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國強 黃悅
【摘 要】成長共同體彰顯了教師合作學習和反思學習的專業發展范式。基于成長共同體的理念,建立新任教師與骨干教師成長工作室,旨在為新任教師持續發展提供支撐,為骨干教師再提升搭建平臺,探索教師聯動培養新機制。在實施過程中,堅持課程規劃和發展規劃先行、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并重、自主學習和集中學習交融、內在成效和外化成果共生的實踐策略,打造真正的成長共同體,為教師專業成長助力。
【關鍵詞】成長共同體 教師成長工作室 實踐策略
當前,教師專業發展正在由知識取向到實踐—反思取向、生態取向轉變,教師學習的主體性、實踐性和合作性越來越凸顯,成長共同體恰恰契合了這一發展趨勢。基于成長共同體視角,探索教師成長工作室的實踐之路,可以為新任教師和骨干教師的持續發展、共同成長提供支撐。
一、成長共同體的內涵與特征
1. 內涵
“共同體”這一概念最早由德國學者滕尼斯提出,他將共同體界定為“忠誠的關系和穩定的社會結構”[1],主要包括地域共同體、血緣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三類。美國學者博耶爾將“共同體”概念引入教育領域,提出“學習共同體”,他認為有效的學校教育就是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共同體。
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教師成長共同體超越了教師個體學習的局限性,強調通過教師之間的互動共享機制,構建多元、民主、平等而安全的開放式學習環境[2],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目標。
2. 特征
(1)自主性
參與共同體應該是一種主動的、自愿的行為,盡管有時候成長共同體的組建需要第三方的組織者,但這種組織和介入也應該是在完全尊重個人意愿的基礎上開展,唯有如此,成員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被激發和調動起來。
(2)協作性
“共同”不僅指聚在一起學習,更強調成員之間的協同與合作,特別是經驗、智慧的開放共享,它能將每個成員的自身優勢轉化為組織的學習資源,在持續不斷的互動、交流和碰撞中,實現所有成員的共同進步。
(3)反思性
共同體成員需要在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反思形成個人實踐智慧,然后進行共享;集體智慧也需要成員經由個人反思,轉化為自我認知的一部分,才能運用于實踐。在一些情況下,個人反思效果不佳,還需要通過集體反思來反觀和洞悉自我經驗中的不足。
二、基于成長共同體的教師成長工作室的定位與價值
1. 定位
新任教師是教師隊伍的新鮮血液,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希望,能否順利度過最初階段,直接決定了他們的去留,并影響未來的專業發展。一般來講,最初階段需要三年左右,但一直以來,我們更注重第一年的入職教育,對于第二、第三年的持續支持關注不夠。于是,基于現實的需要,我們探索成立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成長工作室,由學科組長、導師和學員共同組成,學科組長由第一年培訓新任教師的班主任擔任,負責工作室的組建與推進;導師由區級骨干以上教師擔任,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輻射作用,負責工作室工作的具體實施;學員主要從入職第二年的新任教師中遴選,綜合考慮個人潛力、學校發展和學科均衡等因素。基于成長共同體的視角,搭建新任教師與骨干教師之間的橋梁,形成青藍共同體,通過專題講座、聽課觀摩、課題研究、互動交流等,共同探索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規律和教學規律,改進教學實踐,提升教學質量,為新任教師持續發展提供支撐,為骨干教師再提升搭建平臺,從而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師隊伍的可持續發展。
2. 價值
(1)促進新任教師個性化發展
以成長工作室的方式開展專業學習,改變了新任教師大班培訓時的整齊劃一。學員可以根據本人實際情況,確定符合自身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導師能夠有時間和精力,根據每位新任教師的發展基礎、個人特點和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幫助他們解決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而更加有效地促進他們成長,真正實現個性化培養。
(2)推動骨干教師再上新臺階
工作室的成立為導師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輻射作用搭建了平臺。一方面,導師的職責倒逼骨干教師不斷反思、總結、凝練自身的教學經驗,以便更好地為新任教師提供指導;另一方面,骨干教師與新任教師一起學習,自身的理念、知識也可以得到反哺和更新,從而助力他們跨越專業發展的高原期,教育教學再上新臺階。
(3)探索教師聯動培養新機制
作為新任教師培養體系的一部分,成長工作室為入職第二年的新任教師培養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這種新任教師和骨干教師的聯動培養機制,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校內師徒制,實現區級層面新任教師培訓和骨干教師培訓之間的有機銜接,其在課程設計、組織實施和效果評價上的做法和經驗,能夠為后續不斷完善區域新任教師三年培養體系提供參考。
