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靜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們國家著重關注經濟的快速發展,難免忽視了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那璀璨的優秀文化。這將給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挑戰。”[1]在思政教育視角下,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發展的探究,是新時代面臨各種風險和挑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為思政課“賦能”的必要之舉。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僅存的5000年文化傳承不息的文明,其中優秀的傳統文化則是整個文明發展過程中淬煉提取出的精華,能夠在文明演進中充分地反映出我們的民族思想、民族精神、民族特質。我們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張“講仁愛”以人為本的理念,如周公旦“敬天保民”;孔子“仁者愛人”思想。我們主張民本思想,如孟子“民貴君輕”;管子“順應民意”。我們重視誠實守信,如“季布一諾”“曾子殺豬”“宋濂抄書”等都體現著誠信精神。我們崇尚正義,儒家主張“克己復禮”認為禮是正義的產物,法家主張實現正義需要“任法而治”。我們主張“和合”思想,道家主張“天人合一”;儒家主張“以和為貴”。我們主張“大同”思想,如《禮記·禮運》主張“天下為公”和《桃花源記》描述的“世外桃源”都是優秀傳統文化“大同”思想的體現。以上內容對學生在新形勢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較強的指導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一些鮮明特點,是我們在傳承時需要重點把握的。首先,是崇尚仁義道德的規范,從個人來看,要做到“十義”,即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規范;從家庭上來看,強調“首孝悌”,在《論語》《三字經》《弟子規》等著作中均有強調,孝順父母是做人的基本條件;從整體上看,要遵從“天地君親師”,作為一種先社會后家庭、先集體后個人的行為發展的基本順序,最終整合形成了社會和諧發展的道德規范。其次,是向往穩定注重實際的民族特性,自三皇五帝時期以來,中華就進入了農耕文明,貫穿了從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的演變,并一直延續至19世紀初,在中華文明的發展史中具有深遠影響,農耕文明生產力和抗風險能力較低的特點也深深影響了中華民族對社會生活的選擇,人民追求穩定的社會生活和穩步的社會發展,由此逐漸演變成了中華民族看重穩定生活,拒絕毫無邊際的幻想等注重實際的民族特性。最后,是擁有凝聚力和包容力的特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發展歷程中,并不是由固定的某個區域、某個民族的文化發展而來的,而是在文明發展、王朝更迭、抵御外敵、民族融合的過程中逐漸吸收衍化而來的,這其中有中原本土的漢文化,也有胡服騎射的游牧民族精神,更有著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充分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但這種包容并不是無序的,而是結合了民族自身需求,進行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選擇的結果。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唯中華文化延綿不斷,進入新時代我們需要大力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在思政教育中要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以上鮮明特性,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用以滋養學生的精神世界。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十分重視對于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每一位中華兒女的一生,從家庭到校園,從個人到社會,無時無刻不在受其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現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能成為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文化基石,可以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培養德才兼備的新青年,從而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彼此互融互通,能夠成為彼此的輔助,并且最終目的都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責任意識、抵御困難風險的能力,反之優秀傳統文化也可以在思政教學中進一步激活其生命力。由此可見,二者之間在教育目標、教育方向、教育內容、教育成果等方面既能形成統一,又可互相借鑒,最終達到“共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既能夠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也能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深度和情感溫度。一方面,教師在開展思政教育時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講清楚思政課中的理論知識,使思政課有深度。如在學習《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時,只有深入探究其深層文化根基,才能為同學們講清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深層邏輯。另一方面,教師可選取地方優秀文化等“接地氣”的案例融入思政教育中,提升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使思政課更有溫度。由此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路徑,幫助教育工作者做到理論學習和現實生活相結合,依據本國的國情,培養最適合當代社會發展的青年。
同時,在思政教育中,引入和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堅定我國的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也是我國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臨多元文化激蕩背景下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3]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包括許多要素,目前“四要素說”得到更多的認可。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思政教育的主體、客體、介體和環體這四個主要要素。深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實踐,從四個要素方面闡述亟須解決的困境問題。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就是指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發動者和實施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局限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傳統意義上的主體更多的是思政教師,而沒有凝聚所有可能性主體的力量。另一方面,思政教師個體知識面的局限性,思政專職教師,有的缺乏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有的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的不夠全面,有的雖然下了功夫深入解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是無法有效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去,如果只是生搬硬套,就難以讓學生真正喜歡,更難以起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
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大學生在走向社會的同時,承擔起社會責任,促進社會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的影響同樣如此。但是反觀現有的思政教育,能夠發現作為教育的客體即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普遍處于被動學習的境況,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目前大學生大多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程度不夠、也沒有充足的興趣,學生學習的重點放在了學習成績的提高、學分的獲得、專業知識技能的獲取等。思政教育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中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學生作為思政教育客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所謂教育的介體是指介于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包括教育的內容與方式。從教育內容來看,思政教育的內容更多的是來源于書本,更多的是理論學習。目前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書目較雜,選擇較多,但對于思政教育視角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書目較少,使得教育者在推動二者結合的過程中既沒有明確的體系范疇,又缺乏足夠的理論支撐。加之思政教育更多的表現為理論教學,缺乏教學實踐,使學生很難切切實實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性。從教育的方式來看,思想政治課程大多為公共課,在學生專業不統一且人數較多的情況下,使教師準確把握教學情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就顯得格外困難。