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紹軍
(廣東省深圳博物館,廣東 深圳 518026)
博物館是陳列、收藏人類自然物質文化遺產實物的場所,聚集了人類歷史記憶的殿堂。隨著近些年來國家對于文物事業發展的重視,社會群眾逐漸開始走進博物館,觀摩學習,互動感受,博物館逐漸迎來了新的發展與改變。
2016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相關部門發布《“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指出博物館應該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針對博物館內豐富的館藏品進行數據整合和研究處理,讓珍貴的文物得以面向觀眾展出。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博物館的方方面面都發生著巨大變化,隨之而來的一系列挑戰是每一名博物館人員需要克服的問題,如知識產權、文物數字化采集、觀眾服務與感受等,眾多博物館在一定程度上積極嘗試,成為促進智慧博物館發展壯大的重要力量。
“智慧”一詞的含義是指高等生物通過神經系統洞察世界、通曉真理、判斷正確和失誤等一系列行為的一種高級能力。21世紀,電子計算機互聯網技術正在不斷發展當中,“智慧”這一詞語被給予了新的研究含義,“智慧型博物館”的定義由此誕生,指的是基于VR技術、現代數字技術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建立具有智能化數字化的博物館。
智慧博物以此為基礎,以感知全面、網絡互通互聯、智能融合、管理協同高效、服務便捷精細等為特征,發展博物館新形態。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到訪博物館調研考察,對國家文化與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智慧博物館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在新興技術的支持下,對珍貴文物進行修復,重現文物當年的風采。故宮博物院推出3D故宮,通過虛擬角色的發展角度從而吸引關注,可以更好地游覽故宮,足不出戶就能領略到故宮帶來的風采和面貌,從而了解故宮的前世今生。通過積極探索不同用戶的內在需求,從而可以滿足他們的實際發展,讓博物館的藏品在教育啟迪方面和通過展覽讓人加以研究的功能需要盡力發揮出來?;ヂ摼W信息化的時代已經到來,博物館需要以一個智能化的方式去面向社會大眾,使博物館更具有人性化和生命力。
相較于西方國家博物館已經處于比較完善的階段,我國的數字化博物館仍然處于緩慢起步階段。實現智慧化的任務是艱難的。其一,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發展要求,而要建立智慧博物館,需要從上到下建立一個全局的設計。但是已經建成的博物館,沒有辦法開展全部的智慧化。一般都是根據本博物館的自身需求進行局部智慧化。其二,多數時候博物館的信息化系統無法高效率協同運作,如何妥善解決這些技術化的問題,是目前我國智慧博物館建設所遇到的阻礙。
提升博物館的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對館藏藏品信息資源開放共享能力,是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博物館建設的重大任務之一。在如今的數字化時代,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整合博物館藏品資源,加強館與館之間的互通有無、資源共享,包括館藏文物數字化、學術資源的下載分享,同時對觀眾的服務導覽、講解培訓,整體上讓所有博物館實力得到提升,實現全面發展調整和積極創新。
互聯網信息化時代已經到來,很多國內的省級博物館利用數字化的信息建設,去發揮平臺的優越性,運用信息大數據來傳輸無線傳感技術、3D建模、Bluetooth、室內定位技術等近場通信技術對文物進行有效管理,做出了很多積極的探索。