三、基于成長共同體的教師成長工作室的實踐策略與成效
1. 策略
(1)需求診斷,課程規劃和發展規劃先行
需求診斷是教師培訓培養的第一步。基于需求,滿足需求,引領需求,這是教師培訓培養所追求的目標和方向,對于教師成長工作室來說同樣如此。在工作室成立之初,我們就通過調研問卷的方式全面了解新任教師第二年的狀況與困惑,形成整體認知。在此基礎上,通過入校聽課、錄像觀摩等方式,觀察分析新任教師的真實課堂樣態,發現存在的問題,既印證調研問卷的結果,又發現新任教師容易忽略的問題。最后,通過面對面地互動交流,進一步就有關需求進行澄清和確認。需求診斷完成后,導師需要根據診斷結果,制訂一年的培養課程規劃,明確方向與重點。學員也需要與導師協商確定自己的發展規劃,為接下來的學習提供指引。
(2)主題引領,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并重
在課程規劃的基礎上,導師會根據課程改革要求、區域重點工作等,制訂學期學習計劃,并以主題為引領,明確學習內容,按部就班推進,這樣,培訓重點也會更加聚焦。比如,2021年下半年,基于“雙減”政策推進的需要,我們設置了道德與法治學科作業設計的主題。在課堂觀摩中格外關注新任教師的作業設計情況并進行指導,導師基于自身多年的作業設計和實施經驗開展講座,為新任教師提供理論指導和策略引領。在后續的課堂實踐中,新任教師自身也特別關注作業的優化和改進,并在寒假期間實踐了“長作業”這種作業類型,寒假開學后工作室圍繞“長作業”的實施情況進行了分享交流。這種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循環實施路徑,兼顧了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為新任教師課堂改進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3)資源整合,自主學習和集中學習交融
“雙減”之后,教師的工作負擔加重。作為青年教師,新任教師在學校各項活動中都要沖在前邊;作為中堅力量,骨干教師更要多承擔行政工作和畢業年級的教學工作等。面對這樣的情況,工作室始終堅持“要給教師提供支持,而不是增加負擔”的原則,整合利用多方面資源,高效推進。比如,對于工作室的課堂觀摩活動,我們會利用新任教師做校級觀摩課的機會,實現“一課多用”,但在集中分析指導時,會根據實際需要側重不同內容。2022年4月道德與法治新課標頒布,課標學習成為新主題,我們充分利用網絡上豐富的課標解讀資源,首先由新教師利用業余時間自主學習,之后在集中學習時交流分享,導師進行點撥指導。此外,工作室還以導師課題為載體,開展富有研究性的學習活動。
(4)成果導向,內在成效和外化成果共生
對于工作室的效果評價,我們始終堅持成果導向,落實內在成效和外化成果共生的原則。這兩者本就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內在的改變才能引發外在的輸出,外在的輸出又進一步促進內在的改變。所以,在考核時,既要重視新任教師在自身理念和能力方面的內在變化,又要重視外化成果的凝結和提煉。一方面,以新任教師的成長檔案袋為依托,通過教學、研究、反思等材料,進行過程性的考核,評估新任教師的內在改變;另一方面,以“五個一”為引領,即一份發展規劃、一課教學設計、一節研究課、一篇反思報告、一篇學術論文,以“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為原則,鼓勵新任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成果的總結和輸出,形成勤于反思、善于提煉、樂于分享的好習慣。
2. 成效
通過考核評價和訪談交流,項目組評估了工作室的階段性成效,結果證實成長工作室順利完成“五個一”的既定任務,有效地建立起新任教師與骨干教師的成長共同體,對雙方的專業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在導師的督促和指導下,新任教師能夠更快地適應“雙減”政策背景下的教學改進,不斷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提質增效方面更新理念、嘗試創新,其專業發展的動力在第二年依然強勁,月度交流的形式也使新任教師獲得了情感上的共鳴,進一步提升了他們的學科認同感和專業歸屬感;另一方面,骨干教師在工作室發揮作用的同時,也對自己的專業素養形成反哺,特別是責任倒逼機制的形成,有效地促進了骨干教師的成果外化—發表了相關的學術論文,也為他們的進一步發展找到了新的方向和路徑。
總之,成長工作室真正做到了為教師的合作學習搭臺,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助力。這種雙贏的成長共同體建設模式,探索了入職第二年新任教師培養新路徑,健全了區域新任教師三年培養體系,構建了良好的教師專業發展生態。
參考文獻
[1]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71-72.
[2] 鄭葳,李芒.學習共同體及其生成[J].全球教育展望,2007(4):57-62.
本文系2021年北京市中小學教師培訓重點課題“基于行動學習的中學思政課新教師培訓實踐研究”(課題編號:KT1452122)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1.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2.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學)
責任編輯:趙繼瑩