黨人、一切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機統一體。紅色博物館通過遺址、遺物以及各類史料,將紅色文化中的物質、制度、精神等各種方式的文化形態表現出來。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基因,紅色博物館能將紅色文化超越時空的生命力以立體的形式展現出來,需要用心感悟才能增強參觀者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動力。以彭真生平陳列室為例,彭真同志的一生涵蓋了我國在建黨初期、抗戰時期和改革開放各時期的接觸成果,通過雕塑、繪畫、視頻與傳統的實物、圖片、文字相結合的方式,使參觀者對于紅色文化的感悟得到質的升華。
紅色博物館中珍藏著眾多革命文物,這些文物是紅色文化的縮影。紅色博物館就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者通過參觀和講解,能對某一愛國主義事件和愛國主義人物形成系統性的認知,充分了解黨和國家的發展史,體會各類事件與人物為黨和國家的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紅色博物館能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家國情懷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參觀者的社會歸屬感,深刻領悟到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激發參觀者的愛國主義情感。紅色博物館通過大量的史料,引導參觀者樹立正確的信念和三觀,強化參觀者內心深處擁護祖國的情感,讓愛國主義教育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落到實處[4]。
紅色博物館對參觀者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和紅色基因傳承,這是正確價值觀的引導,能幫助參觀者糾正和培養自己的行為習慣,并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落實這些行為習慣并長期保持。在規范參觀者行為習慣的同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從內心深處懂得感恩、懂得奉獻、懂得傳承,塑造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在紅色博物館的參觀過程中,能對革命者的生命與尊嚴、意義與價值進行深入的理解。以彭真生平紀念室為例,珍貴歷史圖片349幅、重要歷史文獻217份、重要手稿56份、實物102件,充分展示彭真同志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建立的不朽功勛。不僅了解歷史文化進程,還能感受紅色文化形而上學的追求和形而下學的思考,打開參觀者的思想格局。
紅色革命精神需要得到傳承,紅色博物館就是革命精神傳承的最佳場所。紅色博物館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的見證地;是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事跡的發源地和見證地。紅色博物館是中國共產黨人和普通群眾精神譜系中的重要一環,讓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英勇斗爭等珍貴的紅色革命精神通過真實的場景展示出來,讓紅色革命精神的傳承更具儀式感,加大紅色革命精神的傳承力度,教育和引導黨員干部辦實事、開新局,用實際行動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雖然紅色博物館的教育作用已開始發揮,但是部分紅色博物館由于在硬件、軟件和人才方面的欠缺,導致教育質量和教育活動的多樣性方面尚不能令人完全滿意,使得部分參觀者不能真正被紅色博物館吸引,而是抱著打卡、完成任務的心態進入紅色博物館接受教育,讓紅色博物館的教育作用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下,通過新途徑、新方法吸引參觀者,為參觀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服務,激發參觀者的熱情是進一步增強紅色博物館教育作用的有利武器。