智慧數字化博物館運用現代化的信息傳感技術,他主要通過比較智能的信息遙感功能,把博物館內的很多藏品和博物館的環境與網絡開展連接,通過互聯網開展數字化的管理和控制博物館的現場,可以準確地了解游客在博物館內的行為語言動作,使中國互聯網信息技術得到一個積極的反饋,從而有利于你給顧客提供私人化的個性定制服務,讓每一個來博物館的游客都能感受到賓至如歸的感覺,真正做到場館內和場館外的數字化聯動。
智慧數字博物館的出現,可以讓進入館內的觀眾打破藏品陳列的傳統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可以讓顧客在展館內感受數字化帶來的陳列形式,拓展了展列的內容,使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互相聯結,以人的內在需求為主要發展動力,重新塑造和梳理博物館當中的各個發展要素。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和研究數字化博物館的智慧,從而可以快速得到博物館當中的變化關鍵、及時地傳運和輸送藏品,了解到展示廳的突發狀況以及觀眾在博物館內的相關反應,通過數字化的系統整合,讓整個傳統博物館可以活躍起來。
傳統的博物館由于在信息傳播上比較封閉,很容易在傳播渠道形成一個孤島,與外界的信息交流不暢。我國省內的博物館,每一個部門都是各自干好自己分內的事情,系統繁雜眾多,難以協調管理,部門系統之間相互分離,有悖于開放、協作、共享的互聯網精神。
必須努力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物保護的相關精神,讓博物館內的文物可以活絡起來,有利于滿足普通大眾對于博物館日益完善的發展需求。北京文化博物交流館,在2017年就針對重要的文物開展了陳列和改造的發展項目。這個項目是以社會群眾的需求為主要關鍵導向,通過運用現代數字化信息化的互聯網通用技術,將博物館內的靜態藏品通過現代信息化的手段可以讓它動起來,針對博物館內的文化發展歷史資源,可以做到完整修復,從而還原歷史博物館藏品背后的歷史圖景,通過多維互動展現博物館的形式,利用多種渠道針對博物館內的信息給觀眾做到及時推送,同時歷史博物館的文化創意產品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分享和傳達,這樣做的目的是有利于加強公眾和博物館內藏品的聯系,提升了數字化博物館的現代化服務水平。
湖北省博物館嘗試用AR等互聯網技術對文物進行虛擬復原,館內利用互聯網技術,針對100多件文物已經完成了修復。同時南京的藝術博物館將RFID的發展技術運用到文物保存的相關領域,例如,現代文物進行出庫時,信息化系統將會自動開展掃描,通過藏品的相關信息錄入計算機系統,對文物的管理保存提供有效幫助。“秦始皇帝陵博物館”和“金沙遺址博物館”也在積極探索建設智慧型博物館的各種可能性,同時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發展的新時代,區塊鏈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點對點的傳輸、共識發展機制,有利于給智慧型的數字博物館提供新的發展思路。
中國、日本、韓國博物館開展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在2018年開展的都市生活——18世紀下的東京和北京,進行藝術博物展覽,著眼于不同國家、城市博物館藏品文物的剖析,從城市宏觀功能規劃到微觀百姓生活,讓觀眾體會到每個國家的城市藝術都是多姿多彩的,可以讓我們了解到前清時期和幕府時代非常繁華的城市生活面貌。
在傳統的博物館,通過交換進行展覽的發展模式,主要是通過有限地將本國文化博物館的一些文物利用比較傳統的手段,到達另一個國家的博物館當中去,路途非常遙遠,而且交換的文物非常有限,很難讓人及時地了解文化交流背后的意義。但是如果國與國之間打破交流的界限,形成一個完整的區塊鏈結構,將博物館的學術研究成果、數字化博物館的文物影像資料、歷史檔案的相關資料、展覽展品分門別類,利用數字化的區塊鏈共享技術,使我們祖先創造的文明瑰寶傳播到全世界,讓更多的人群了解到古代國家的發展歷程,了解到我們祖先是怎樣創造文明歷史的,從而推動人類的歷史文化進步。
