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森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旅游學院MTA教育中心,海南 三亞 527000)
在隨著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會背景下,旅游產業創新發展,推出了各種新型旅游活動,研學旅游就是其中的一種。這種以探索、求知、訪問的旅游新模式,在文旅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得到了廣大旅游者的推崇,成為旅游產業的新形態、新模式,為文旅融合發展提拱了快速發展途徑。研學旅游不再是單純地在旅游目的地游玩,而是在旅游的過程探索、了解、學習當地社會文化和風土人情。研學旅游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對文化探索,文化的探索離不開與目的地居民的交流。因此目的地居民行為對研學旅游者目的地選擇有著極大的影響。研學旅游者對研學旅游活動的感知,不僅與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環境和文化歷史相關,更與旅游目的地居民互動交流相關,旅游目的地居民行為會直接影響目的地的社會環境,從而影響目的地的旅游形象和吸引力。研學旅游者符合旅游者的一切感知行為習慣,可能在與旅游目的地居民情感交流上的感知更甚。如今我國旅游產業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吃、住、行、娛、購、樂,已經完成了由淺層次到深層次、小眾化向大眾化的轉變。隨著我國進入信息化時代,交通運輸系統逐步完善,使人們的出行更加便利。旅游者對旅游的需求也發生著改變,更多帶有對文化探索性、求知性的研學旅游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
旅游業正在蓬勃發展,旅游新時代的到來使旅游者更想融入目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去體驗和感受,旅游目的地作為旅游活動的依托,當地居民的親和力、認可度、互動程度都在不同程度影響著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從而影響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和旅游者對目的地的心理感知。目的地居民的行為表現可直接影響游客在目的地的旅游心情、旅游感受和旅游消費。旅游業要實現未來的健康可持續性發展, 必須重視旅游目的地的居民群體[1]。本文以旅游目的地居民作為研學旅游吸引力影響因素進行研究。
目前國內對研學旅游大多數是從產品設計、項目開發、研學旅游發展問題等角度進行研究,對研學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研究較少,研究研學旅游者與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更是少之又少。筆者將目的地居民作為研學旅游吸引力的影響因素,以三亞市為例進行研究,從而為研學旅游目的地發展提供可進行建議與參考。
1.研學旅游者
“研學旅游”一詞在國內暫沒有一致的定義,與研學旅游相近的概念有“游學”“教育旅游”“修學旅行”“研學旅行”。[2]研學旅游在我國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周游歷國,到后來的學子外出游歷、進京進行科舉考試,通過游歷四方、拜訪名師來增長自己的學識。這些都屬于研學旅游。研學旅游是指以研究性、探究性學習為目的的專項旅行,是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的需要展開的旅游活動。狹義上研學旅游特指由學校組織、學生參與的,以學習知識、了解社會、培養人格為主要目的校外考察活動。[3]狹義的研學旅游行為將研學旅游主體固定為學生群體,方式是學校組織、集體出行。廣義的研學旅游將研學旅游主體擴大,出行也不再是有組織、集體出行的方式,而是成為個人意愿的研學旅游。總而言之我國研學旅游者的概念就是以體驗、求知、探索為目的旅游者。
2.研學旅游吸引力
旅游吸引力是指由旅游資源的豐富程度所決定的對旅游者的刺激程度,它對旅游者決定或選擇旅游地區、旅游方式和旅游類型有極大的影響。在其他條件一定時,旅游資源愈豐富,旅游吸引力愈大,引發的旅游動機愈強,旅游經濟的規模就愈大。[4]旅游資源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旅游者前來游玩的吸引物。從宏觀層次上將旅游資源可劃分為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人文資源是以人類文化為主,如歷史建筑、名勝古跡等,自然資源是純天然形成的,如江河湖海、名山大川等。從研學旅游本身的特性來說,研學旅游資源更多的是富有文化內涵的旅游資源,所以研學旅游目的地選擇相比傳統旅游目的地選擇,更偏向于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3.旅游目的地居民
旅游目的地居民就是長期生活在旅游目的地的人。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分析得出旅游目的地居民分為原住民、旅游移民者和外來務工者。轉變自身功能,并提供相關旅游服務的少數民族村寨。原住民是土生土長的本地居民,具有本地戶籍,生于斯,長于斯,且長期生活在此地。人、戶統一,區別于旅游發展后出于經商、工作、婚姻等原因外來遷入暫居或定居人群。旅游移民旅游移民最早出現在西方國家,根據遷移動因、遷移方式及持續時間等,分化衍生出旅游勞工移民、生活方式型旅游移民等多種旅游移民類型。[5]外來務工者就是通過勞動在此地獲取報酬的外來人口。旅游目的地居民是組成目的地社會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旅游目的地形象重要表現形式。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活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1.旅游社會學視角下目的地居民的作用