當前多數紅色博物館仍然處于被動接受參觀者的狀態,對外的宣傳能力較弱,部分紅色博物館的管理者在思想上較為固化,認為只要正常展出紅色博物館自身的主題,就會源源不斷地有參觀者進行參觀,無須過多的宣傳。但是正是因為紅色博物館在宣傳方面的不重視,導致中小型紅色博物館的輻射范圍較小、社會影響力較低、地域受限現象明顯,久而久之當附近的受眾參觀完成后,后續客源無法保證,導致一些紅色博物館難以為繼。這就要求紅色博物館摒棄原有觀念,主動出擊,通過公益類的電視節目、新媒體平臺等方式,制作宣傳短視頻、紅色博物館紀錄片等形式,在更大的范圍內,提升紅色博物館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另外,還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發布紅色博物館的排展、活動信息,增強與參觀者的互動,從線上吸引更多的粉絲,從而為吸引更多的參觀者走進紅色博物館做儲備。當然紅色博物館走出去也是擴大其社會影響力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通過走進企事業單位、校園和社區進行紅色精神宣講,發放紅色博物館鑒賞冊等紅色博物館相關宣傳資料,拉近紅色博物館與受眾之間的距離,進一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參觀者的口碑也是增強紅色博物館社會影響力的利器,通過參觀者的口口相傳,讓紅色博物館在社會上的口碑逐步提升,進而吸引更多的參觀者。
紅色博物館屬于特殊性質的博物館,多年來其陳展模式未有較大的改變。除自身的主題展覽外,較少有其他類型的展覽,甚至不少紅色博物館常年保持相同的展廳布局,這是一些紅色博物館缺少參觀者的核心要素之一。為了吸引參觀者的眼球,讓更多的人走進紅色博物館,博物館自身需從改變陳展模式入手,在內容、形式和科技手段上下功夫,提升紅色博物館陳展的吸引力。紅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應仔細盤點庫存文物,充分挖掘紅色博物館主題相關的各類史料,在布展尋找主題內容的過程中,將主題的背景、意義及作用融合在一起,突出紅色博物館自身的特色。同時,還能通過紅色革命史的時間線,聯系上下游相關的紅色博物館,不定時的舉辦聯合展覽,讓紅色博物館的主題和陳展內容不斷拓展,提高博物館參觀者的黏度,激發參觀者探究紅色歷史,與紅色基因產生心靈上的共鳴[5]。推陳出新展覽的形式是吸引參觀者眼球的重要方法之一。紅色博物館可以整合和利用自身紅色資源,讓體驗式、沉浸式展覽出現在展示方式中。例如,在紅色博物館中,擺放仿制的紅軍軍服、槍、沖鋒號等道具,組織前來參觀的青少年模擬某場戰斗情境,通過飾演情景劇的方式,讓大家對紅色博物館的展示主題有更真實的體驗,對紅色精神有更深層次的領悟。
新技術的應用讓紅色博物館更具真實性和趣味性。紅色博物館的展示主題通常圍繞某個紅色歷史事件或紅色人物展開,更多的是一種場景式、敘事式的故事描述。針對這些場景,可以采用虛擬現實技術,真實地還原紅色歷史事件發生的場景和紅色人物一生中的重大節點,讓參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3D、4D電影、有聲讀物、智能講解等新技術均是提高紅色博物館趣味性的好工具,不僅能讓紅色博物館做到各年齡段的全覆蓋,還能通過視覺、聽覺甚至觸覺對參觀者進行全方位的刺激,加深對紅色博物館展出主題的記憶。當然還能利用互聯網技術將紅色博物館展覽放至互聯網上,讓更多的受眾通過網上博物館或者網上展廳,實現遠程參觀的愿望,擴大紅色博物館覆蓋的時空范圍[6]。另外,在紅色博物館的場館管理、預約、安保等方面,同樣需要不斷更新技術,通過人工智能算法模擬場館的負荷量,以及參觀者游覽的最佳路線,綜合提升參觀者的體驗指數。
紅色博物館不能高高在上,需在“以參觀者為本”的基礎上不斷增強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提升紅色博物館的整體服務水平。紅色博物館要讓參觀者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不僅在布展內容和形式上多考慮不同類型參觀者的需求,還可以根據不同團體的需求,進行個性化的定制服務。例如,在接待低年齡段的參觀者時,通過小游戲、集體活動等方式,提高整個參觀過程的趣味性,讓幼兒寓教于樂,激發其參觀紅色博物館的興趣。對于一些年紀較大的老年參觀者,可以利用講座、書法及繪畫活動等,延長參觀的時長[7]。針對一些行動不便的參觀者,可以采用送展覽進社區、送展覽進養老院等形式,通過展板、圖畫、視頻,讓老年參觀者重溫當年的歷史。針對黨團員及企事業單位的干部,可以通過不同維度的專題解說和專題講座,讓參觀的深度更上一層樓。