長此以往,形式單一、學生較多、時間較短的思政教育很難收到較好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環體就是教學環境,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視課堂教學環境,而教育應該是全方位的,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教學的環境之中,還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家庭環境、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只有實現四者的有機結合才能真正達到預設的教學效果。否則,如果只是在課堂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沒有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當中,就會出現“兩張皮”的現象,會使課堂教學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會使學生出現逆反心理。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虛擬網絡已成為影響當代大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載體,想要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就必須重視教育環境線上線下的虛實結合,充分發揮網絡載體的創新性、趣味性和靈活性。因此,只有打通課堂教學與家庭、校園、社會的壁壘,打通虛實壁壘,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教育,才能讓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終實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
針對以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困境問題,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從如下四個方面發力,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多樣性、客體的積極性、介體的靈活性、環體的流通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前提,就是需要教育者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素養。因此,教師要做到先學先行,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充分利用日常空閑時間,通過多種渠道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系統的、全面的、廣泛的學習能幫助教師在思政教育中提供更多的支撐,擴大教師自身的視野,有利于教師將優秀傳統文化靈活地應用到教學中去解決學生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從而提高教學的吸引力與信服力。[4]
除了教師個人提升之外,還要有對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有足夠了解的優秀團隊,團隊成員不必局限于思政教師,還應包括學校管理者、其他專業的教師、輔導員教師、優秀學生代表,彼此之間通過研討、觀摩學習等方式相互借鑒,博采眾長。
高校在進行思政教育時,應該明確學生是有思想、有靈魂、具有主動性的個體。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僅僅讓學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和“怎么做”。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習生活中的影響力,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指引學生主動自覺地端正學習態度。
如何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實現從“要學”到“愛學”,從“知”到“行”的轉變,不能僅僅通過理論宣講,還要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實踐,培養興趣的發展,身臨其境去獲得切實的感受,同時解決思想政治工作空洞乏力的弊端。[5]在思政教育中推動文化傳承“理實一體化”建設,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一方面,以教師為主導開展教學實踐,在課內、課外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以學生為主導開展學習實踐,學生自行或組隊調研,可以選擇查閱圖書館資料、網絡資源、實地探訪等方式走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之與所學思政課程內容實現更好地結合,提高踐行能力。
發揮思政教育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完善思政教育課程結構建設。在設置課程目標時要突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既要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獲取,還要重視對優秀傳統文化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建立。在課程內容上可選取有益于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指導用書,輔助思想政治教學。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可設置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如學習毛澤東思想時可開展“學詩詞 話黨史”活動,既能加深學生對毛澤東思想的理解,又能引導大家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學習習近平新思想時可舉辦“觀‘平語’近人,傳文化根脈”活動,通過學習總書記引經據典的講話,既掌握了新思想的深層內涵,也使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通過改善課程評價,根據布盧姆的課程評價模式,首先,要了解學生學前儲備,讓學生提前了解與課程相關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從而有針對性設計教學;其次,重視過程評價,重視在文化傳承中的實踐考核;最后,總結性評價階段,采取個評、互評、師評三者結合的方式,建立良性互動的評價機制,從而倒逼推動文化傳承獲得良好效果。
高校為提高思政教學的實際效果,建設各種主題的實踐教學基地。高校教師可充分利用此類教學資源開展豐富的實踐教學。一方面,可帶領學生進入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基地,通過聲、光、電、影等現代化科技手段,使學生身臨其境,透過一件件傳統文物、一個個歷史故事、一個個英勇事跡去感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去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可通過線上游覽與教學相關的文化館、博物館和教學基地等虛擬平臺,通過信息技術實現空間的轉化,拓寬思政教育實踐的邊際,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實際課程時間短、頻率低,想要充分發揮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就要充分利用“大思政課”的力量,通過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來實現。除了建設有益文化傳承的校園環境外,學校還要與家庭和社會“對話”,從根本上解決在學生思政教育中“兩張皮”的困境,做到課堂教學、學校、家庭、社會四方面聯動,共同營造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促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達到預期的效果。
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可通過物質環境改善,例如,讓校園內的每一面墻,每一棟建筑能夠“發聲”,實現耳濡目染的影響;也可通過形成良好的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風氣去改善精神環境,實現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具體實施中可成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學生社團,比如,漢服社、古代樂器社、文學社等,提高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除了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外,學校也需要關注學生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只有在家庭內部形成和諧溫馨、團結友愛的家庭氛圍,在社會中積極倡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風尚,才能實現“家校社”聯動,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創造有益的外部環境。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6]經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歷史的沉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源。推動思政教育視角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研究,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自豪感、自信心,還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從而落實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新時代的思政教師要擔負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紐帶,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