在王寧、劉丹萍、馬凌等人編著的旅游社會學這本書中,旅游目的地居民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在旅游社會的構建中目的地居民會影響旅游目的地形象,從而提升或降低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旅游目的地居民也是旅游目的地社會安全形象的關鍵性因素。并且從主客互動、旅游凝視角度闡述了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活動中的的地位與作用以及影響。[6]旅游目的地發生由目的地居民造成的非旅游事件也會影響當地旅游形象,例如,最近發生的唐山燒烤店打人事件,這種事情的發生給唐山對外界的社會形象造成了不可磨滅的打擊,使唐山的社會環境在外人眼中是危險的、可怕的形象,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選擇上可能會避開類似地區。旅游目的地發生由目的地居民直接參與或間接參與造成的負面旅游事件,對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旅游吸引力造成的破壞會更加嚴重。在如今發達的網絡環境下,信息傳播有著傳播迅速、范圍廣等特性。旅游目的地一旦發生影響惡劣旅游事件就會對當地旅游業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如當年的“雪鄉宰客”事件、青島“天價大蝦”事件、三亞“海膽沒有膽”事件等,都對當地旅游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些事情的發生,有當地政府政策的不規范、旅游從業人員貪圖利益,旅游者貪小便宜,目的地居民相關法律意識淡薄等原因,但問題的根本是旅游社會演變的過程,是旅游目的地發展必然經歷的一個節點。旅游目的地社會發展離不開目的地居民的參與,只有目的地居民的整體素質提升了才可能更好地提升社會的發展。
2.研學旅游活動目的地居民的作用
研學旅游活動中目的地居民地位與作用,與其他類型旅游活動大致相同。目的地的社會環境是由當地居民與政府共同組成,政府從宏觀層次來影響和優化旅游目的地社會環境,從而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吸引力。例如,設立相關政策法規、宣傳活動、大型活動。目的地居民會直接影響旅游目的地形象,從而影響旅游吸引力。但是研學旅游活動中目的地居民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傳遞和發揚當地文化,向旅游者宣傳當地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社區居民成為提升游客旅游體驗質量的重要承擔者,在某些人文旅游目的地社區居民堪稱旅游發展的靈魂構成部分。社區居民參與缺失的旅游目的地發展就喪失了旅游發展的內生動力。[7]研學旅游者更偏向于人文的旅游目的地,他們更希望融入當地居民的發展,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去體驗、探索當地的人文歷史和風俗習慣。民俗,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文化歷史、風土人情等。[8]所以它與當地的居民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開發民俗文化特色旅游離不開當地居民的參與,沒有當地居民參與與構建的民俗文化旅游是沒有靈魂的旅游活動。研學旅游者對民俗活動的體驗與探索是離不開目的地居民的參與。
三亞市擁有著豐富的研學旅游旅游資源,從氣候、地理位置、人文資源、風俗習慣三亞研學旅游都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首先是氣候,三亞位于低緯度地區,屬于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26攝氏度左右。全年日照時長為2534個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347.5毫米,氣候怡人,空氣清新,2016年6月被中科院評委中國十佳宜居城市和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地理位置優越,有著游客吞吐量超千萬級的鳳凰機場,位于海南省環島高速附近。人文資源有歷經千年的崖州古城、歷經萬年的落筆洞文化遺址和藤橋墓群等。宗教文化資源有佛教——三亞南山文化旅游區、道教——大小洞天旅游區、伊斯蘭教代表——羊欄清真寺和藤橋伊斯蘭古墓群、儒家文化代表——崖州孔廟[9]。目前為止,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紅色娘子軍演藝公園兩家單位獲全國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基地稱號,天涯海角游覽區等八家單位獲得省級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基地稱號,將近二十家單位獲得市級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基。三亞有著豐富的人文歷史,黎族的織錦、苗族的飲食。民族有黎族、苗族,黎族的黎錦在2009年10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5月20日,黎族打柴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有苗族的特色飲食,如三色飯、五色飯等。綜上所述三亞是一個人文歷史豐富的旅游城市,是一個適合開展探索、研究、體驗的旅游城市,是符合研學旅游者選擇的旅游目的地。