當前紅色博物館多采用智能講解與人工講解相結合的模式,對于個人訪客,多數采用智能語音講解的模式,但是這種模式的弊端是過于強調講解的內容,忽略了講解的個性化需求。只對參觀者進行單項的知識輸出,如遇參觀者有疑問需要解答,則面臨無人回應的尷尬局面。對于智能講解系統,可以采用智能客服系統的方式,將常見的問題清單匯總,當游客說出詢問的關鍵詞時,智能語音系統可以進行簡單的反饋。若問題較為特殊,可實時反饋至博物館后臺工作人員進行處理、回答。為了提升紅色博物館的總體講解水平,智能語音講解也可以嘗試準備多個不同側重點的講解版本,例如,針對青少年的版本、黨團員版本等,這樣讓講解的側重點有所區別,有利于各參觀群體的需求。人工講解模式應該根據不同預約團體的需求,從其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宣告紅色博物館的主題后,可以根據團體參觀者的需求,進行一些延伸講解,形成紅色時間軸的閉環,讓講解“活”起來,而不再是單純地照本宣科。
紅色博物館之間需要加強對外協作和交流,通過各類紅色博物館聯盟,促進單個紅色博物館教育作用的進一步凸顯。紅色博物館之間要加強經驗、人員和館藏資源的交流,通過聯合辦展、協同活動,達到共同促進紅色博物館社會教育作用的目的。不少紅色博物館通過聯盟形式打造統一的宣傳平臺,進一步拓展資源、節約對外宣傳的成本。讓各館展覽的利用效率得到顯著提升,各館的參觀者人數呈上升態勢。通過當地其他的一些紅色旅游項目,共同打造紅色旅游一條龍,也是目前不少紅色博物館正在嘗試的方式之一。如紅色博物館與當地的餐飲服務業結合,打造紅色文化參觀、紅色餐飲、紅色住宿的一體化服務,讓參觀者不僅感受了紅色博物館所傳達的精神,更是在餐飲、住宿等方面全方位地進行憶苦思甜,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當然將紅色講座、紅色紀錄片等送進單位、學校同樣是促進紅色博物館教育作用的良好方式,其簡單、易行,對于各種類型的紅色博物館均適用。
紅色博物館擁有較多的紅色文化資源,如何整合優勢資源、強化思想教育是紅色博物館開發紅色教育活動的精髓。不少紅色博物館通過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維度,形成新的紅色教育活動模式,讓紅色博物館成為一個固定的育人場所。具體做法是通過展廳參觀,觀看紅色文物,聆聽紅色故事和音樂讓參觀者從知識維度上感受紅色文化。另外,通過閱讀課堂的模式,誦讀紅色經典作品,這里可以請一些專業的教師,或者由講解員充當教師,對朗讀/演出技巧、常識、儀態等進行技巧教學。最后,通過舞臺劇、誦讀和沉浸式體驗等方式從情感維度進行愛國主義再教育(見圖1)。新型紅色教育活動的目的,是讓參觀者擁有自主學習、互動教學的機會,變紅色博物館的單項知識輸出為雙向互動教育,提高參觀者學習紅色文化的積極性。當然大型的紅色博物館可以不拘泥于此,紅色教育活動的形式可以更多樣化。如定期舉辦紅色詩歌、經典文章誦讀會,在紅色紀念日舉辦紅色音樂會,還可以通過各種專項紅色知識競賽,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參與紅色教育活動[8]。

圖1 新型紅色教育活動的實施圖
綜上所述,紅色博物館在我國的紅色教育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能進一步讓不同人群對愛國主義和紅色教育理念得到升華,更能將紅色文化、紅色基因傳承和發揚光大。通過紅色博物館的館藏資源以及其開展的各項紅色主題教育活動,能幫助大家培育家國情懷,樹立遠大信念和人生目標,并使其為之終身奮斗。隨著時代的變遷,紅色博物館也需要與時俱進,通過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其教育作用充分展現,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和精神文明的共建,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