通過數字化的信息建設,從而實現現代型的智慧博物館。達成博物館的智能化,需要搭建一系列智能化管理系統。
將館內典藏進行數字化采集,運用現代化的數字技能技術,以智慧化的博物館數據庫為主要核心和研究基礎,兼備2D、3D等各種信息媒體的發展模式,主要包括搜集文物、搜集編碼、文物出庫入庫的歸納和整理、文物保護、文物復原等一系列文物開展保護和管理流程的綜合系統。
新媒體技術集娛樂、交互與知識性于一體,為廣大群眾參觀提供方便。通過新媒體手段宣傳,打破人們心中固有的古板形象,用更新穎、更生動的方式帶領博物館邁入信息化時代。
北京文博交流館運用數字化展示與沉浸式體驗,運用一系列新興科技,如紅外感應、互動觸摸屏等,帶給觀眾全新的體驗,提升智慧化服務體驗。
明正統九年(1444),智化寺鐘樓建成,它是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古老鐘樓。由于通往鐘樓的樓梯陡峭且年代久遠,為了游客的安全,不對外開放。但是現在有了高科技技術,采用紅外感應技術,可以讓游客進入大鐘下方,目睹大鐘的真實面目,聽錄制的鐘聲,讓游客猶如身臨其境一般。
錄制萬佛閣高清視頻影像,配以詳盡內容講解,同投影的方式循環播放,讓游客以巡游的方式虛擬參觀萬佛閣,滿足大眾參觀的愿望,拓展博物館的游覽路線。
在博物館內放置多臺觸摸屏,用于拓展展示內容,豐富游客的互動體驗,幫助游客解讀各個殿內的歷史文化知識。觸摸屏內增加了大量展覽中無法展現的精美圖片與文物的文字解讀,讓游客可以根據興趣自主閱讀,了解各個殿內的歷史文化特點。
在我國,智慧博物館的起步和國外相比發展比較遲,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它主要是通過傳統型的博物館和現代的信息科技相融合,通過相關的文獻研究發現,針對我國智慧博物館的研究和探討,主要在指揮博物館的相關概念、技術應用、發展趨勢等層面。其中智慧博物館的技術應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數字化智慧博物館的發展建設和利用數字型技術的發展應用。
《物聯網技術在智慧博物館創建中的應用》以常州的數字化博物館作為主要研究類型,在物聯網過程中,描繪了智慧博物館所起的關鍵和發展作用,文章當中指明了,要想建立智慧型的博物館就必須通過物聯網的核心發展技術,針對智慧博物館開展核心的技術輸出,通過物聯網從而確保物與物之間是有關聯的,這樣通過現代云計算實現深度智能整合。它主要體現在博物館內相關藏品的管理和研究方面,物聯網可以運用局域網,或者利用互聯網數字化遙感技術,把數字型的傳感器、博物館工作人員、博物館收藏藏品、相應展示機器等利用新興技術相聯結,形成人與物、物與物的緊密聯結。
智慧博物館理論應從智慧本身的定義出發,智慧博物館主要從智慧型的服務、智慧的研究管理、智慧守護三方面來進行展開。宋新潮《關于智慧博物館體系創建的思考》中第一次針對智慧型數字博物館的發展特征和研究類型進行系統分析,針對博物館當中的“人”“物”“信息化大數據”等根本要素來對信息傳達進行研究和探討,實現了智慧博物館的基本內涵和發展特征。
“智慧博物館”建造時間的研究,主要通過實體案例的研究分析和系統架構的建設為主。
2014年,甘肅博物館在館內搭建智能化網絡,并且架設了博物館智慧化服務?!逗M庵腔鄄┪镳^巡游》中指出,從通過數字化的智能管理、不斷豐富網站的相關信息、運用網站實現有效利用這三個發展角度進行研究分析,利用數字化的智慧型博物館開展各種新型技術,利用互聯網娛樂的方式不斷傳遞文化的基本內涵,例如,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網絡、手機移動電子客戶端、智能游戲、VR技術、3D打印掃描技術等,為我國智慧博物館創建發展提供有效的借鑒意義。
2015年,“故宮淘寶”讓人耳目一新,推出“軟萌賤”風格文案與文創產品,憑借新興媒體網絡傳播渠道以及獨特的畫風,得到了眾多粉絲的青睞。在推動傳播故宮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推動了文化創意類產品的熱度上漲,讓更多人因為文創系列的產品,了解到了故宮背后的人文歷史。“故宮淘寶”針對年輕一代,和互聯網的信息交流媒體開展通力合作,運用現代營銷的方式,讓更多的年輕人喜聞樂見地去接受文化創意類產品,從而形成一條比較完整的文化創意類產品的營銷鏈。