我國旅游業在最初的發展被認為是朝陽和環保產業,讓很多旅游從業人員誤以為,旅游業的建設發展對自然資源是沒有破壞效應的,從而導致國內旅游業發展快速,對地方社會、自然壞境破壞嚴重,使旅游業可持續化發展名不副實。可持續化發展的內核是保護當地資源可持續利用,通過提升當地居民的好客程度、精神面貌、文化素質來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從而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旅游目的地要可持續化發展,就要從目的地的社會環境進行改變,社會環境的改變離不開當地居民參與。[10]三亞有著豐富的人文研學旅游資源,人文研學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建設離不開當地居民的參與。隨著我國旅游業不斷地發展,旅游者不再是簡單的游玩,因此對旅游目的地選擇正在發生改變。目前三亞在國內旅游行業市場占有率、境外游客率、重游率等方面還有待提升。三亞市通過旅游目的地居民提升當地研學旅游吸引力是未來發展的需要,也是三亞市旅游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通過當地居民的好客、文明素質促進三亞市旅游發展,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一方面,三亞市的民生基礎建設也得到了完善,也方便了當地居民的生活和工作,使居民在交通、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的幸福感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研學旅游的發展會使居民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對當地傳統習俗的承,發揚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增強當地居民地方文化自豪感,進而增強居民的幸福感,還會增強研學旅游的吸引力。打造一個社會風氣高尚、自然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可以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還對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優美的環境使人們心曠神怡,幸福感倍增。[11]提升當地居民好客、文明素質、精神面貌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發展需要。
旅游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的精髓,也是影響旅游者做出旅游目的地選擇的重要依據。一個形象混亂的旅游目的地會使游客的滿意度下降,也會降低旅游者再次參觀游覽的欲望;同時也很難對潛在的旅游者產生吸引效應。[12]很多旅游目的地都以自身歷史文化傳統為旅游目的地形象宣傳口號,例如,老家河南、好客山東、晉善晉美等這都是以當地文化環境為主的宣傳口號,突出了當地的社會風氣。隨著我國進入信息化時代,信息傳播有著速度快、范圍廣等特點,旅游者出發前都會做一個攻略,首先是了解當地的社會風氣,保證自身旅游安全需要。其次就是了解旅游項目。研學旅游者會選擇文化底蘊深厚的旅游目的地,三亞要發展研學旅游就必須以文化為魂,確立文化內核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地位,文化提升、文化力量體現,關鍵是要有文化的人,有文化的人一定當地的居民,文化底蘊需要時間積淀,貴在尊重,貴在傳承鄉土文脈,挖掘鄉土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技藝,加強農耕文化、民間技藝、鄉風民俗的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13]想要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和研學旅游吸引力,通過當地居民的文化素質,好客程度、精神面貌的提升,是未來三亞市旅游形象提升的必然發展過程。
2021年,三亞全市約67萬人,其中漢族約40萬人,占總人口60.3%,黎族約24萬人,占總人口36.2.其他少數民族約3萬人,占總人口4.5%。黎族是三亞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也是三亞最早的原始居民。作為一個全國知名的旅游城市,三亞需以黎族文化建設城市文化發展,例如,加快“黎族文化”“黎族風情”“黎族黎村”等一些列民族旅游品牌,借助“三月三”黎族傳統節日等活動不斷挖掘三亞的文化內涵,來豐富三亞旅游元素。從而提升研學旅游吸引力,以文化魅力吸引國內外游客。政府首先要重視三亞市本土少數民族黎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把三亞人口最多的黎族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設當中去。其次在黎族居民居住密集地區建設少數民族俱樂部或文化活動中心,經常性舉辦黎族特有活動或文化展覽,每周或每月固定邀請在本族文化中有影響力的知名人士進行文化宣講,使他們培養本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讓每一個黎族人都成為本民族的文化傳承人和宣傳使者。
三亞作為我國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基礎設施雖已經逐步趨于完善,但當地居民的旅游意識還有待提升,還沒有樹立好一個旅游目的地主人翁的意識,當地居民的文明素質還有提升空間,政府相關部門應做好文化宣傳,首先讓當地居民了解旅游帶來的好處,然后讓居民了解到自身的不良習慣對旅游發展產生的影響,尤其是旅游從業的居民。政府部門還要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對于不文明行為的處罰,文明行為的表彰要正式出臺政策,健全不文明行為舉報機制,讓熱心居民可以有效地反映不文明行為,三亞在進行旅游宣傳的時候,可以將當地的社會環境和文明行為模范融入宣傳中。讓當地居民樹立主人翁意識,旅游形象的好與壞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打造全民共建文明和諧的旅游社會環境,旅游社會環境提升了就會提升當地的旅游文化,從而提升研學旅游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