2019年,全國博物館館長論壇在中國國博舉行,來自五大洲24個國家和地區的博物館館長代表和國內50余名博物館館長親自參加,主要圍繞“絲綢之路沿途國家博物館的主要功能應盡與職責”為研究主題,積極努力達成一個《國博共識》的發展協議。依靠該有效共識,世界博物館高層緊密協作,積極開展收藏品的征集與研究、文物保護、數字化等領域的互通有無,運用現代新興技術手段整合博物館藏品資源,加強館與館之間的資源共享。
當前區塊鏈技術興起,數字化的博物館給主要受眾群體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化服務,主要通過分布數據儲存的功能App,利用這一技術實現數字博物館和普通群眾之間的數據可以精準傳輸,通過區塊鏈可以讓各個博物館之間互通有無,針對研究成果可以開展交流和合作,同時也把世界各國,迎接祖先前輩的歷史文化和智慧結晶,開展了有效緊密的交流。
博物館內收藏的文物通過現代化信息數據進行研究處理之后,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并開始虛擬化的研究和展示,讓普通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博物館帶來的奇妙觀感。2012年,開展了首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擬定了可移動文物的標準規范,為藏品檔案登錄的標準化規范化提供理論依據,為藏品數字化打下基礎。
把博物館看成一個和觀眾交流的平臺,再通過收集分析整個觀眾的需求,為每一名參觀者構建用戶畫像,針對這些信息,提供展覽信息、藏品故事、服務導覽、文創產品更有針對性說服力。
博物館一直是青少年教育宣傳的場所之一,在信息化的現代社會,活到老,學到老,人們閑暇時光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博物館正是順應了這股潮流。傳統博物館重在收集、研究、保護、展列文物。隨著新時代開啟,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也變得更加重要。在新的發展時代,大眾對博物館的教育研究功能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
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讓現在的博物館也能利用這項技術,利用新媒體瞬時性、碎片化的傳播方式,簡化了文物繁雜的故事和信息,讓普通大眾能了解歷史故事、了解文物的內涵。
綜上所述,隨著全球互聯網發展的大趨勢,智慧博物館的發展應該多種多樣,方向上是文化繼承和推陳出新。主要在數字互聯網的信息技術推動下,打破固有的傳統博物館思維,主要從藏品的管理、藏品的陳列方式、藏品的電子系統、教育和傳播文化的方向上進行大力創新和發展改革。博物館的研究管理者應該采用互聯網的發展思維積極打造全新智慧博物館的發展模式,借助互聯網大數據、VR技術、區塊鏈、新媒體等新興技術,把廣泛的社會資源、多渠道的信息資源開展高效融合的相關工作,提高博物館管理水平,為用戶創造沉浸式體驗。
縱觀全球,各個國家的博物館已經開始實施智慧化智能化,紛紛在轉型當中,我們應該抓住機遇,幫助文化以更好的形式傳播出去,針對文化博物館的文創系列產品,進行二次開發,然后普通大眾從文化創意類產品為立足點,了解到各個博物館當中的特色文化是什么,讓知識藝術傳播更廣,讓人們徹底了解和喜歡博物館傳達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力量,真正地讓博物館的文物可以活絡起來,使智慧型博物館的精準服務理念可以讓人感受到科技帶來的魅力,利用數字科技化的力量,從而為普通大眾服務,為社會文明推動提供核心技術,在這個智慧型數字化的時代,讓信息傳遍萬家的觀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